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化大潮中的儒学存在与继承创新

2012-04-12张潮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儒学文化

张潮

(省直工委党校公共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0)

世界文化大潮中的儒学存在与继承创新

张潮

(省直工委党校公共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0)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儒学在全球文化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贡献。在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工程中,必须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和标志,新的儒学文化一定能极大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儒学文化;生存变迁;发展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化理念体系之一,应该说儒学是诞生较早的。其体系之完备、影响之巨大、流传之深广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任何其他的文化理念体系所不能比拟的。世界其他文化观念体系下的民族称我国是儒教统治或影响下的国家。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亲国戚达官贵胄也好,秀才士子平民百姓也罢,人人以其经典为圣树立道德,个个以其律条为戒规范言行。纵然是当今社会,在遍布全球的华人社会中,上至高官学者,下到市民俗子,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每个炎黄后裔的心灵深处都留有儒学的深刻烙印,其人生旅程中或自觉或不自觉,或多一点或少一点地在按儒学理念做事为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就必须从儒学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以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性参照与基础性资源。

一、中华历史上的儒学演变与当代中国的儒学存在

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是中华文化从发端时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最主要原因。令人称奇的是,儒学文化作为不是宗教的“宗教”却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立并长期保持了其文化上的一元化正统地位,时至今日世界上不少人仍然将中华民族视为“儒教”民族,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儒教”文化。

战国时代,孔子创立了“原生态”儒学,其后儒学被孟子所继承并加以扩充和完善。这时的儒学是纯粹的“学术”之儒,以研究心性为主。秦以后,社会上层流行道法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先秦儒学在与其他学术思想交流交锋中受到了冲击和改造,在董仲舒手上一变而成为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的汉代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孟的醇儒强变为政治上的“王道”,从此儒学在政治上成为统治者施展权谋、驾驭臣民的主要工具。其本身也完成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更新与改造。宋明时代,儒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段复兴辉煌时期,以朱熹、二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思想家在借鉴吸收道家、释家的一些思想观念后,创立了陈朱理学即宋明儒学,这是儒学在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的更新与改造,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需要的主要意识形态也更加适应更加完备。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学东渐”,儒学大厦与封建社会的解体一道分崩离析、轰然倒下。

现当代儒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维新运动,当时康有为这些人就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儒家思想,要综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他们提出了一个“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代表作品是谭嗣同的《仁学》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这是儒家文化的近代转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国人对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当时的潮流是提倡“民主”“科学”,一些人是批判传统文化的,他们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再后来还有一些人甚至要把孔夫子和儒家文化也一并打倒。但也有一些坚持儒家思想的人,他们反思儒家文化,认为儒家要走向现代就必须进行改造,加以重新诠释,这就是新儒学。在文化界也称之为“儒学复兴论”。一些守旧的文化人士如其代表辜鸿铭等提出“中国文明即使在今日也没有完全失败,相反它倒是一个奇妙的成功”。他还说“半部《论语》振兴中国”。更有甚者,一些鼓吹“儒学复兴”的旧文化人在为中国传统儒学声辩时,连缠足、纳妾、八股文等都统统成其需要与儒学一起捍卫复兴的对象,这样的观念当然是被一些有识之士视为痴人说梦,开历史倒车。20世纪80年代,东亚国家,社会变革,经济腾飞,“儒学复兴论”在海外一时甚嚣尘上。以杜维明、余英时等为代表的一批海外学者,认为东亚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变,有儒学观念价值体系的功劳,并证明儒学的主要精神与现代化社会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有必要全盘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复兴儒学,并以其为旗帜建立东方文化的高地,在文化体系上既规避西方与其他文化的弊端,又可与之相抗衡相竞争。

今天,传统儒学赖以存在与生长的社会土壤已不复存在,儒学的传承渠道、存在形态、社会地位早已江河日下、面目全非。当年中国文化体系中儒学所占据的“王道”地位也早已荡然无存。历史以不可逆转的逻辑宣告,全盘“复兴儒学”是开历史的倒车。历史也严正告诫我们,对儒学的全盘否定,对其文化理念中的精华不继承不创新也是错误的,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孔家店”不但没有被打倒,而是越来越具有兴旺发达趋向的缘故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我们将儒学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研究,正确的诠释、深入的分析、客观的评价的同时,与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一道,“国学”即新儒学的生存环境也是沧海桑田、变化巨大。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国门已是国家文化重要战略之一。今天,新儒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以儒学为主旨成立的协会、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心等遍布全国。其中有些是高等学校的儒学研究院,如山东大学成立了一个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是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大学也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由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担任院长。其他更多的是像儒学协会这样的组织,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召开过很多次学术会议和儒学高峰论坛,另外还有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以及陆续创建起来的各省的儒学协会。国内外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连绵不断、影响深远。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来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有200多次。各种名目的儒学论坛和国学讲坛风起云涌。中央电视台最著名的文化学术栏目之一的《百家讲坛》里面就讲了很多儒学,如最近浙大的董平教授就在讲王阳明。

