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2021-04-26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邓中夏雨花台牢房

“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

人只有一生一死,

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1933年就义,年仅39岁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县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和杰出的工人運动领袖,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邓中夏说:“在监狱见面,是共产党人的光荣!”别人问:“老大哥,你打算怎么样?”邓中夏乐呵呵地说:“打算上雨花台去!”

蒋介石拍给南京宪兵司令一张电报:“共产党人邓中夏解到即行枪毙”

五卅运动后,牺牲、受伤和被捕的革命战士越来越多,救济任务繁重,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成立中国济难会(1929年改名为中国革命互济会)。

1932年夏,设在上海的赤色互济总会、各省市的互济分会以及许多工厂、学校中互济会的基层组织相继遭到敌人的摧残和破坏。11月,党将迅速恢复各地互济会组织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邓中夏,要他担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邓中夏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曾领导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反动势力对他极为仇视,他是国民党反动派重赏通缉的对象,在黑名单上与周恩来齐名,到上海做互济会的工作十分危险。但是邓中夏毫不畏惧。

邓中夏化名“老杨”,积极恢复互济会的各级组织。当时他的妻子李瑛(又名李惠馨,后改名夏明)已经被捕,邓中夏的生活陷入窘境。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允恭回忆,1933年春,他曾在上海浦东遇到邓中夏,当时他看邓中夏穿得很破旧,邓中夏告诉他,“经济很困难,有时弄得没饭吃,当搬运工人”。胡允恭还提醒邓中夏:“上海一定有很多反动分子认识你,码头你不能立足,须得仔细。”

1933年5月15日晚,邓中夏去找互济会援救部长林素琴研究和布置工作,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当时敌人并不知道邓中夏的真实身份,邓中夏也一口咬定他叫施义,在湖南当教员,是来上海访友的。

为了营救邓中夏出狱,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花费了大量金钱,当时党的经费十分困难,宋庆龄和民主人士何香凝都曾亲自帮助募捐。就在组织尽全力营救时,与邓中夏一起被捕的林素琴叛变了。她供出施义就是中共中央委员邓中夏,还供出前一年被捕的李惠馨就是邓中夏的妻子。

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科如获至宝,随即报告了蒋介石。当时蒋介石在江西南昌,拍给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一张电报,内容是:“共产党人邓中夏解到即行枪毙。”

狱友口述邓中夏在狱中:“随时准备就义的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几天后,邓中夏被送进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关在第11号牢房。互济总会巡视团秘书长郑绍文也被关押在此处,他目睹了邓中夏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斗争的情形。据他口述:

邓中夏一进牢房,就神情自若地和所有人打招呼,谈话应答皆从容不迫。狱中难友没想到领袖人物邓中夏会被捕,既吃惊,又叹息。他们请邓中夏谈谈被捕的情况。有位小罗难友说:“我很早就听说过中夏同志的名字,没有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你。”邓中夏听后笑了笑,说:“在监狱见面,是共产党人的光荣!”邓中夏看见我也在这里,以同样的态度打了招呼。我凑到他身边,小声问道:“老大哥,你打算怎么样?”邓中夏乐呵呵地说:“打算上雨花台(雨花台当时是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去!”

邓中夏问:“你知道罗登贤的情况吗,他在哪里?”我回答:“他上雨花台了。”邓中夏沉思片刻后,敬佩地说:“很好,我们是老朋友,终会是一路的。”

在国民党的牢房里,难友们有一个规矩,先进号子的人睡在床上,后来的睡在床下。如果关的人多了,最后来的只能睡在马桶边了。邓中夏进来那天,牢房里已经有七八个人,显得很挤。为了表达对老大哥的敬重,我想让邓中夏睡到床上去,于是小声问他:“你的身份暴露了没有?还有什么要隐瞒的?”“已经暴露了,还隐瞒什么?”“那我就告诉大家,让你睡到床上去,那里通风要好一些。”“你讲吧。”

于是我提高嗓门,向大家招呼道:“各位,这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委邓中夏。现在到了这里,准备为党、为人民献出生命,我们应当照顾他,请他睡到床上去,大家同意吗?”“好!欢迎,欢迎!”大家齐声答应。刹那间,大家七手八脚,移动位置,把邓中夏推到高床上。

