邓中夏研究述评
2012-04-12徐大兵
徐大兵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邓中夏研究述评
徐大兵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邓中夏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学界对邓中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邓中夏生平事迹、邓中夏早期的思想转变、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和邓中夏与中国工人运动。为了更加深入研究邓中夏,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邓中夏;贡献;述评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对邓中夏的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领域宽广、研究视角新颖。本文仅就以下几个领域的研究概况做些说明和评述,以抛砖引玉。
一、关于邓中夏生平事迹的研究
邓中夏生平事迹及其成就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在相关研究中,笔者认为,魏巍和钱小惠合著的《邓中夏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当属传记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堪称上乘之作,但《邓中夏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所述事实,缺乏严格的史学考证,有的不实,有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推测。冯资荣和薛豪卓编著的《邓中夏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贵州出版社1985年版)和蔡小朋、南军编写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邓中夏恽代英》(江西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是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了解邓中夏的革命事迹有积极作用,但两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姜平著的《邓中夏的一生》(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和谭双泉等人著的《邓中夏》(该文被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三十五卷)收录)是不可多得的研究邓中夏的学术论著,这两部论著对邓中夏生平、革命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资料翔实,史论结合,显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是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党史人物传记,对于我们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推动和深化邓中夏思想研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这两部论著也留下一些历史空白,如邓中夏在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活动的具体情况、邓中夏的思想等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这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关系以及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对此不能苛求,但这方面的研究无疑需要继续补遗、加强、发展和完善。在相关研究成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邓中夏文集》一书,该书按时间顺序选收邓中夏1920—1930年的绝大部分著述。《邓中夏文集》共选编邓中夏75篇著作,40余万字,内容翔实丰富,并保留邓中夏当年著作的原貌,为我们研究邓中夏、中共党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邓中夏的事迹和思想。在国外,前苏联学者T·H·阿卡托娃在《远东问题》季刊杂志1982年第3期发表《邓中夏——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一文,她在文章中介绍邓中夏组织长辛店工人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情况,指出:“邓中夏是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最有威信、最驰名的活动家之一,1928年,他作为中华全国工会联合会驻工会国际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在莫斯科期间,邓中夏写下了《中国工会运动简史》一书。这部书的意义非常重大,直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部研究中国工运史最有价值、最富权威的著作。”[1]T·H·阿卡托娃重点介绍邓中夏从事工人运动方面的实践活动,对于他的其他革命事迹则没有涉猎,即使对邓中夏工人运动方面的事迹的介绍也相当简略。作为一个外国学者,能做到这一点已实属不易,我们不能吹毛求疵。笔者认为,如果学术界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邓中夏的生平事迹及思想,按编年体写法,以历史逻辑为主线,组织撰写《邓中夏年谱》,这样我们更能全面系统了解邓中夏的生平、思想轨迹和业绩。
二、关于邓中夏早期的思想转变的研究
对于邓中夏怎样由一个封建文人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轨迹变迁历程及其根源如何,学者们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关海庭、郭钢在《邓中夏与北京大学》一文中指出:“邓中夏的早期思想经历三次转变:1917年7月至1919年5月,由一个封建文人转变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1919年5月至1920年上半年,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920年下半年,由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邓中夏的这三次转变都是同北京大学紧密相联的。”[2]曾天雄和李小辉认为青年邓中夏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的轨迹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青年邓中夏由一个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旧式知识分子转变为有一定爱国思想的民主主义者;第二次转变:青年邓中夏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第三次转变:青年邓中夏由一个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转变到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3]吴家林则强调:“五四运动前邓中夏是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五四运动前后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920年前后,邓中夏已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4]
邓中夏思想的转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的。学术界认为,邓中夏能够实现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转变,主观上是其能够认清形势,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运动实践活动;客观条件有:北京大学的熏陶、李大钊的引导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唐玉良明确指出:“邓中夏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能够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走向革命的道路,并进而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由他本身的品质和它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5]谭双泉认为爱国主义是邓中夏走上革命的起点,邓中夏是由爱国主义、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转变的光辉典范。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邓中夏开始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勇敢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的[6]。关海庭、萧超然等还探讨了北京大学在邓中夏思想转变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邓中夏人生历程中,北京大学是重要的一站。