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庄公、楚庄王形象比较
——以《左传》为例

2012-04-12王令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郑庄公楚庄王左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2)

郑庄公、楚庄王形象比较
——以《左传》为例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2)

《左传》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人物描写精彩绝伦,深得人们赞扬。郑庄公与楚庄王是《左传》浓墨重彩着意刻画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刻画他们时,既写出了其极其相似的成功之道,又突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质——郑庄公极具开创性,楚庄王富有继承性。这种描述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带有作者鲜明的思想立场;既给读者以历史的沉思,又给读者以文学的愉悦。

《左传》;郑庄公;楚庄王;形象比较

《左传》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书中人物众多,据统计,“《左传》中所提到的人名多达3400多个,相应的人物则有2400多人”[1]。在作者记述的诸多人物之中,不用说像管仲、子产这样影响巨大的历史巨擘,即使如结草报恩的无名氏,也写得栩栩如生。它极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学水平备受历代学者的称赞。纵观全书,作者尽力描绘也写得极为出色的是那些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诸侯、大夫与家臣,清人冯李骅说:“《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中间出色写晋文公、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2]春秋史实质是一部诸侯争霸的历史,雄霸之君在这一历史时期左右着天下大政、时局乃至历史发展的方向,抓住了诸侯君主这一枢纽,就抓住了再现历史的关键。因此,作者才不惜笔墨、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郑庄公、楚庄王等一系列君王形象。

《左传》中作者用笔详尽着力刻画的第一个国君是开霸王之先、被后世称作“春秋小霸”的郑庄公,楚庄王则是以蛮夷身份完成霸业的雄主。他们二人是《左传》极力刻画的重点人物,也是刻画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作者既从生活经历、政治目光、用人之道、时代精神等方面写出了他们称雄时代的必然趋势,也充分刻画出了他们性格各异的形象特征。这种描述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带有作者鲜明的思想立场;既给读者以历史的沉思,又给读者以文学的愉悦。本文拟以《左传》为例,探究郑庄公与楚庄王形象的异同。

在塑造郑庄公与楚庄王形象时,作者首先将他们放在了乱世景象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上。西周末年,统治者骄奢极欲,社会动荡,历史更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混乱无序的春秋乱象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形同虚设,“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情形开始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且,不仅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各诸侯国的国君和卿大夫对各自领地的统治地位亦发生了动摇。政局的混乱,国家的多难,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即使养尊处优的诸侯也难于幸免。可以说是社会的混乱、个人的灾难,历练了他们的雄心、胆略与意志,也造就了他们的功业。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代国君,出生于郑武公十四年,郑庄公一出生便注定了他坎坷多难的人生历程,《左传》记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由于“寤生”,郑庄公自小便深受母亲的厌恶,而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即使在他十四岁继承君位以后,他的母亲还不变初衷,必欲废之而后快——先是“请京,使居之”,后来又唆使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将郑国边境西方和北方的土地非法占有,最终又与共叔段里应外合企图消灭郑庄公,好在郑庄公明察秋毫当机立断,才平定了国内忧患。

内忧才消,外患又至。隐公元年,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之乱,隐公三年,便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郑是周天子的同姓,又是平王东迁时的功臣,郑武公、郑庄公均为周天子的卿士;但出于对郑庄公的忌惮,周试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力,“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到了桓公五年周、郑之间竟发生了震惊世人的葛之战。除了与周天子的决裂外,《左传》还记载了郑庄公在位时与卫国、宋国、齐国、陈国、蔡国以及北戎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郑庄公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庄王九年时,若敖氏谋反作乱,“(楚庄)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弗受,师于漳澨。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射王,汰,及鼓跗,着于丁宁。又射,汰輈,以贯笠毂。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激战中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使楚庄王终于转危为安,克敌制胜。在二十三年的国君生涯中,有将近十年是在寝食难安的危机之中度过的,楚庄王的政治历程可谓充满艰险。

如果说人生的坎坷经历磨砺了郑庄公、晋文公与楚庄王的意志,使他们面对艰难险阻无所畏惧,那么,深邃敏睿的政治目光是使他们成为春秋雄霸的基本素质和必备条件。动荡不安的时局、瞬息万变的风云、复杂难测的心理、交织错综的关系……要施展抱负创立霸业,就必须破解这一系列的难题;否则,一着不慎,便会满盘皆输。而《左传》刻意突出了郑庄公与楚庄王依靠自己的谋于长远与机敏于事取得成功的主观原因。

