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2-04-11傅学丽曹瑞雪
傅学丽,徐 峰,曹瑞雪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湛江 524025)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傅学丽,徐 峰,曹瑞雪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湛江 524025)
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广东海洋大学在国家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潮、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双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正在进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导师团队的培养、个性化发展环境的构建来实现,并对目前学校存在的制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海洋科学;拔尖创新;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1]。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发展海洋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在学校“双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期实现更好更快培养海洋科学专业创新人才的目的。
1 海洋科学学科的发展
21世纪是海洋开发利用的世纪,全球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目前海洋科学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高等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对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今后5年国家对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需求规模将逐步增加;另一方面,面对发展机遇,国内已有15所院校设立海洋类学院,有将近30个高校开设了海洋学科的相关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于1999年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学方向的本科生,2001年正式开办海洋科学专业。随着学校的发展及国家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在原有海洋生物学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物理海洋方向。2009年,海洋科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2010年正式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加强海洋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大学科、高技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的培养,在国家、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了海洋科学学科人才培养的重任。
2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2.1 必然趋势
广东省俯瞰南中国海,而南海又是中国最广的海疆,约占中国海域的2/3,资源约占中国的70%。2011年2月19日,国家正式批复确定广东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经济区。作为海洋大省,广东的海洋科技和教育却与山东、上海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建立一个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海洋大学是南海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是广东省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博士点建设学科,加强海洋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满足广东省对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前提条件
广东海洋大学学籍管理规定本科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分制,提前修满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或机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4年毕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则成为弹性学分制的良好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出类拔萃学生的优势。
2.3 环境条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广东海洋大学在分析本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双百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即在每年的新生中根据条件遴选出200名优秀学生,进行分类别、个性化培养,实现在本行业领域中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行政管理能力的杰出人才的目标。广东海洋大学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学院学生的素质基础、各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开展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3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3.1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院各专业的“象牙塔尖”,目标是培养少而精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的科研及择业竞争能力,适应广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
结合学校“双百工程”的人才培养改革,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是3个阶段安排4个学年的教学活动,即第1阶段(一年级)夯实基础阶段,强化英语、数理和计算机基础,第2阶段(二、三年级)专业培养阶段,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实践训练贯穿其中。第3阶段(四年级)实践应用、专业深造、交流强化阶段。要求3年兼修完4年的理论课程。
第3阶段(四年级)的全方位实践锻炼阶段成为关键的一年。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实践对各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2]。各导师将根据学生3年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开展全方位的锻炼。一是业务训练:利用学院目前与广东省内各气象局、海洋局建立的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用2~3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各基地业务训练。二是专业深造。学生用2~3个月的时间到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国内高校进修。三是辅导考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硕士点将进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提前保送读研,由低向高进行的提前跨阶段培养过程中会使优秀人才及早脱颖而出。无硕士点的专业与相关的院校联系合作培养,报考名校的研究生。四是继续导师的项目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会议等。充分发挥好第四年的特色培养阶段的作用,否则,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4年培养计划的3年浓缩版。
“1”是指学生参加完学校第一阶段的集中、统一授课回到各专业班后,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1对1的培养,即1个专业1套个性化方案,1名学生1名优秀导师,全程给予指导,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研训练全部集中开展。
3.2 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核心。教学内容上,结合目前国家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人才的需求,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叉,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满足地区性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量身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近几次在广东省以及省外的调研,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了通识、专业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了数理基础课程训练以及人文素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课程,部分课程选用了英文版教材。加大了个性化课程比例,把以专业选修课学习提高到课程总学分的28%~30%,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3 个性化导师团队的培养
通过学院目前正在实行的全面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指导。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后,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特点,指导他们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从选入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始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和负责。导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指导学生开展前沿学科的研究及新项目的研究,指导学生就研究项目发表科技论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团队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训练。
纵观我国创新型实验班,名师指导是精英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如北大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由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清华的“数理基础科学班”邀请全校的两院院士和知名教授作为本科阶段的导师。因此,在个性化导师团队建设中,广东海洋大学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来上课,聘请两院院士、知名学者开设讲座,使学生及时汲取新的学科知识,了解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导师团队的成员不仅学历学位要求高,还要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教学改革创新,特别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3.4 个性化发展环境的构建
3.4.1 公平的竞争环境
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淘汰补充、激励制度。通过选拔中的笔试、面试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特长、心理素质、专业发展潜质等综合素质;通过淘汰补充制度增强学生的竞争及主动学习的意识。
3.4.2 创新的管理机制
由于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生相对较少,如2010级海洋科学专业有7名学生入选,教学管理将从统一走向多样,这是对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因此,要在选课、学籍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对进入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的学生优先提供参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优先开放实验室,以及保送研究生和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针对2010级创新体系的学生,学院已开放电脑室以供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源,弥补学校海洋方面文献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4.3 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有激励机制的考评体系,一是侧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改革传统的考试测评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单位、学校的不同作用,从不同角度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利的方面。
4 制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4.1 一流拔尖学生人数略显不足
广东海洋大学虽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并且在2007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几年招生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二批本科的招生条件是造成学生生源较差的客观实际,各专业优秀拔尖学生相对较少,尤其是一流拔尖学生的数量更少。因此,每年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人数不多。
4.2 顶级专业学术大师仍欠缺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大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骨干。纵观我国实验班开设的高校大都是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点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北京师范大学的文理兼修综合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名师指导是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要达到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名师、大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引进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4.3 激励政策不足
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不仅要求综合素质好,而且要学术造诣深、具有学科前瞻性,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对导师这种高标准要求,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浙江大学规定混合班教师以3倍的标准来计算工作量并优先提升职称,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的加入[3]。对于进入培养体系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的独创想法以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支持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1] 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2] 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3] 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等.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