北京大学开一代风气之先,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从1917年至1923年,邓中夏在北京大学学习、生活了整整六年,北大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使邓中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而且使其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应该说,我党早期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的思想转变都同北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绝不是偶然。它有力地表明:当时的北大确实是一个促使人们思想转变、创就一代历史巨人的理想环境”[2]。有的学者还关注邓中夏思想的转变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特别是与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引导的关系。吴家林指出:“在邓中夏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李大钊的帮助和指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李大钊是邓中夏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教师和引路人。”[4]应该说吴家林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在李大钊的引导下,邓中夏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实现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初步结合。“在邓中夏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作为邓中夏的良师益友,对其革命思想和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使邓中夏由一个普通爱国者,成长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7]。
三、关于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贡献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邓中夏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形成比较系统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谭双泉认为,“邓中夏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杰出领袖之一。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对旧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他对新阶段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革命的动力、领导者,革命的斗争手段、策略,以及革命的前途等问题,都有比较正确的论断。当时,他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但却具有了关于它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对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贡献”[8]。葛洪泽认为,邓中夏较早提出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多阶级参加的革命,在这个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必须争取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扩大统一战线,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在多次曲折的革命实践中完成的,它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由集体完成的作品中,邓中夏写下了历史的重要一笔。”[9]罗礼堂也指出邓中夏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写下了许多著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他认为邓中夏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邓中夏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并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全面分析阐述中,作出了独创性的理论建树。”“邓中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分析我国具体国情下的农民阶级,总结工人阶级孤军奋战的教训,在党内较早地论证了中国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邓中夏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10]
关于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一些学者还进行了专题研究。宋侠、张玉玲、王洪恩等专门探讨了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的贡献[11]。赵楚芸强调指出,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不少革命先辈作出了贡献。邓中夏是这一思想的首倡者和积极的宣传者”[12]。夏霖和左双文、郑建良等系统探讨了邓中夏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13]。范忠程认为邓中夏“1923—1926年年间,他就农民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文章,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状,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农联合,以及农民运动的政略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精要和别开生面的论述,指出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动力;农民中蕴藏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创造能力;工农联合是胜利之本;政策和策略是农民运动的生命等。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指导了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14]。
笔者认为,关于邓中夏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学术界对邓中夏民主革命思想的内容及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研究深入具体,而对其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在革命理论探索中存在的失误着墨不多。在研究邓中夏思想时,既要充分肯定邓中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探索中的伟大功绩,也要对其理论探索中存在的失误和偏颇毫不讳言,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四、关于邓中夏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研究
研究者一致认为,邓中夏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工运理论素养使之成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关于邓中夏与中国工人运动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邓中夏与早期的工人运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代表性的文章有:王永玺撰写的《我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开拓者——邓中夏》(《中国工运》1995年第2期)、吴家林著《邓中夏与我国工人运动》(《历史教学》1982年第10期)、闫永增和刘云伟著《邓中夏与开滦工人运动》(《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钱小惠著《邓中夏与“二七”大罢工》(《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1期)、江敏锐著《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第二,邓中夏工人运动思想。这方面的专著较少,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杨军著的《邓中夏思想研究》,该书共六章,作者从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邓中夏思想:邓中夏的早期思想及发展脉络、邓中夏与新文化及理论的探索、邓中夏的工运思想、邓中夏的民主革命思想和邓中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及历史贡献。在邓中夏的工运思想这一章中,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关于工会组织的原则、工人阶级需要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工会组织对敌斗争的策略、领导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展和“外交”思想。