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论治泄泻经验探析※
2012-04-10李翠娟
李翠娟 禄 颖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46)
学术探讨
许叔微论治泄泻经验探析※
李翠娟 禄 颖1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46)
许叔微;泄泻
许叔微(公元1080—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因曾做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许叔微一生勤奋好学,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和《普济本事方》等。其既深得仲景之妙谛,又自成一家之说,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的病证[1]。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脏腑滑泄,详细阐述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许叔微论治泄泻,首辨寒热虚实,治分脾肾[2],为后世医家防治泄泻奠定了重要基础。
1 病因病机
对于泄泻,许叔微从多角度阐述了其病因病机。
1.1 外感致泄 外感六淫之邪,由表入里,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则发生泄泻。许叔微认为,导致泄泻的六淫之邪主要有风、寒、湿等。若湿邪侵袭,困阻脾土,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为病。感受风邪可引起飧泄,而且外感风邪,既可感而即发导致泄泻,也可伏而内藏,至夏季而发病。外感寒邪,损伤脾胃阳气,也常常是引发泄泻的重要原因。
1.2 脾湿致泄 脾主湿,湿与脾同属土,湿气通于脾。脾虚则生湿,湿盛则伤脾,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且两者互为因果。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则成泄泻。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外感湿邪,湿为阴邪,脾阳易受湿困,则运化失职而致泄泻。
1.3 食积致泄 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啖生冷,寒气伤中,或忧愁思虑,中气内伤均能使脾运失职,饮食停滞,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故《普济本事方·脏腑滑泄及诸痢》指出“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因忧愁中伤,食结积在肠胃,故发吐利,自后至暑月,稍伤则发,暴下数日不已”。
1.4 肾虚致泄 泄泻的发生与肾亦密切相关。《医碥泄泻》指出“每天明时泻一二次,名肾泻”,《古今医统大全》认为肾泄多由肾虚而湿邪下注,如“肾泄者由肾虚,每于五更时溏泄一二次,而连月经年勿止者是,此多肾经湿注,饮酒之人多有之”。许叔微则认为,肾泄的发生,是由于“肾感阴气而然”(《普济本事方·脏腑滑泄及诸痢》),阴气侵袭,肾阳衰微,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肾为胃之关,关门失守,而成泄泻。
2 辨证论治
2.1 脾湿泄泻或飧泄 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外感湿邪,困阻脾胃,不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发为泄泻[3]。或春季木旺季节,肝经感受风邪,淫于脾经,至夏季炎热季节,饮冷当风,引动内邪,导致完谷不化的飧泄发生。许叔微治疗用曲芎丸,温中除湿。方中川芎、神曲、白术、附子各等分,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50丸,米饮调服。方中以白术、附子、川芎温中除湿,神曲消食和胃。四药合用,温中和胃,健脾除湿。故许叔微自注曰:“是知芎能除湿,予尝加术附以制方,治脾湿而泄者,万无不中。”
2.2 肾虚泄泻 症见五更初拂晓时,必溏泻1次,许叔微认为是肾感阴气之故,治用五味子散,温肾涩肠固摄。其方五味子60 g、吴茱萸15 g,同炒为末,每用6 g,陈米饮调服。明代薛己将本方与《普济本事方》卷二中治疗脾肾虚弱、全不进食的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相合,名曰“四神丸”,治肾虚久泻,疗效确切,至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
2.3 冷气下泻 外感寒邪,损伤脾胃阳气,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则发生泄泻。许叔微治疗用木香丸,祛寒止泻。方以木香15 g、川乌头30 g,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用30~50丸,陈皮醋汤调服。方中以川乌头温阳散寒,木香理气止痛。
2.4 寒泻夹积 外感寒邪,或恣啖生冷,寒气伤中,运化失司,若加之饮食过量,停滞不化,蕴积于内,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则可发生泄泻。若临床表现为泄痢、心腹冷痛,许叔微临床治疗选用陈曲丸,温化寒积。方以神曲45 g,干姜、肉桂、白术、厚朴、人参、当归、甘草各15 g,蜜丸如梧子大,每服30~40丸,酒调服。方中以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甘草温运中焦,神曲、厚朴消积理气,当归和血止痛。若临床表现为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许叔微治疗先去其宿积,然后进行调治,方用温脾汤,药用厚朴、干姜、桂心、附子各15 g,大黄12 g,上细锉。水
2.5 L,煎0.8 L后,下大黄汁,再煎0.6 L,去滓,澄去脚(沉淀后去除残渣)。不要晚食,分3次温服,自夜至晓令尽。方中以附子、干姜、桂心温阳祛寒,大黄荡涤积滞,厚朴行气止痛。诸药相配,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若服之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药用干姜、巴豆、大黄、人参各1.5 g,除巴豆外,均研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服温脾汤时,用汤吞下1丸,或米饮汤下。方中干姜温补脾阳,祛除寒邪,巴豆、大黄泻下攻积,人参益气健脾,防止攻伐太过,诸药相合,攻补兼施,可助温脾汤温补攻下之力。
2.5 滑泄不止 如脾胃不和,泄泻不止,诸药不效,许叔微治疗用诃子丸,涩肠止泻。方中诃子、干姜、肉豆蔻、龙骨、木香、赤石脂、附子各等分,糊丸如梧子大,每用40丸,米饮调服。其中附子、干姜温补脾肾,诃子、肉豆蔻、龙骨、赤石脂固肠止泄,木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许叔微认为,泄泻的发生多是由于外感风、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内伤脾胃,运化失职,或内伤肾阳,失于温煦蒸化,最终导致泄泻的发生。治疗时应根据其寒热虚实之性,脾肾脏腑之位,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
[2]陈克正.宋代名医许叔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1-62.
[3]李翠娟,邢玉瑞,禄颖.谈《内经》对泄泻病的认识[J].现代中医药,2011,31(6):57-59.
R256.34
A
1002-2619(2012)08-1230-02
※项目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编号: 2009FY12030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 100029
李翠娟(1976—),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