郑庄公在其即位之初,面对共叔段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表现得软弱可欺、任人意是,一个主要原因是谋于长远,这里表现出的是郑庄公的过人的政治智慧。它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示弱昧敌。郑庄公即位之初面临的对手势力强大,一不小心自己就可能成为姜氏与共叔段的鱼腩。向对手示弱一方面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与大局的稳定,一方面使对手放松了警惕,使自己更容易稳操胜券。后来共叔段偷袭郑庄公的日期那么机密的信息都被郑庄公获悉了,这一方面与郑庄公的密切注视有关,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共叔段与姜氏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其二,示愚察臣。年轻的郑庄公刚刚即位,朝堂之中人心浮动。郑庄公表面上的“沉默无奈,懦弱无能”的行为,正为臣属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忠贞之士会忘命捐躯冒死进谏,佞臣逆子会无所顾忌跃跃欲试,骑墙者会左右摇摆脚踏两处。其三,示仁弃段。春秋初期,虽然礼乐崩坏,但“周礼”的影响力还相当强大,潜在的民心所向是整个国家统治的基石。郑庄公表面的无奈与对对手的放纵,一方面使百姓看到了姜氏与共叔段的贪婪与疯狂,使百姓认清了姜氏与共叔段的真面目,应验了“不义不昵,厚将崩”;一方面表现了郑庄公自己的仁慈与宽怀,起到

楚庄王的一生同样历经坎坷。楚庄王生活的时期,是楚国宗室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相当尖锐的时期。《左传》记载:“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公子仪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乱。城郢,而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将如商密,庐戢棃及叔麇诱之,遂杀斗克及公子燮。”由此可知,楚庄王刚刚即位之时,二子乘子孔、潘崇率师伐群舒之机发动政变,事败后挟持庄王外逃,幸得庐大夫戢黎、叔麇相助,杀二子而解救庄王,庄王复位,政变被平息。了收买人心的作用。而关键之时的当机立断表现了郑庄公的敏锐与果敢。在得知“(共叔段)将袭郑,夫人将启之”的日期之后,郑庄公毫不犹豫地“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干净利索地击败了共叔段的叛乱。“郑伯克段于鄢”这件事典型地表现了郑庄公深谋远虑的政治才干。

楚庄王在政治上同样表现出了机敏深远的政治智慧。宣公十五年记载: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3]

这件事情一方面表明了楚庄王重视礼义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楚庄王机敏的应变力与深远的政治目光。楚庄王之所以能称霸中原,与他的这种适应中原文化、吸取礼义观念的政治远见密不可分。关于楚庄王过人的政治智慧,《韩非子·喻老》有一段极为经典的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4]“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事件,更典型表明了即位之初,楚庄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局势韬光养晦的政治远见;这与郑庄公对付共叔段的手法如出一辙,令人叫奇。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人”的觉醒是这时期巨大变化的显著特征。人发现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巨人发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郑庄公、春秋五霸等无不是善用人才的政治巨人。也正是凭借人才的巨大作用,他们才成就了各自的历史伟业。

对于郑庄公,《左传》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任用人才的专文,但透过对郑庄公行为事迹的阅读,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郑庄公对人才的重视。例如,《左传·隐公元年》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中,对公子吕的任用就是典型的事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在这一过程中,公子吕屡次进谏,屡次被郑庄公搪塞过去,表面上看郑庄公对公子吕的进谏不以为然,实质上,正是这屡次的进谏使郑庄公看到了公子吕的赤胆忠心。因此,在攻打共叔段的过程中,郑庄公果断“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也就是必然的了。在郑庄公将姜氏流放到城颍又后悔懊恼之时,是祭仲为之巧妙解决了两难处境,从此,祭仲成为郑庄公的宠臣。“葛之战”中祭仲担任左拒,接着“劳王”的使者亦为祭仲;当然,祭仲自然没有辜负郑庄公的期望。

楚庄王同样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明君。《左传》里记载的楚庄王身边聚集了贾、师叔、申叔时、孙叔敖、伍参、潘党等一大批贤臣良将就是很好的明证。《墨子·所染》说:“齐桓公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史书记载:

