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0例疗效观察
2012-04-10葛丽丽杨佩秋
葛丽丽 王 炜 杨佩秋
(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康复科,河北 乐亭 063600)
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0例疗效观察
葛丽丽 王 炜 杨佩秋
(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康复科,河北 乐亭 063600)
痉挛;面部肌肉;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面部肌肉抽搐为特点,病初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继而扩散至一侧整个面肌。轻者偶见面部肌肉抽动,持续时间短;重者面部肌肉抽搐频繁,持续时间长,发作时口角歪向患侧,可因疲倦、精神紧张等因素加重。2008-05—2011-05,我们应用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0例,并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60例均为我院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25例,女55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6岁,平均(42±0.2)岁;病程最长7.5年,最短2个月,平均(2±0.4)年。对照组80例,男27例,女5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7岁,平均(41±0.5)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1.5个月,平均(3±0.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面瘫与面肌痉挛》[1]。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揿针疗法。患侧面部严格消毒后,先用梅花针轻轻叩打患侧面部,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手法轻灵。按部位由上至下,患侧面部全部打遍,若叩至某部位,针尖一触,立发痉挛,连试几次都是这种反应,即在此处埋置揿针1个,并用胶布固定。若有2~3个敏感点,即埋置2~3个揿针。隔1~7 d后去掉揿针,再以梅花针重新叩刺寻找敏感点,按其敏感点再次埋置揿针。揿针每次留置时间根据季节不同而定,热天留置1~2 d,冷天留置3~7 d,揿针留置期间每隔6 h左右按压埋针部位1~2 min,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
1.3.2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疗法。取穴:风池、四白、地仓或颊车、下关、合谷。操作方法:风池穴针刺时向鼻尖方向刺入0.5~0.8寸,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局部产生痠胀感,并向头部、前额、眼眶部位扩散;四白穴用1.5寸毫针向下平刺0.8~1寸;再用1.5寸毫针由地仓沿皮下透向颊车,次日由颊车沿皮下透向地仓;下关穴用0.5寸毫针直刺0.3寸,轻捻转,勿提插;合谷穴用1.5寸毫针直刺1寸,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1个月。
1.4 疗效标准 痊愈:面肌恢复正常,无抽搐现象,随访1年未复发;好转:面肌偶见抽搐,但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改善[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80例,痊愈6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80例,痊愈36例,好转2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1.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剔肉瞤范畴,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使筋脉发生拘急牵引;或肝木侮土,筋失濡养,虚风内动,皆可导致颜面筋肉发生跳动。治疗原则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解痉,面部腧穴针刺时手法要轻。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生多与风邪有关,故取风池为主穴,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具有平肝祛风之功效;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同属阳明经穴,以疏通局部经气,调理面部气血;合谷为阳明经的原穴,又为“四总穴”之一,善治头面五官诸疾。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有一定疗效,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揿针疗法治疗此病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面肌痉挛是由于面部表情肌过度兴奋所引起,在中医理论“静而久留”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采用揿针埋置的方法治疗面肌痉挛,是将揿针刺入皮内,固定并留置一定时间,从而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调和,面部肌肉得以温养濡润,使过度兴奋的神经、肌肉恢复正常。揿针疗法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冯殿恩,靳令经,王鹏.面瘫与面肌痉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3.
R745;R745.120.5;R245.31
A
1002-2619(2012)08-1198-01
葛丽丽(1969—),女,副主任中医师,学士。从事针灸、康复临床工作。
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