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

2012-04-10张灵芝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教育

张灵芝

摘 要: 高等教育关键词是高等教育思想与观点的凝练。通过对关键词在各年度出现频次的统计,并进行聚类分析,描述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与结合,可以解释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兴衰、学科增长点与突破口等。根据对1998-2009年CSSCI高等教育类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受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明显,其中受行政指向引导非常突出;微观的课堂教学改革受到较高的关注,而微观的实证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探讨的关注度低;学习与借鉴外国高等教育,主要以美英,尤其以美国高等教育为定向。

关键词: Citespace;高等教育研究;可视化图谱;关键词

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来深度挖掘数据,以客观、直接、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拟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的高等教育类论文的关键词入手,详细描述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的变迁,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历史,分析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变迁规律。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信息可视化的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对于大型数据甚至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检索以及分类等需求日益迫切。实际上,在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人们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所谓知识图谱,即以科学知识为对象,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知识图谱可以客观、形象地展示单凭个人经验难以直观获得的前沿领域的总体图景、亲缘关系和演化规律等,已成为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向、辅助科技决策的重要工具。[1]绘制知识图谱不仅能够从宏观层次上看到森林,又可以在微观水平上看到树木与枝叶。

高等教育关键词是高等教育思想与观点的凝练,是高等教育研究话语的缩影。通过对关键词在各年度出现频次的统计,并进行聚类分析,描述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与结合,可以解释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兴衰、学科增长点与突破口等。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升降变化从一个方面透露了研究热点的形成和转移,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某一领域今后研究的走向。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应该代表该领域的常规研究指向或某一时期的学术热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其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相当的权威。如果能从其中将高等教育类的所有关键词提取出来,绘制成图,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高等教育在某个时间段的热点及其变迁的过程。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了目的性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中的一致性抽样(homogeneous sampling)。“一致性抽样一般在研究的目的是重点关注一个具体的带有一致性的子群体的情况下使用。”[2]出于研究条件和研究阶段的限制,此次研究确定样本来源为CSSCI(包括报纸和期刊)高等教育类1998-2009年段所有论文的关键词。1998-2009年,CSSCI“高等教育专题”收录的论文总数为33005篇(如表1所示)。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其一是因为1998-200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与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时期。其二,目前,CSSCI数据库只提供1998-2009年间的完整数据。更为重要的是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与热点问题,与之相应,高等教育话语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三、基本步骤

本文采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它可以分析随时间变化某一研究领域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

1. 明确分析对象。本研究以中图分类号G64(高等教育)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出1998-2009年被CSSC1数据库所收录的33005篇论文的关键词,以它们作为分析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本研究对关键词和被引文献数据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以便于统计分析。

如何通过标引关键词来考察或分析教育研究的热点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从理论上说,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应该代表该领域的常规研究指向或某一时期的学术热点。但事实上,相当多的关键词专指度低,很难反映出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更无法反映具体的研究热点。比如,“高校”、“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大学”、“高等院校”、“大学生”、“大学教育”等关键词,或因专指度太低,或因涉及其他学科,不能准确地反映教育研究的热点或趋势,所以我们在借助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来讨论学科研究的特点时,已经删除了这类泛指的词汇。另外,对一些类似的指向相同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比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才”都强调人才培养规格的创新,所以进行了合并。

2. 收集和整理数据。日前CiteSpace软件要求输入的文献格式主要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数据库(1S1)中文献的文本格式。本文使用的是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格式,因此先通过自编计算机程序将CSSCI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格式转换为1S1文本格式。在开始利用CiteSpace进行数据处理之前,要将需要处理的文献数据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每个数据文件名必须以“download”开头,并以“.text”结尾,例如“download1998_13x5uniqu.txt”,再运用CiteSpace 2. 2 R9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

3. 时区分割(Time slicing)。在CiteSpace中,用户要明确分析对象的时间跨度和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本研究时间跨度为12年,即1998-2009年;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即12个单个时间分区。