第二天,趁狱中放风时,早些时候入狱的陶铸问我:“昨天进来的是邓中夏吧?他的态度怎么样?”我回答:“他打算上雨花台。”“是真的吗?”我说:“让我再问问他吧。”回到牢房后,我对邓中夏说:“老大哥,同志们都很关心你的政治态度呀。”邓中夏一听,立刻从床上跃起,激动地说:“你告诉他们,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邓中夏这个响亮的回答,立刻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所有牢房里,大家听了都非常钦佩。陶铸提出倡议,要大家凑几个钱买大肉面给邓中夏吃,给他改善生活。那时,牢里除了规定的牢饭外,还可以另外买大肉面吃。不到半天,各个牢房传来了好几元钱,大家把钱交给我,由我来安排邓中夏的生活。邓中夏也很领情,毫不客气,每次送来的大肉面,他端起来就吃。随时准备就义的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邓中夏的最后时刻

入狱两周之后,敌人正式提审邓中夏。“你叫什么名字?”“邓中夏,又叫施义。”

“你是共产党员吗?”“是共产党员。”

“你在党支部里干什么?”“中央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委。”

“还干过什么?”“够了!够枪毙了,还问什么?”

“贺龙红军中和你同事的还有哪些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讲,何必问我?”就这样五问五答,敌人看再也问不出什么来,便不问了。

敌人为了软化邓中夏,把他转到优待室。但邓中夏并没有被敌人软化,在墙上刻了“浩气长存”四个字。敌人还派了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叛变革命的余飞来挑拨他对共产党的不满。邓中夏轻蔑地回答:“这是我们党内的事,你有什么权利过问?一个无可救药的人,有资格嘲笑偶尔伤风感冒的人吗?”

敌人不甘心,又派了一个所谓的“理论家”来劝降。邓中夏对他说:“假如你们认为自己是有理的,中共与邓中夏是有罪的。那么,就请你们在南京舉行一次公开的审判,谅你们的蒋委员长也不敢这样做。”

为了让邓中夏屈服,敌人对他使用了种种酷刑,均以失败告终。

邓中夏在狱中写下这样的话:“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样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除了自己面对敌人时坚定勇敢,邓中夏还要求难友们也要讲究斗争策略,尽量不要暴露身份,不做无谓的牺牲。

在狱中,为了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打击叛徒的出卖活动,大家请邓中夏讲一讲中国革命史,指出革命战争的前途,邓中夏欣然允诺。经过一番准备后,他给大家讲了两个小时,让难友们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连一些国民党看守人员听了都很受感动。

由于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肯就范,邓中夏遂被定为死刑犯,转移到了另一间牢房。在即将告别人生的时刻,他给党中央留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写道:“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大步走向刑场。

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说吗?”

邓中夏回答:“对你们当兵的人,我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

敌人害怕邓中夏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在雨花台下,邓中夏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年仅39岁。

邓中夏牺牲的消息,在两天后传入牢房里。那天早上,一个姓杨的看守士兵偷偷告诉郑绍文:“郑先生,前两天与你同牢房的那位邓先生,昨天清早被枪毙了。好人啊,真是好人!”

毛泽东得知邓中夏牺牲的消息,无比悲痛。1934年1月22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黄公略、赵博生、韦拔群、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他们在前线上,在各方面的战线上,在敌人的枪弹下屠刀下光荣地牺牲了。我提议静默三分钟,向这些同志表示我们的哀悼和敬仰!”★

(责编/李希萌 责校/陈小婷 来源/《见证邓中夏生命的最后时刻》,郑绍文口述,郜虹整理,《红岩春秋》2017年第11期;《解密:邓中夏被捕遇难、雨花台就义始末》,闻慧斌/文,人民网2012年11月23日)

猜你喜欢

邓中夏雨花台牢房
谁是真牧师
常宴铭
邓中夏:“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邓中夏:“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异曲同工之妙
狱友回忆:邓中夏的最后时刻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谁是真牧师
儿女醉心救国事,两心脉脉如牵系
徐昆及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