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戏曲理念对秦腔创作的影响*

2012-04-12赵海霞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李渔秦腔戏曲

赵海霞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秦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西北人的文化之根,是陕西人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个“老陕”心中最深的情结。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因其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千百年来深受陕、甘、宁、青、新等省份民众的喜爱。2006年,秦腔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秦腔戏中贯穿着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的价值尺度和人文情怀[1],且较早地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表演者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其他剧种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秦腔演员多次进京演出,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与此同时,秦腔也在优秀戏剧家戏剧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推陈出新,打造出一个个经典剧目,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演员。明末清初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剧理念对秦腔的创作、表演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渔 (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我国明末清初文坛的一位奇才,他虽然一生未曾入仕,在当时却名满天下。平生诗词歌赋皆通,著作有《一家言文集》、《一家言诗词集》、《笠翁十种曲》、《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合锦回文传》等。他的戏曲理论《闲情偶寄》尤有价值,使中国戏曲理论系统化,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里程碑。

一、李渔戏曲理念对秦腔剧本创作的影响

李渔的戏曲理念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该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有234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闲情偶寄》中价值最高者,当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这些都是李渔从自己的创作实践、演出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践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总结,呈现给人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杜书瀛在《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中言:“真正对戏剧艺术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如,戏剧的真实问题、戏剧的审美性问题等等)、戏剧创作的各种问题 (如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等等)及戏剧表演和导演的各种问题 (如选择和分析剧本、角色扮演、音响效果、音乐伴奏、服装道具、舞台设计等等)作深入研究和全面阐述,并相当深刻地把握到了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的,应首推李渔。”“他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著作,既富创造性,又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取得如此重大成就者,在宋元明数百年间,很少有人能够和他比肩;从李渔之后直到大清帝国覆亡,也鲜有过其右者。”[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戏剧创作问题及戏剧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首篇《词曲部》中提出,戏剧创作需关注六大要素,即:第一,要重视结构;第二,要有词采;第三,要有好的音律;第四,宾白也至关重要;第五,不能缺少插科打诨;第六格局需要多加斟酌。

李渔将“结构”作为影响戏剧创作的第一个要素提出,可见其重要性。戏剧的结构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戏剧冲突的组织设置,如戏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李渔言:“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3]可见,结构对一出戏剧至为关键。

戏剧与案头文学相较而言,因其既要满足文人的需求,又要为下层读者提供娱乐,所以不仅在语言的表述上更为通俗,而且在题材的选取上更接近于大众的生活。在戏曲创作时,应该尽量做到线索明晰,易于读者接受。

为便于读者接受,易理解,戏曲演出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赢得更大的市场,李渔认为戏剧创作首先应该注重结构,要有简洁美,他提出了“头绪忌繁”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人一事”的创作主张。他指出:“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也。”李渔认为人多事多,关目亦多,势必使观者如入山阴道中,应接不暇,反而淹没了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冲淡了主题思想。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有“立主脑”一说。他言:“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他接着指出:“如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合作,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3]

如果不重视结构,就会发生像李渔所说的那样的问题:“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出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龃则可,谓之全木,则如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而却走也。”

秦腔的很多剧目重视结构,情节环环相扣,围绕一个核心人物或一个主要事件展开,深受观众喜爱。如《李白辞朝》、《卧薪尝胆》、《白玉楼》、《三娘教子》、《八义图》等剧目。《李白辞朝》围绕李白这一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唐代著名诗人而展开,此出戏讲的是:大诗人李白满怀一腔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在唐玄宗的召见下入宫,可令他失望的是唐玄宗请他来却是为了取悦自己的爱妃杨玉环,唐玄宗让李白填词作赋,供杨贵妃歌舞作乐。面对以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为首的一帮权贵的讥嘲,大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愤然而去。后唐玄宗赐他一面金牌,上书“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从此过上了云游天下大山名川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卧薪尝胆》主要是讲越王勾践在失意之时不忘东山再起之志,回国后,又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不入宫闱,终于消灭了吴国,并逼夫差自刎而亡。