4. 关键词选取。首先设定关键词选取标准。我们设定频次为前30%,数目不超过200个的关键词,通过这个条件我们选择出200个关键词及955条关键词间的连线,构成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5. 运行软件并生成图。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的高等教育类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揭示其研究热点。首先设定阈值,具体包括节点出现频次、节点共现频次、余弦相关系数。我们设定阈值为12,15,20;15,17,20;19,19,20,表示图中的关键词满足出现次数超过20次,关键词共献次数超过20次,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15这三个条件。

四、高等教育热点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围较广,视角较多,有一定深度,并比较关注现实。主要热门领域有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学生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财政政策与管理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另一方面运行CiteSpace计算各节点的中介中心度,可以挖掘出在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pivotal point)。中介中心度反应了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节点,其他两个节点就无法交流。占据这样的位置愈多,就代表这个节点具有愈高的中介性,更多的节点联络时就必须通过它。因此,它在整个网络中起着战略性的中介作用,也体现出它对整个网络资源的控制程度。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3]

一方面,根据图1中节点的大小寻找关键的节点,可以揭示研究热点。图1表明:“高等教育”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除此之外,“高校”(高等学校)、“大学生”、“教学改革”、“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最为抢眼。表3表明,“高等教育”的中介中心度为0.24,居首位。紧接其后的依次为“教学改革”、“高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等(见表3)。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基本判定:1998-2009年间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1.“教育改革”这个聚类,直接聚集在“高等教育改革”与“教育改革”这个聚类中,直接聚集了“十五大精神”、“211工程”、“一流大学”、“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扩招”、“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体制改革”、“教育管理”等关键词,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研究生教育”、“师范教育”等关键词直接相连,反映出“教育改革”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1)“高校扩招”是教育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研究者就“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扩招与深化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产生的相应管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2)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涉及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招生与收费、毕业生就业制度、高等学校经费投入体制等很多方面。研究者认为,应该努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办学带领下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理顺政府与地方、教育部与相关部委的关系;积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自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实行并轨制以来,学界就开始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找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来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的研究者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体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要把大学毕业生的配置纳入市场轨道,并积极稳妥地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计划的投资体制,高校办学经费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就是要将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改革为以国家财政性拨款为主,银校合作、学校产业、社会捐助、学生缴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的投资体制。新的投资体制确定之后,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回收教育成本等三个方面。

2. 教学改革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关键词“教学改革”在12年间的频次一直居高不下,研究成果的丰硕显示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从图来看,教学改革直接汇聚了“教学质量”、“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学体系”、“教学研究”、“本科教学”、“实践教学”、“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等关键词,与“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等相连,反映了“教学改革”方面的背景和所关注的重点。

从关键词中聚类我们可看出“教学改革”研究具有微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教学质量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从图2可以看出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呼声,其关注度在逐年增加。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改革表现为以下走向:一是科学与技术占主导地位,二是人文科学再度受重视,三是英语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热点。而课程改革表现出课程平台的基础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趋势的国际化等特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方案,这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者们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改革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及重要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并同时研究和改革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

“教学评估”和“本课教学”从2003年上升,然后到2006年左右达到高峰,之后下降。这与历史也是相符合的。2004年,教育部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本科教学评估当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举措,这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近年来,我国各大学围绕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纷纷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随后,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等工作。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了质量。2005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16条指导性意见。2006年,教育部启动和实施“质量工程”。随着这些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各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者们也纷纷围绕教学改革出谋划策。根据关键词和所标引的论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占了较大的比重。

研究显示,各高校依据自身不同的教育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如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推进学生学习制度的改革;全面实施“学分制”,建立以“选课制”为核心,“主辅修制”、“导师制”、“弹性学制”、“重修制”、“学分绩点制”等开放灵活、科学合理的整体教学教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探索;一部分高校实行“学制”改革,探索实施三学期制、四学期制改革;引进导师制对学生的课程选择、学业规划进行指导,倡导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考试制度、学生成绩评价制度等等。各种类型的院校纷纷面向社会和经济需求,结合本校实际,科学调整和设置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 在“高等学校”(高校)这个聚类中,直接聚集了“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学校管理”、“高等教育系统改革”等关键词,与“管理体制”、“自主办学”等关键词直接相连,反映出“高等学校”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主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应如何改革,以突破现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束缚,实现制度创新。同时,研究者还对“办学自主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希望通过完善“高等教育法”来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

