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耳道蝇蛆病的护理
2012-04-11魏翠芬乐伟琼刘艳黄芳
魏翠芬 乐伟琼 刘艳 黄芳
(湖北省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耳鼻喉科,湖北 武汉430016)
蝇蛆为幼蝇虫的俗称,人体蝇蛆病是由双翅目昆虫幼虫,主要是指蝇类幼虫(蛆)寄生于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管道等处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寄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类型,人体蝇蛆病以皮下蝇蛆病最多,其次是眼蝇蛆病。蝇蛆病是由蝇类传播的寄生虫病,蝇类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或器官。正常外耳道内不会寄生蝇类幼虫,当外耳道出现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脑脊液外漏、外耳道有分泌物时会招引蝇类产卵,经数小时至2d孵出幼虫,形成外耳道蝇蛆病[1]。发生于新生儿外耳道较为罕见。我科2008~2010年先后接诊2例新生儿外耳道蝇蛆病,均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1 患儿女,12d。出生后第10天发现左耳流脓,第11天患儿开始哭闹不安,在当地耳鼻喉科就诊,自左耳取出1条活虫,第12天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检查:患儿双耳有黄色分泌物,左耳道口有血脓性分泌物积聚,用棉签拭去脓液,遂用温生理盐水行外耳道冲洗,洗出2条玉白色半透明状活虫,能蠕动。患儿左耳甲腔充血、有渗出液,耳道红肿有血痂,鼓膜处还可见乳白色团块状物,用3%双氧水冲洗后再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电耳镜检查,鼓膜窥视不清,行声道抗检查,漏气,提示鼓膜穿孔。
1.1.2 病例2 患儿男,15d。患儿哭闹,右耳流血水1d,检查:耳道有血性分泌物,随后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冲出活虫2条,可蠕动。患儿右外耳道红肿、糜烂、鼓膜充血。双耳廓及外耳道有丘疹、疱疹、渗液、结痂。声道抗检查双耳呈“A”型曲线。
1.2 实验室检查 将所取虫体及乳白色团块状物送病理室显微镜检查,虫体外观均相同,虫体有头部及13节体部,虫体多棘,头节内见钩状物(吻)1对,符合蝇蛆鉴定标准[2]。乳白色团块状物为蝇蛆虫卵,卵粒为椭圆形,前端狭后端宽,背面有2条肋状物。
1.3 方法 2例患儿均先行外耳道温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3%双氧水彻底清除蝇卵或幼虫,局部外用耳道抗感染滴剂,联合应用全身抗感染治疗。
1.4 结果 例1患儿随诊15d后耳道红肿消退,声道抗检查双耳呈 “A”型曲线,示鼓膜穿孔愈合,标志清晰,患儿痊愈。例2患儿随诊7d后耳道红肿、糜烂消退、痂皮脱落,患儿痊愈。
2 护理
2.1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患儿家长对本病采取的治疗方法不了解,表现为焦虑、紧张,对患儿预后及听力损伤十分担忧,因此,我们必须热情接待,针对本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家长解释,消除家属的紧张顾虑,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外耳道的护理
2.2 1 外耳道冲洗 新生儿外耳道如有疑似活虫,冲洗前先滴入0.5%的丁卡因,待蝇蛆麻醉后再冲洗。嘱患儿家长竖抱患儿,将患儿的全身和头部固定,健侧耳紧贴家长胸前,患侧耳朝外,弯盘放患侧耳垂下方,紧贴下颌,操作者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下牵拉,右手持吸满温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后上壁缓缓冲洗,冲洗液进入外耳道深部借助回流力量将耳道内脓液、分泌物、蝇卵及部分血液冲洗出来,再用3%温双氧水、温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完全干净。预热后的温生理盐水及3%温双氧水最适宜的温度为36~38℃。温度偏高或偏低都可能诱发冷热反应,使患儿感觉头晕,对于少数过于敏感的病人,因冲洗外耳道的液体刺激迷走神经还可引起晕厥[1]。
2.2.2 冲洗时新生儿疼痛的护理 有研究[3]显示,尚有20.64%的护士尚未意识到住院新生儿正经历着大量的疼痛刺激,认为各项操作是治疗所需,所带来的疼痛无法避免,且会自行缓解。研究[4]证实,疼痛对新生儿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反复的疼痛刺激可损害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引起一系列行为改变,如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或紊乱等,这些对新生儿以后的社会交流、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护士在操作前必须先用0.5%丁卡因滴耳,滴入耳道后轻轻挤压耳屏,使丁卡因液充分渗入耳道深部,浸至鼓膜,并保持15min,使蝇蛆完全丧失蠕动的能力,以免蝇蛆受到刺激后向更深部蠕动,造成鼓膜穿孔,同时丁卡因可缓解新生儿疼痛。操作中动作应轻柔,冲洗时必须使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避免耳道损伤,减轻疼痛,防止医源性鼓膜穿孔。冲洗完毕,用棉签拭干耳道,如鼓膜已被蝇蛆拱穿造成化脓性中耳炎,则应加上中耳置换治疗,每天一次。中耳置换时的吸引器压力应控制在180~200mmHg,以免压力过大加重患儿耳痛。