因《邓中夏思想研究》的重心在对邓中夏思想的“形成和思想内核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力求获得较全面的认识”[15],作者只是简要地探讨了邓中夏工运思想的核心内容,对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形成历程、特点及地位和作用没有深入分析。这就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关于邓中夏工运思想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夏霖著《邓中夏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第12期)、吴家林著《试论邓中夏的早期工运思想》(《新视野》1990年第4期)、陈守岭著的《邓中夏关于中国工会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求是学刊》1991年第6期)。研究者认为,邓中夏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科学分析,提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成为国民革命的领袖和主力军;工人阶级要想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组建一个群众性的阶级组织,并要加强对广大工人群众的教育;工人在斗争中必须注意政策和策略等;第三,邓中夏对工运史学科的重大贡献。曾长秋指出邓中夏撰写的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大量作品,特别是《中国职工运动简史》第一次完整地勾画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基本轮廓,理出其发展的历史线索,开创了工运史学的研究领域,保存了大量工运的珍贵史料[16]。刘功成认为“李立三的《中国职工运动概论》、瞿秋白的《中国职工运动的问题》和邓中夏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这些专著对中国工运史学科的建设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其中尤以邓中夏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最为突出”[17]。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成果从整体来看,笔者认为,首先,在研究内容上,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关于邓中夏革命事迹、早期的思想转变和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学术界研究是比较深刻的,取得成果是丰硕的,为进一步研究邓中夏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平台和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苏俄近期解密的档案资料,如《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文献资料的出版,为进一步研究邓中夏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支撑。纵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邓中夏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邓中夏的活动研究得多,对其思想研究得少;对邓中夏工运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研究得多,全面系统研究少,尤其关于邓中夏思想形成的背景、发展历程、特征及其历史地位系统研究的更少。即使是对邓中夏的思想的研究,也是单向度的叙述多,横向度的比较少。特别是以下两个重要问题至今还无人涉及或涉及不深:一是邓中夏与苏兆征、刘少奇等工运思想的比较研究、邓中夏对毛泽东工运思想的贡献;二是对邓中夏早期一些观点的认识问题。如1924邓中夏提出:“老实说罢,中国将来的社会革命的领袖固是无产阶级,就是目前的国民革命的领袖亦是无产阶级。”1926年底邓中夏又提出:“在国民革命中,领袖这个革命者自然是国民党,好似总司令;领导各阶级上前线与敌人决斗者乃是无产阶级,好似总指挥。”对于这些观点应当如何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还必须继续深化。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继续坚持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研究历史人物的最根本方法。如何研究历史人物,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18]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研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特定历史框架内,从历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具体对邓中夏的研究,既不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及早期中国工人运动杰出的领导人而对其溢美、拔高,也不以现在时代发展和理论的完善而贬低邓中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秉笔直书,力求反映历史的真相。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19]因此,在对邓中夏的研究中,在充分肯定其历史功勋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并指出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及其根源。
[1]毛宇.苏刊发表署名文章介绍邓中夏[J].国外社会科学,1983,(11).
[2]关海庭,郭钢.邓中夏与北京大学[J].湘潮,1985,(10).
[3]曾天雄,李小辉.试析青年邓中夏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中的三次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8,(6).
[4]吴家林.试论邓中夏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邓中夏诞生百周年而作[J].北京党史研究,1994,(5).
[5]唐玉良.功业永在 浩气长存——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主要缔造者之一邓中夏烈士诞辰110周年[A].赵巧平.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C].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6]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三十五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7]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唐山市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人格风范[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8]谭双泉.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贡献[J].求索,1984,(4).
[9]葛洪泽.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1).
[10]罗礼堂.邓中夏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贡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3).
[11]宋侠.邓中夏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的理论贡献[J].党史研究,1980,(5).
[12]赵楚芸.邓中夏是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思想的首倡者——兼与宋士堂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研究,1990,(1).
[13]夏霖.大革命时期邓中夏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J].求索,1989,(2).
[14]范忠程.大革命时期邓中夏对农民运动的理论贡献[J].求索,2008,(10).
[15]杨军.邓中夏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16]曾长秋.论邓中夏对工运史学的建树[J].郴州师专学报,1994,(3).
[17]刘功成.简述中国工运史学科的形成过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88,(3).
[18]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徐大兵(1966-),男,河南信阳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K 261
A
1671-7155(2012)01-0093-04
10.3969/j.issn.1671-7155.2012.01.018
2011-10-23
(责任编辑 汪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