二、传承儒学的基本方略与儒学创新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儒学与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我们在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其内蕴丰富、涵盖广博、形式独特,是我们实施“东学西渐”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竞争的光辉旗帜与独有品牌。我们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与封建社会对其进行的补充修改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人类崭新的精神文明和完备的全球通用的道德规范,而从中批判地挖掘出博大精深、充溢着真善美的精神食粮,以造福于全世界。

现在看来,继承创新儒学,其基本方略应该是包容性地批判,批判性地继承,继承性地创新。基本方法是古今对照,取长补短,中外融通,互为借鉴。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过去,开创未来,树立民族的、世界的、时代的、焕然一新的民族文化品牌。所谓“包容性地批判”,是指我们尊重历史,敬重先贤,既不盲目尚古,抱着死人不放,也不全盘否定,数典而忘祖;所谓“批判性地继承”是指对旧儒学要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从中鉴别出何为优秀的精华,何为过时的糟粕,弘扬其系统中核心理念的有益养分,扬弃其中的有害糟粕;所谓“继承性地创新”,是指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继承的目的全在于创造出崭新的民族文化品牌,创造出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儒学。儒学本身就具有“开放精神”与“兼容精神”,发扬其不朽精神,在学习与吸收过去与当代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将其有益部分与儒学中今天还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核心理念结合起来,创造出为全人类所适用的新的价值体系,新的伦理规范,新的行为准则,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集成创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只要我们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精神,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大胆构想,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创造出适应人类未来的,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普遍性,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型儒学文化体系。

儒学的继承与创新,难就难在对古今、中外文化的鉴别与取舍。我们在儒学文化建设的中西文化体系参照上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一是内修与外为之关系。传统儒学重内修,倡导以内自省为主的心性道德之学与自律情怀。西学鼓励外在奋发,诱导人向外开拓与张扬个性,利于自由竞争。二是自律他律结合之关系。儒学严格要求道德的自觉与自律,追求独立人性的自我修炼。西学看重他律与严酷的法典,重视依律而为的传统。三是个体与群体之关系。儒学倡礼仪、重教化、讲群体、看重人际和谐,强调集体利益与整体观念。西学鼓吹个性自由与个人权利,看重自由与隐私,政治上相对具有民主、平等的习惯。四是血缘家族与个人社会协调之关系。儒学视血缘家族为人际间之最重要之关系,这导致儒教文化社会里家长制盛行与人际关系网络复杂。西学赞赏个体独立与成人后的个人奋斗,疏于亲情或人际关系淡化。五是融通现实与理想之关系。儒学以精神生活为崇高,视人品与人格为做人之本,西学追求欲望与功利,推崇个人智力与本领。六是个人品格与科学追求之关系。儒学高扬人文旗帜,在几千年的变迁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建立、完善系统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与之相关人文科学的发展上,其学说偏重于直觉悟性。西学以追究实证为先,以分科治学为优长,故在近代于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方面领先了不少,其学说传统上注重逻辑思维。[1](p30)

三、世界文化竞争发展格局中儒学核心理念能够作出的独特贡献

1.天下为公的政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态。从源头上看,儒学就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处世的学问,也是一门探究生命的存在、意义、价值、归宿的学问,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生命的意义、价值、影响却可以无限。儒学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教诲普通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寻那无限崇高超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要达到那样的精神高度,人的个体就要具备智、仁、勇的品格。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倘能如此,便可超凡脱俗,超越自我,大彻大悟,心灵净化,天人合德、天人同体,个体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性得到升华腾飞,自己的身心最终获得妥善的安顿。这是儒学体系中理想、神圣化的人性在社会中的最高追求和社会对人的最终极关怀。

