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2012-04-11杨海萍
杨海萍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00081)
海洋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杨海萍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00081)
通识教育的概念最初来自西方,对于培养高端型、战略性人才具有积极意义。通识教育在我国国内方兴未艾。海洋通识教育以一般通识教育的实践为背景。目前,国内的海洋通识教育大约分为两类,各有利弊。文章认为,在一般的通识教育领域发起海洋议题可能要比建立具有海洋特色的专门的海洋通识教育体系更有优势和成效。
通识教育;海洋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端性、战略性海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人才的稀缺问题日益突出。国内一些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关注海洋领域,向该领域输送人才。一些传统的海洋类、水产类专业院校则在校内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着眼于培养高端性、战略性人才,以适应形势需要。有的院校提出“开展海洋通识教育”的口号。本研究拟对通识教育的一般概念和价值意义,以及海洋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1 通识教育简介
中文“通识教育”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翻译而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来自西方。最早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联系[1]。
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1947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呼吁,“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能够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很好地生活”。通识教育运动在美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运动与战后美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历史进程同步。
通识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缺乏高等教育的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缺乏想象力、创造力。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以及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2]。目前,国内实用型、专业型人才较多,但高端性、战略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十分短缺。这一弊端在海洋领域体现较为明显,目前的海洋事业从业人员、海洋工作者专业能力较强,但综合素质不够。具备海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的常识和思维的高端性、战略性人才比较缺乏,难以应对国际竞争。
2 海洋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实践
目前,国内的学界和实务部门对于“海洋通识教育”,尚未形成一个标准定义。从字面来理解,可以是指海洋专业、涉海专业领域的特定的通识教育(oceanic general education);也可以是具有海洋议题关切性质的一般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on oceanic topic)。
与上述两种概念相对应,国内目前的海洋通识教育大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具有海洋或水产专业特色的一般通识教育(oceanic general education),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2007年,该校按照“认识论与方法论”“自然科学”“语言与文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历史学与传统文化”和“美学与艺术”等六大知识领域开展通识限选课程。2010年,该校围绕“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确定了学校通识教育的5个知识领域,分别是“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文修养”和“艺术欣赏与审美人生”,突出了学校海洋、水产的办学特色。
事实上,一般性的通识教育大体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等模块。例如,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提倡文理交叉;国内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类似,力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的通识教育,着力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之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需要较为丰厚的学术研究与教学资源作为基本支撑。上述高校的通识教育得以实现,与其本身的综合性学科设置,相关领域的学术资源与教学水平密切相关。
与中国海洋大学相比,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等,是更为典型的、非综合类的海洋大学。这些院校和机构在开展海洋通识教育时,更容易具有海洋特色,而非通识特色。仍以实力最强的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其自身的定位、属性和发展方向同样决定了其海洋通识教育的海洋性特色,却缺乏一般通识教育的大通识维度。从客观上来说,单科性、专业性院校的学科设置没有必要,也很难具备国内、国际一流通识教育的特定条件。
另一种是具有海洋议题关切性质的一般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on oceanic topic)。即散见于一般通识教育当中的海洋专题知识。这种海洋通识教育的优点是依托大通识教育,基础深厚、辐射性强,可以覆盖大部分院校、各个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3 初步结论
上述两种海洋通识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海洋特色;但由于学校、师资和学术等先天原因,这类学校的一般通识教育缺乏丰厚基础,不具有高端性、战略性和权威性。后者的优点是可以辐射到所有的大学和学生;缺点是如果各个相关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对于海洋议题的兴趣和认识不足,相应的价值追求就会显得薄弱。
海洋通识教育是一个颇具诱惑色彩,但基础薄弱的概念,其实践机制较为复杂。从培养高端性、战略性海洋事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一般的通识教育领域发起海洋议题可能要比建立具有海洋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更有优势和成效。
[1]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2]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