楚庄王好猎。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其榛丛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攫犀搏兕者,吾是以知其劲有力也;罢田而分所得,吾是以知其仁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5]

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在春秋时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春秋初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传统礼仪观念的影响依然非常强大,出身地位往往决定着人的一生。从这个角度讲,楚庄王的知人善用有着开创性意义。

春秋时期,又是一个注重民本的时期,《左传》“夫民,神之主也”、“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言论都是民本思想的典型体现。建立丰功伟业的春秋雄霸无不是注重民本思想的时代英杰。

“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还体现了郑庄公的重民固本思想。当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京地做出了不合礼制的行为、郑庄公的大臣向他进谏时,郑庄公忍耐的理由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厚将崩”,这里郑庄公的民本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郑庄公看来,民心是安邦固本的基本条件,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一切。事情也正如郑庄公预料的一样,当共叔段叛乱之时,果然“京叛大叔段”。

相比于郑庄公,楚庄王的重民思想表现得更为典型,以至渗透到了他执政的各个方面。楚庄王不但注重国内的民生问题,即使在与敌国的战争中也以民为本。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退三十里而许之平……

随武子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这是在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及晋国大臣随武子的言语,楚庄王之所以答应郑国的求和,正是看到了郑国国君的“信用其民”,楚庄王之所以受到随武子的赞扬,同样是自己的“民不罢劳”所致。再如,在商业流通上,庄王曾进行币制改革。“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其目的是想活跃市场,但结果相反,引起混乱。庄王了解情况后,立即下令恢复原来的币制,使得百姓又恢复了安宁的生活。所以在庄王执政期间,社会安定,国强民富。

总之,超人的智慧与勇气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艰难的经历是他们成功的必然之路,重视民本是他们成功的根本保证,重视人才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砝码。表面上看,郑庄公与楚庄王二人风马牛不相及,但《左传》恰以这样的方式将两位联系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让读者领略其风采的同时,给人带来了历史的沉思。

尽管郑庄公与楚庄王有着如此众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左传》作者巧妙的选材、恰当的叙述与精心的刻画,二人又显示了各自不同的形象特质。具体而言,对于郑庄公,《左传》极力展现了他的“开创”精神(虽然以礼的标准去看待,《左传》作者对于郑庄公有时不免会进行严厉批评);对于楚庄王,《左传》则主要表现了他的多谋善断的智慧与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利用。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期,也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如果说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郑庄公便是顺应这一潮流又推动这一潮流的历史巨人。他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证明了自己的卓尔不群,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左传》正是抓住了他的开创性格(从另一角度也可称为叛逆性格),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郑庄公,使郑庄公成为文学理论上“熟悉的陌生人”与独特的“这一个”。

《左传》在展现郑庄公开创性格的时候,主要抓住那些历史大事,使郑庄公的性格在历史风云中显露无遗,如周郑交质、周郑交恶、葛之战。平王东迁以来,虽然周室衰微,朝纲松弛,但是周天子名分还在,诸侯之中还没有哪个君王敢于公开与周天子叫板,但就是这个小国之君郑庄公不但与周天子“交质”、“交恶”,还公然抵抗王师,葛之战中又竟然“射中王肩”。从此,周天子威信扫地,礼崩乐坏。无怪乎旧时学者视郑庄公如仇寇,对郑庄公极尽诋毁之能事而大加鞭挞。如马《左传事纬》卷一《周郑葛之战》云:

郑伯何人!而挟王质子,两掠京畿,天子震怒,敢抗王师,鱼丽拒战,有若敌国,天威不行,伊谁咎与?……其于君臣、母子、兄弟、邻国之间,莫不内肆奸贪而外为恭顺,设有圣天子出,必以郑庄公为首诛焉。[6]

从礼仪传统上看,郑庄公的行为的确大逆不道,经学家对郑庄公大加抨击,也是情理中事,而这却恰恰说明了郑庄公行为的与众不同与性格的卓尔不群。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郑庄公的行为无疑具有巨大的开创性。何新文先生说:“郑庄公正是当时最具有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他在春秋初期最先看到并且道出了‘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左传》隐公十一年)的历史性变化;他审时度势,敢于第一个起来不按时朝周,第一个起来抵御王师以保卫社稷利益。郑庄公以一个后起的诸侯国之君,居然敢于与王室公开对抗,这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春秋初期王纲解纽、诸侯日强的社会现象,而且也形象地表现出郑庄公作为一代雄主的胆略才能和果敢、勇毅的性格特征。”[7]何新文先生的见解无疑是独到的,他点出了郑庄公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也道出了郑庄公的“开创性”特质。