再如,秦腔传统戏《三娘教子》,该剧又名《双官诰》、《机房训》、《忠孝节义》。讲的是节妇王春娥教育孩子的故事。王春娥的丈夫名叫薛子约,薛子约共娶了三个女子,第一个为张氏,第二个为刘氏,王春娥排第三。因为刘氏生了一个儿子,让张氏心生嫉妒,家庭不合。薛子约前往苏州探亲,途中行医救了王义。因当朝皇上患病,在天下广求名医,薛子约被推荐进京为其治病。薛子约治好了圣上的病,被封为御史,兼理太医院。薛子约离家之后,其妻张、刘二妇不守妇道,被王春娥发现,刘氏反而诬陷三娘不良。王义假冒薛子约之名行医,病死店中,家人薛宝误认为是主人薛子约,便将其尸体搬回家。张、刘二妇也以为丈夫已死,便先后另行改嫁。而三娘王春娥不仅没有改嫁,反而含辛茹苦地把不是自己亲骨肉的薛乙哥抚养长大,并教育他成人,薛乙哥后来中了状元,薛家父子一同回乡祭祖,为三娘王春娥带回了“双官诰”,及御赐“忠孝节义”牌匾。这部戏因三娘含辛茹苦教子成人的精神,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褒赞。

二、李渔由小说改编为戏曲的成功经验值得秦腔创作者借鉴

流传至今的优秀戏剧大多是经过精心整理改编的。作为戏曲创作者和戏剧理论家的李渔也很重视戏曲的改编工作,尤其是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及其改编。李渔认为小说与戏曲有着融通之处,因而他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无声戏》。《无声戏》之名,取与“有声戏”,即戏曲相反之意,意在描绘一出出人生舞台上的活剧。

戏曲小说兼擅的李渔曾称自己的小说为“无声戏”,在他看来,戏曲是有声的小说,小说则是无声的戏曲,二者艺术媒介有异,精神内蕴相通。时人“素轩”在李渔《回文传》小说第二卷后评道:“稗官为传奇蓝本。”这也可以代表李渔的看法。古代小说之所以被大量地改编为戏曲,这显然是个重要原因。李渔认为小说即是无声戏,同样应具有戏曲的传奇性,所以小说到戏曲仅一步之遥,只是一个在书内一个在舞台上。但是另外也有他在写小说时就有意为进一步改编成戏曲的打算。在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中,《奈何天》、《凰求凤》、《比目鱼》、《巧团圆》四种传奇,就是根据他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尤其是由小说《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改为戏剧《比目鱼》后情节更为曲折,内容也丰富了不少。

从小说改编成剧本,秦腔亦有过成功经验,最有代表性的是易俗社的做法。易俗社于1912年成立,从成立之日起,就将“编写各种戏曲”作为主要任务,并视“编辑物 (即剧本)为易俗社之命脉”,是借以达到“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根本。[4]据统计,在易俗社成立之后的30多年间,总共编写大小各种剧目500余种。焦文彬认为不止500余种,而是更多,他在《长安戏曲》中言:“1949年前的30多年间,他们(易俗社的剧作家群)共创作、编写各类剧目700多种”。[5]在数百种剧目中,“影响较大,流传不衰的,有范紫东的《三滴血》、《三知己》、《软玉屏》、《翰墨缘》、《关中书院》、《颐和园》;孙仁玉的《复汉图》、《三回头》、《柜中缘》、《看女》、《白先生看病》;高培支的《夺锦楼》、《人月圆》;李桐轩的《一字狱》、《人伦鉴》等。这些戏大多还活跃在现今舞台上,有的还被其他剧种移植演出。”[4]而其中为数不少的剧作是改编而来的。易俗社的实践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成功的,有很多改编的剧目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有的在今日仍有市场。

