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研究*
2012-08-19张树明白海玉许庆瑞王伟明
张树明 白海玉 许庆瑞 王伟明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 150036)
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冠心病患者较为常见。据其临床特征,中医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以阳虚、血瘀较为常见。中医药在防治该病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而在现代研究中医药理论的过程中,动物模型的应用成为重要环节,目前用于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或者是单一的病理生理模型或者是根据中医病机所建的中医证侯模型,尚缺少病证结合模型,因此本文探讨了能够用于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更为合理的大鼠病证模型。
1 材 料
1.1 动 物
大鼠,体重(200±20)g,雌雄各半,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吉)2007~0003;动物于清洁级动物室安静环境下分笼饲养,温度控制在(23±1)℃的范围内,相对湿度60%,明暗自然交替,给予充足清洁饮水、摄食。
1.2 主要药品、试剂及仪器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由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ml/支,产品批号:20050704
2 造模方法
取上述大鼠40 只,雌雄各半,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 只。大鼠适应性饲养结束,模型组大鼠按5mg/kg 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放入冰水混合物中5min。环境温度:22±2℃;湿度:60%。游泳桶,高40cm,直径40cm;冰水:深25cm。每天一次,连续3 天。造模结束后观察大鼠体征及心肌病理变化[1-2]。
3 结 果
表1 大鼠体表特征对比
表2 大鼠心肌病理观察对比
4 讨 论
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是以试验为基础,具体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最基础的工具就为动物模型。中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论治原则,时至今天仍然指导中医的辨证施治。在这个体系中,“证候”一直是中医理论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键环节。它联系着药物与临床,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所以针对中医证候而建立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然而一个证候可有多种疾病体现,一种病又可表现多种证侯。为了借助于现代医学的优势推动中医的发展,将病症有机的结合起来动物模型,对揭示中医学证的本质与加深对西医学特定疾病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价值[3]。
中医学理论认为,心肌缺血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主要病机为心阳虚、血瘀。《诸病源候论》指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素问·调经论》所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医林改错》中更为直接的描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故寒凝血脉可形成血瘀证。《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对其病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由上述认为阳虚、血瘀均可由寒邪引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心主机体阳气,故寒邪内侵,最易损伤胸中心阳。寒侵血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阻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千金要方》也认为:“寒气卒然客于五脏六腑,则卒发心痛胸痹。”因此可认为外寒同内寒一样可诱发血凝、阳虚而导致胸痹[4-6]。
本试验应用冰水冷浴模拟寒邪侵袭,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心肌缺血样坏死,制备心肌缺血的病症模型。两种刺激的同时叠加,可使大鼠出现皮毛蓬松、竖立无光泽、小便色清、大便湿烂、耳廓唇周暗红、耳廓肿大、爪尾部紫暗等体征,与中医判定阳虚、血瘀症状基本相似,心肌病理明显表现出缺血样坏死。实验表明,该方法可诱导出寒凝血瘀阳虚型心肌缺血病症模型。
对该模型的建立为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奠定一定的基础,但对其客观性评价及实际应用操作细节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卫洪昌等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医证型的反证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8),1639-1640
[2] 李乐军等脑缺血叠加寒冷诱导血瘀证表征模型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9),611-616
[3] 丰平等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J].北京中医2006.6,52-53
[4] 谷万里等寒凝血瘀证心肌缺血的证治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5,15(11),1240-1243
[5] 郑小伟等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中国中医药科技[J].1997,4(4),199-200
[6] 尹军祥等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与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7),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