2.2.3 虫体及虫卵的处理 冲洗出的虫体及虫卵,放在指定的容器内,防止虫体游走。送实验检查后,将带有蛆、蛹的孳生物浸水淹没,1d后蝇蛆即全部死亡。用过的物品用消毒液浸泡处理后再高压灭菌。
2.2 4 外耳道皮肤的护理 冲洗后外耳道红肿糜烂,患儿侧卧,患耳朝上,滴入3%氧氟沙星滴耳液6~7滴,每天2次,朝上保持耳浴10min,使耳内黏膜充分吸收药物,用棉球拭去流出的滴耳液,以减轻局部炎性水肿。但应注意,滴耳液温度,也须与体温接近,使用前放在手心暖一会,以免温度过低刺激内耳前庭器官引起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耳浴后局部上药,先用食用麻油润湿耳廓及耳道结痂,轻轻拭去痂皮,再用特制细软小棉签涂擦氯锌油合剂,有收敛、杀菌、干燥的作用。上药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弄伤婴儿皮肤。
2.3 健康教育
2.3.1 新生儿的清洁护理 新生儿代谢旺盛,婴儿出生后应保持皮肤清洁。在脐带脱落、体温正常后,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次,减少皮肤细菌聚集,同时防止耳道进水。每次洗澡后用消毒的干棉签轻轻擦干耳道内的水,保持耳内皮肤清洁干燥。哺乳时应取坐位,因婴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位置较低,齐软腭水平,鼻咽腔分泌物、奶或呕吐物易经咽鼓管进入内耳,引起感染[4],也会流入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等。新生儿的免疫机制尚不健全,极易得化脓性中耳炎。注意预防感冒,家长要随时观察新生儿的状态,如有夜间哭闹、停止吃奶、搔抓耳朵、发热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防止中耳发炎,一旦发生中耳炎应积极早期治疗。
2.3.2 患儿家庭卫生环境的治理 蝇蛆病是由蝇类幼虫(蛆)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指导患儿全家一起进行防蝇灭蝇工作。首先,要搞好家里的清洁卫生,特别是卫生死角打扫干净,对家庭垃圾实行袋装化,日产日清。烂果类垃圾用杀虫剂处理,消除家蝇的孳生地。再根据蝇类的生态习性,应用各种捕蝇器具:如粘蝇纸、蝇拍、电子诱蝇器等来捕灭苍蝇。室内还可安装纱门纱窗,睡床上安装蚊帐等起到防蝇、驱蝇的作用。居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保暖意识在孕妇和家长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应放弃传统的“坐月子、捂”的老观念,卧室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
3 小结
蝇蛆病应以预防为主,讲究卫生,改善居住环境,积极治疗外耳道及中耳疾病,减少或避免蝇类进入耳道产卵。而家蝇幼虫是杂食性的,许多发酵的和腐败的有机物都可作为它的食物。幼虫很活跃,但活动范围不大,好热喜潮湿。幼虫期所需时间长短视营养、温度、湿度等条件而定,最低发育温度为7~8℃,最高发育温度为43℃[5]。因新生儿生活防御、免疫功能均降低,无自主活动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当患儿外耳道患有湿疹感染、分泌物呈黄色脓性、有腥臭味时,极易招引蝇类产卵,易患外耳道蝇蛆病。也有可能患儿家里卫生条件差,患儿耳内环境适宜蛆虫生长,而招致蛆虫直接爬入患儿耳道寄生。
当患儿出现耳流水、摇头、搔抓耳朵、进食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本病能引起或加重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使鼓膜穿孔,造成耳聋或促进败血症的形成,蝇蛆侵入中耳乳突腔,继续破坏骨质可引起颅内感染[6],发生呕吐、痉挛以致死亡。如已患有蝇蛆病,应及时治疗及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在多蝇的季节,加强相关卫生宣教,通过环境防治、防蝇灭蝇等措施避免感染,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可积极预防新生儿外耳道蝇蛆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1]王荣光,Peter Kwor Michael Hawke.临床耳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1-82,87-88.
[2]邵力牧.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57.
[3]卢艳春,李向阳,黄丽娟.护士对新生儿疼痛认知和干预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80-2181.
[4]陈锦秀,叶天惠.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87-789.
[5]阎承先.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4-66.
[6]郑智民,叶菲菲,郑维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三)[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0,16(3):220.
[7]于西武,胡新星.外耳道罕见蛆虫病1例[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6(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