儒学刻画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境界,回归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层面,便是《礼记·礼运》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政治追求。这幅美妙图画与西方柏拉图、莫尔等描绘的“理想国”、“乌托邦”等愿景一样具有幻想性,本质上看,这反映出了人类政治理想的共同性、普遍性。儒学一方面高举“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大旗,另一方面也脚踏实地大声疾呼“为政以德”,反对暴政,规劝仁政。孔子教谕学生“苛政猛如虎”,孟子告诫统治者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些治国谋略,为人之道,对于疗救当下社会上大范围存在的主要社会疾病,诸如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权钱交易,唯利是图等,不失为一剂治病的良方。

2.儒学倡导的“忠恕”、“五伦”人际关系准则当代仍然适用。忠恕之道是儒学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两条基本原则。所谓“忠”,是指忠诚于人,忠诚于事,讲信誉,为己而先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所谓“恕”,是指宽厚待人,不强人所难,推己及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儒学“仁者爱人”思想中的对立统一,儒学推行“忠恕之道”,核心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仁爱为根本。这也是儒学对待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和总规范。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极为复杂,一个组织中往往混杂有不同层面的多种人际关系。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又把“忠恕”分类表述为:仁、义、礼、智、圣、恭、宽、信、敏、惠等不同伦理规范。

3.崇尚“三省”,以自律、修德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世界各国的伦理学说中,最讲道德自觉、自修、自律的是儒学。儒学讲“内省”重“修己”,提倡“恭自厚,而薄责于人”,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严于律己,道德低下的人苛求于人。即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高徒曾参把儒学的内省、自律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表现慨括为“三省”,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一个忠,一个信,这两条是儒学自省自修自我塑造的道德标准。

反躬自省是儒学提倡的修身、养性基本方法。此种观念是以儒学的人性本源“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的。儒学认为人的本性起源于善,而后在接触大千世界的成长过程中,在各种物欲的引诱下,人的个体也可能由善而变恶。孟子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养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礼记·大学》篇曾对儒学的修身、养心说做过最系统的理论概括:“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并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种从个人道德素质提高出发,首正心、次诚意、后修身、达齐家、能治国、终平天下的理论是儒学伦理体系的精髓,它把个人修身养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高度。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中的主要思想观念,江泽民的共产党人要“三讲”,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等倡导,客观上讲,无不是这种儒学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4.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世价值的“中庸”与“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极高明而道中庸”,“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学教诲大众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基本谋略。孔子的观点,“中庸”是君子才有的高尚品德。只有讲道德重修养的君子才能做到处事不偏狭而恰到好处。《中庸》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具有高尚品德,所以行为适当,小人品德缺失,所以为人恣意,无所顾忌。儒学提倡做人行事要:“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尊德性”是向内,首先是修养身心,“道问学”是向外,然后是格物致知。修炼好了这两种功夫,就能让个体自身修养升华,能“致广大而尽精微”,认识深远,智慧高明,做事不偏执,为人无差错,达到“中庸”的极高境界。这既能让世界万物各得其所,也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义利双赢,“以义制利”,辩证统一的价值取向。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体系、多元价值观念共融并存。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各种价值观念的体系之间有交流有冲突、有融合有竞争。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不可能形成统一的世界文化,统一的价值体系,但能够对某种具有普世价值或普世认同的文化体系取得相当范围的认同。儒学文化提倡的义利双赢,“以义制利”,辩证统一的价值取向原则,得到了世界各民族中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赞许。[2](p25)

商品经济社会,少数人利欲熏心,道德缺失,人格异化,部分个体不良行为败坏社会风气,冲击社会正常秩序,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与环境友好相处,在群众中弘扬儒学的义利统一、以义制利的优秀人文传统,是大有裨益的。

6.讲孝悌、重亲情,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由里而外,由小到大搭建社会层级结构。儒学有比较完善的家庭伦理体系,虽然其内容涉及家族家庭的诸多方面,其根基还是以讲孝悌、重亲情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由家庭伦理观念而外扩至社会伦理体系。儒学是仁学,仁学即人学。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欲!”培养孝悌之心,从儿童教起,是其长大做人的根本,更是将来维护社会稳定的习惯。“百善孝为先”,讲孝悌不仅是局限于维护家族家庭的安宁和睦,更是确定和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伦理规范。

[1]赵吉惠.儒学与人类精神文明重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刘国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7).

B222

A

1003-8477(2012)06-0118-03

张潮(1956—),男,省直工委党校公共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 周刚

猜你喜欢

儒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谁远谁近?
有效备考之经典考点的深挖——以儒学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