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70例临床观察
2012-04-10杜文霞
杜文霞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456150)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变,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的80%~90%[1],且病程长,症状常持续或反复发作。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病程5.6年。对照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6月~17年,平均病程6.5年。全部病例均经电子胃镜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激酶试验。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的标准(草案)[2]制定。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用抗菌药物,克拉霉素0.25g,阿莫西林0.5,每日3次。
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脾虚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嘈杂泛酸,嗳气频繁,与情绪有关,胃镜显示胃粘膜活动性炎症,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或见胆汁反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柴胡9g,香附9g,陈皮12g,枳壳9g,白芍15g,厚朴9g,当归9g,鸡内金15g,茯苓12g,炒白术12g。伴胆结石者加用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郁金15g;胃酸多者加用煅瓦楞子15g,海螵蛸15g;有反流时可加旋复花10g,代赭石15g。(2)脾胃气虚挟气滞型: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脘闷,纳呆少食嗳气,便溏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或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胃镜显示胃粘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脉细软无力。治以益气健脾。处方:生黄芪15g,炒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5g,半夏9g,陈皮12g,川厚朴9g,,砂仁9g。消化不良者加焦神曲15g,胀甚者加木香9g,苏梗9g。临床上多加少许黄芩(6g)以防上述药物温燥太过(反治法)。[3]
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或濡数;胃镜检查示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粘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可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治以清化湿热,运脾和胃。方用泻心汤加减:处方:半夏10g,黄芩9g,黄连9g,干姜5g,茯苓25g,白术9g,厚朴10g,栀子9g,枳壳6g,甘草6g。热重于湿加用蒲公英15g;湿重于热加用藿香10g,佩兰9g,白豆蔻9g;伴肠化生者加用白花蛇舌草20g,莪术15g;红斑渗出糜烂者加用地榆15g,白芨10g,三七粉(冲)2g。(4)气阴两虚型:胃脘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欲食,食少干呕,大便干燥,神疲乏力,舌淡红或有裂纹,脉细软无力;胃镜示胃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充血水肿或轻度糜烂。治以益气健脾,养阴清热。养胃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0g,生地12g,石斛10g,天花粉15g,炒薏苡仁15g,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20g,香附9g,延胡索9g,甘草6g。(5)气滞血瘀型:多见于疣状胃炎。病理检查可出现不典型增生。患者胃脘疼痛明显,嗳气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药用丹参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桃仁9g,红花6g,沙参10g,炒白术10g,半枝莲12g。
两组均以一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两周,复查胃镜及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的标准(草案)³制定。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22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0%。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忧虑、郁怒或饮食损伤脾胃之气,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瘀滞,胃失所养而致。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同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运,胃失和降,则气机阻滞;若过食生冷寒凉之物,致脾胃阳气受损,运化不及则虚寒内生;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又造成湿邪停聚,湿热蕴结;脾之运化还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若情志不随,忧思恼怒可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致肝胃郁热,郁热日久伤阴,胃失濡养而致胃阴不足;胃脘痛日久,久病入络,致淤血内停,胃络於阻。故治疗上应根据病情演变,分阶段给予理气导滞,健脾和胃,益气养阴行消的治疗方案。另外,临床上较多见的是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合型,故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是治疗胃脘痛的关键。具体用药时应注意扶土健脾和胃不可太温、太峻,以防助热为患;通胃和降不可过用苦寒,以防苦寒伤胃;养阴时宜酌加疏解之品,但不易过于温燥,可选用理气不伤阴之川厚朴、佛手之类;清热降逆时不可过用苦寒香窜之药,以防耗气伤阴。
治疗上还需注意对合并症和HP感染的治疗,我们主张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清除HP,消除炎症,保护和修复胃粘膜,使胃粘膜趋于稳定,减少复发,增强胃粘膜抵御饮食不慎和寒冷等促发诱因的能力,以尽快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62
[2]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
[3]张万岱,陈治永,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