楚庄王在春秋霸主之中,是形象较为特殊的一位,他是第一位以蛮夷之身称霸春秋的君主,加之“问鼎中原”的不可饶恕的罪过,楚庄王在古代封建士人的眼里成为一个饱受诟病的形象,但是,通过《左传》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多谋善断的智慧与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利用的特质。

多谋善断的决策意识是《左传》重点表现楚庄王的一个方面。文公十六年记载:

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这是发生在楚庄王三年的一件事情。当时,楚庄王即位不久,政权未稳,国内又发生了大的饥荒,北面又有晋国觊觎;天灾人祸、内外交困,楚国形势危在旦夕,是战是逃、迁都与否,楚国内部,争论纷纷。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楚庄王当机立断,采纳了大臣贾的建议,不但使形势转危为安,还最终平定了叛乱、消灭了庸国,壮大了自己。

南方的楚国向来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楚国人的文化特色、生活习惯甚至个人性格均独具一格,楚庄王自然也不例外。宣公三年在讨伐陆浑之戎时,他甚至还做出了长期为后人诟病的“问鼎”之举,这也成了楚庄王不礼的罪证。但纵览春秋,没有哪一个国君没有失礼行为;从整体上看,《左传》突出与强调的反而是楚庄王的崇尚义德。如宣公十二年楚晋邲之战以楚国大胜而告终后,楚庄王的大臣潘党建议用晋国士兵的尸首作“京观”时,楚庄王的一番关于武德的言论更是大大提升了楚庄王的形象。《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

楚庄王反复强调的武之“七德”正是其吸收中原文化的典型明证。再如邲之战之前楚庄王率领大军攻克郑国,当楚庄王的左右以“得国无赦”为由要求灭亡郑国时,楚庄王力排众议赦免郑国,其理由在于“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可见,谦恭、信义、民本这些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已渗透到楚庄王的心灵深处。不但如此,楚庄王还专门让人教自己的儿子中原文化,《国语》还对所教内容范围进行了详细记载。阎明恕说:“楚庄王没有‘攘夷’却带领最大的蛮夷走向中原,用中原文化来武装楚人的头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诸侯,并使他们从心理上屈服楚国,并使这些诸侯国的人民,从敌视到佩服,这要比齐桓、晋文攘夷的功劳大多少倍的。”[8]对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进行量化比较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阎明恕提到的楚庄王“带领最大的蛮夷走向中原, 用中原文化来武装楚人的头脑”这一点,确实是问题的精髓。

总之,郑庄公与楚庄王之所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物本身行为的多样与性格的复杂,但是,它与作者的思想立场、叙述原则与刻画手法密不可分。从思想上看,与《左传》全书相一致,凡是涉及礼、义、信、德的问题作者大都予以特别的关注,因此,郑庄公与楚庄王的品德性格尤为引人注目;从叙述原则上讲,《左传》又能坚持“书法不隐”的史官文化传统,能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因此,人们才看到了郑庄公与楚庄王的复杂与多样的一面;从刻画方式上讲,《左传》采用了行为、对话、对比等手法,郑庄公与楚庄王的形象才如此丰满、如此吸引人。

[1]方朝辉.春秋左传人物谱[M].济南:齐鲁书杜,2001.1.

[2]冯李骅.春秋左绣·读左卮言[M].常州:日新书庄,1916.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759—760.(本文引用《左传》资料皆出此本,不再另注。)

[4]刘乾先.韩非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264—265.

[5]二十五别史·绎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1217.

[6]马骕.左传事纬(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1992.20.

[7]何新文.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图霸之君[J].湖北大学学报,2002,(6):79—80.

[8]阎明恕.论“五霸”之一的楚庄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2):2.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I206.2/.4

A

1007-905X(2012)04-0087-04

2012-01-02

王令(1960— ),女,河南郸城人,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郑庄公楚庄王左传
宽容的楚庄王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我谈郑庄公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楚庄王问鼎中原
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变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欲擒故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