其实,秦腔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前人的艺术成果,或是在其启发下形成的。秦腔的传统剧目据统计现存3000余个,内容非常丰富,除了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社会风情戏以外,大多数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历史故事。深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等。仅就“三国”系列而言,就不下120本。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又名《三结义》)、《磐河战》、《舌战群儒》、《定军山》、《连环计》、《三让徐州》、《火烧赤壁》、《光武山》、《青梅宴》、《三闯辕门》、《衣带诏》、《破汝南》、《白马坡》、《怒斩于吉》、《跳马澶溪》、《回荆州》、《丹阳郡》、《三闯挡夏》、《鼓滚刘封》、《博望坡》、《黄鹤楼》、《取四郡》、《取桂阳》、《三战吕布》、《吕布戏貂婵》、《虎牢关》、《断百案》、《凤仪亭》、《献西川》、《截江》、《讨荆州》(又名《三气周瑜》)、《芦花荡》、《落凤坡》、《过巴州》、《大报仇》、《金雁桥》、《赵颜求寿》、《古城会》、《马超哭头》、《活捉潘璋》、《水淹七军》、《哭灵牌》、《八阵图》、《出五关》、《别宫祭江》、《白帝城》、《五丈原》、《骂王朗》、《祭灵》、《铁笼山》、《割麦装疯》、《华容道》、《渡阴平》、《江油关》、《单刀会》、《哭祖庙》、《战绵竹》、《取长沙》、《西凉遇马超》、《白门楼》、《淹下邳》、《斩马谡》、《汜水关》、《哭刘表》、《斩华雄》(又名《温酒斩华雄》)、《斩郑文》、《战马超》、《如意带》、《困土山》、《屯土山》、《辕门射戟》、《战渭南》、《取成都》、《战宛城》、《反西凉》、《打黄盖》、《群英会》、《截江救主》、《长坂坡》、《借赵云》、《荆州堂》、《金雁桥》、《大破黄巾》、《空城计》、《失街亭》、《血带诏》、《张飞拆书》、《白逼宫》、《收姜维》、《天水关》、《徐母骂曹》、《姜维推碑》、《关公显圣》、《关公斩赤龙》、《关公挑袍》、《红逼宫》、《荐诸葛》、《击鼓骂曹》、《张飞卖肉》、《葫芦峪》、《七擒孟获》、《征南蛮》、《祭长江》、《祭东风》、《祭灯》、《诸葛吊孝》、《诸葛亮招亲》、《诸葛观星》、《虎头桥》、《五路伐蜀》、《江东》、《刮骨疗毒》、《伐吕蒙》、《许田射猎》、《神亭岭》、《指关卖娃》、《柴桑关》等。取自《杨家将》的剧目也不少,如《老辕门》、《金沙滩》、《两狼山》、《穆柯寨》、《破天门》、《破洪州》、《潘杨讼》、《昊天塔》、《洪洋洞》等。《杨八姐盗刀》一剧亦是其中之一,该剧说的是杨门女将杨八姐聪明机智,只身深入辽国,夺回父亲杨继业的宝刀的故事。取自《岳飞传》的剧目主要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大战牛头山》、《潞安州》、《风波亭》等。

此外,还有从《隋唐演义》中改编而来的,如秦腔传统剧《斩单童》,系净角唱工重头戏。该剧又名《锁五龙》、《破洛阳》、《斩雄信》。讲的是隋末英雄单童,字雄信,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他性格粗犷豪爽、恩怨分明,为人仗义疏财,广交朋友。因与李世民有杀兄之仇,誓不归降,投洛阳郑王王世充,并被招为驸马。后来唐朝举兵围困洛阳,单童只身独闯唐营,但因寡不敌众而被擒。李世民本爱惜单童是个人才,不忍杀他,便极力劝降,但单童却桀骜不驯,不得已将单童斩首。

除了改编古代的小说戏曲,秦腔也改编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比如秦腔《祝福》便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

李渔的戏曲理念给秦腔创作以影响和启示,打造好剧本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作新剧本,在创作时要重视剧本的结构和立意。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多的人缘优势和小说创作大省特质,从现有的新出的小说中择优改编成秦腔剧本。双管齐下,多方联手,既借鉴前人又不断创新,从而推动秦腔的发展和再度繁荣。

[1]甄业,史耀增.秦腔习俗[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4.

[2]杜书瀛.论李渔的戏剧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闲情偶寄》[A].《李渔全集》:第十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4,8-9.

[4]苏育生.中国秦腔[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51,154-155.

[5]焦文彬.长安戏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1:88.

猜你喜欢

李渔秦腔戏曲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SOLES OF WIT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李渔的养生之道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