4. 关于大学生。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因此成为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同时“大学生”与关键词“高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直接相连,从侧面反映出研究者对大学生素质、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

5. 关于人才培养。它直接聚集了“市场经济”、“课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211工程”、“一流大学”等关键词,与“知识结构”、“思想政治工作”、“博士生培养”、“学位论文”、“英语教学”、“市场经济”、“当代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大学毕业生”、“价值观”、“人文素质”、“文科教育”、“当代大学生”、“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相连,反映出“人才培养”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当时,一场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其背景是“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在各校开展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中,人才培养模式是共同关注的焦点,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传统、特色与改革思路,在培养模式上有多种提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社会及其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分化,形成多梯度的人才需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发挥了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市场需求必将制约某一层次和类别教育的发展规模,引导其向社会需求紧缺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以其自身的多样化和人才的培养规格,考虑到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结构”,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关系到课程体系,关系到学什么、教什么和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

6.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价值观、文科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表现了一定的关注度。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在知识创新中为社会创造较大价值的人,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有各种科技与业务素质,还有很高的责任意识、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7. 英语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稳定进展,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来往日益频繁,国际交流走向多元化、多方位,跨国业务、学术交流以及旅游度假等活动对大学生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兴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

8.“素质教育”属于引用突变(citation burst),其出现次数从1998年的75次上升到2000年的232次,达到顶峰,随后逐年下降。2007年仅为21次。素质教育曾经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1999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出现了大量研究素质教育的论文,但目前它已不是研究热点。

9. 图1也表明:“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师范教育”、“大学教育”、“人文教育”、“院校研究”等也是图中比较明显的聚类。“学科建设”这一关键词的高频率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者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且对这一研究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我国正处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更是把打造一流的学科高地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者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质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招生政策与培养措施”等方面。“大学教育”也是图中一个明显的聚类,与之相连的关键词有“信息社会”、“大学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高校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应怎样去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新一代教师队伍,是一个关注度颇高的重要课题。对“师范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院校研究”的论文主要探讨了新建院校、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学习型大学、“211工程”高校、高职高专、理工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建设问题,其中对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以及建设的讨论较多。“北京大学”在图中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与“北大历史”、“京师大学堂”相连。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其教育改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外高等教育介绍主要集中在美英以及日本,其他国家很少。另外,图1中的一些节点虽小,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它们很可能是一些正在不断扩展的研究内容,如“和谐校园”、“教育公平”、“民办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政策”等。

五、结论

根据对1998-2009年CSSCI高等教育类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下一些规律。

第一,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受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明显,其中受行政指向引导非常突出,如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等等。而对能带领高等教育学科继续完善的超前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稀缺。这既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要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基本宗旨,也反映出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缺乏独立学科体系的特点。

第二,微观的课堂教学改革有较高的关注度。

第三,虽然实践针对性强的研究领域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如“高等学校教与学”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等等,但从内容上看,这类研究主要是讨论相对宏观的论题,如意义、构想等。微观的实证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缺少对研究结果的实践验证性的强调。为数众多的研究仍处于宏观层面的重复研究阶段。

第四,高等教育学以借鉴外国或照搬普通教育理论为主。这方面特别明显的是有关课堂教学研究基础理论来自普通教学理论,生评教的模式与方法照搬基础教育评价理论,还有诸如反思性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等。换言之,很多研究只是在基础教育原理身上套上一件高等教育外衣而已,没有真正用科学手段去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

第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探讨的关注度最低。我们认为,澄清学科性质、界定研究对象、构筑基础理论、完善学科体系等学科理论建设是一门新创立学科的基础性工作,规范学科研究方法则是学科走向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整体水准要有实质性提升,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应得到更多讨论。

第五,学习与借鉴外国高等教育,主要以美英,尤其以美国高等教育为定向。即使是一些综合性的比较研究,还是以美英为主。欧洲大陆的高等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中南美和亚洲的高等教育被严重忽视。

参考文献:

[1]刘则渊等著.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4.

[2][美]威尔斯玛(William Wiersma),朱尔斯(Stephen G. Jurs)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14.

[3]Small,H.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6, 37 :97.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