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12-04-12董爱华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语河南省

董爱华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董爱华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把河南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高度,离不开一大批优秀开放型外语人才的支撑。目前,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观念滞后、人才考核体系单一、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等问题。完善当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坚持“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等方面着手。

跨国公司;中原经济区建设;开放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以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和发酵为标志,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入了“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过程。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调整不仅会给世界经济格局而且也必然会给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大的变化,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在后危机时期面临着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机遇。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从谋划、造势阶段开始转向正式建设阶段。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深刻调整所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彻底扭转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一、跨国公司进驻中原的本土化人才需求

随着建设中原经济区政策的出台,河南也成为境外企业竞相投资的热土。《河南日报》2011年12月9日报道,2011年又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中原,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增至72家。从业务上看,投资河南省的世界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水电燃气供应等领域。

跨国公司进驻中原势必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跨国公司进驻河南从资源和制度角度来看,主要获取三方面的资源。首先利用制度资源,获得优惠政策,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政府势必会以“一个主题,多种模式”为指导方针,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手段有机的结合,以各种政策和制度为手段,推动一化带两化促三化工作的开展。美国学者彭维刚指出,跨国公司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外部力量包括产业结构变动和制度变革的冲击[1]。因此,有利的制度环境将对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地区的资源基础和内陆地区的人力成本比较优势,也是跨国公司看中的关键因素。根据RBV理论,中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农业、矿业,较为发达的工业基础资源,以及内陆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都是跨国公司独特竞争优势的构成因素。

跨国公司在中原发展势必会受到来自体制、文化风俗、劳动力构成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在华发展多年的跨国公司来说,它们已经适应并学会运用政府资源为自身发展服务。中原特有的风俗文化以及劳动力构成会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这也是学者强调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应重视适应当地的文化和人才管理机制的原因所在[2][3][4]。

陈天渔指出,跨国公司只注重要求当地人适应企业的风格和文化,而忽略了当地人文风俗情况,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双向适应[5]。赵曙明和陶向南通过对人力资源本土化配置关系的有效性研究指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提升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本管理,只有由当地员工建立并掌握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带动子公司的发展[6]。

因此可以看到,在中原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后,更多的跨国公司势必会相继进驻中原,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带动中原地区的“三化”建设和实现公司自身的发展。但是摆在这些外资企业面前的困难在于,中原地区的工人知识结构普遍偏低,尤其是存在便于多语言沟通和跨文化交际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二、过剩与短缺:河南省外语人才的供求状况

1999年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普通高校从52所发展到现在的本科院校34所、独立学院10所、高职高专53所,几乎所有高校均开设有外语专业。1999年之后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急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已是2003年的6倍多[7]。加之外语水平优秀的非外语专业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和社会外语培训机构学员的数量稳步上升,极大地增加了河南省外语人才市场的供给量,造成了外语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外语专业已进入近年就业率持续下滑的名单之列。但在河南省毕业生需求比例最高的专业中,外语专业也榜上有名。一方面就业率持续下降,一方面需求量仍然较大。这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现象,突显出高等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问题。

三、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观念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从现行的课程设置看,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似乎已经构建了一个很完整的庞大课程体系,但纵观全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我们会发现,河南省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千人一面”。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技能课,课程内容仍以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缺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这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少则花几个月多则需一两年的时间在工作中对新进员工进行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无形中加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投入。这一现状反映出河南省外语专业对外语人才培养观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系统,还处于学习、模仿、借鉴阶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预测、提出新理念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8],导致课程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然脱节。

(二)外语人才质量考核体系过于单一

在外语专业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虽然课程设置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调整,但在考核方式上大多变化不大,几乎还是采用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大多试卷题目设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考查,在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可取得理想成绩。这种考核模式显示出应试教育的倾向,原因在于缺乏对学生外语能力测试体系的系统研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单一考核形式下难以培养成功。

(三)外语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相对薄弱

区分微课的使用场合 微课是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我学习的工具,不是上课用来让学生学习的。教师要按照以“微课为辅,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进行授课,不能将微课当作课堂教学,将课堂变成微课教学的实施场地。

培养优秀外语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外语能力过硬、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教师团队。自从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各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导致外语专业的师资队伍中低学历、初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比例过大,高学历、高级职称的教师相对比例少。近年青年教师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参加进修、培训等提高业务能力,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称结构比例。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教师比例过大,新老交替的断层现象明显。大批青年教师是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新生力量,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但要成为外语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还需不断学习、锻炼、积累经验。青年教师中有近半是师范院校毕业,对邻近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不能胜任相关课程,如经贸、商务、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授课任务。因此,建设优秀的师资团队是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改革与重构:完善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和政策选择

(一)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需求重构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9]。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际需要和河南人才构成的国际化程度严重偏低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河南省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需求,更新外语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为河南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新进程,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和既有英语专业知识又通晓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

根据目前的情况,在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摸索如何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课程和课时中使学生学习掌握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是外语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如取消高年级的精读和泛读课程,将介绍西方思想和中国思想的经典选读作为替代课程,以实现统筹兼顾,提高阅读技能、文化素养、文学修养的多方位培养目标。再如高年级的口语、写作课程可以调整为演讲、辩论、学术论文写作或商务、科技、导游等不同文体的应用文写作。

(二)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单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河南省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河南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人才质量。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根据人才培养不断深入变化的新理念、新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培养。

就河南省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我们可以尝试改进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使学生不再出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逐步形成期末课程考核评价、日常学习过程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三)坚持“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教育发展与改革全局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河南省外语专业教师大多熟悉的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对邻近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一困境,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策略。

“内培”可以通过和相关院系协商、协调合作,进行内部培养。外语专业教师到相关院系进行经济、经贸、商务、管理、法律等专业和课程的学习,上述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可到外语专业进行外语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综合性院校而言,这是一种理想的培养方式,对双方院系、教师都有益处,并且可实现学校内部教师资源共享。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派遣外语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进修相关专业课程来实现“内培”的目标。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院校也可以派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以获取相关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外引”是指聘请校外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作为固定师资承担课程;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讲学;聘请外籍教师,利用其语言优势,使学生更直观地接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外语第二课堂,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应充分利用外语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河南省各高等院校虽然都配备了校内的无线电发送设备,但对于BBC、VOA等外语新闻或其他外语节目的播放明显不足,建议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不间断地为学生播出外语新闻及节目,以有助于建设校园外语文化环境。

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制定外语专业各个年级每学年每学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计划,如演讲赛、辩论赛、书法赛、配音朗诵、话剧排演、英美国家文化展、翻译擂台、模拟口译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潜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延伸课程教学,助推学生质疑精神、求知欲、思维方式等创新个性的发展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10]。

[1]Peng,M.W.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7(3):1—17.

[2]Tung Rosalie.L.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for overseas assignments.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J].2001,16(1):73—75.

[3]赵曙明.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的挑战: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J].管理世界,1997,(3):75—80.

[4]孙雷.跨国公司的文化融入现象浅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50—252.

[5]陈天渔.外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10):72—74.

[6]赵曙明,陶向南.子公司角色、绩效表现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8):92—141.

[7]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外语,2011,(2):12—16.

[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莫再树,刘正光.成于专业中,强于专业外——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11,(1):17—21.

C961

A

1007-905X(2012)03-0096-03

2011-01-04

董爱华(1957— ),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外语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