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五仁丸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103例疗效观察
2012-04-10王建霞
王建霞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房山 102446)
加减五仁丸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103例疗效观察
王建霞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房山 102446)
厌食;穴,内关;穴位贴敷法;五仁丸;脾胃不和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及厌恶进食的病证[1],各年龄儿童皆可发病,尤以1~6岁儿童多见,无明显季节差异,但因夏季暑湿当令,易于困遏脾气,使症状加重。2002-08—2010-09,我中心中医科采
用加减五仁丸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103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2]。辨证为脾胃不和型,证见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2]。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年龄1~6岁;症状持续2周以上,且1周内未接受药物治疗者;肝、肾功能正常;可坚持治疗并随访。
1.2 一般资料 全部103例均为我中心中医科门诊患儿,男56例,女47例;初诊年龄1~6岁,其中1~3岁82例,3~6岁21例,平均(3.51±2.48)岁;病程0.5~3个月,平均(2.15±2.57)个月。
1.3 治疗方法 予加减五仁丸穴位贴敷。方法:将砂仁、栀子、杏仁、郁李仁、桃仁以2∶1∶1∶1∶1混合碾成细末,装瓶中密封备用。取上药粉适量加入鸡蛋清少许拌匀,制成大小约2.00 cm×2.00 cm、厚约0.4 cm的药饼。内关(男左侧,女右侧)常规消毒后,贴药饼,用胶布封贴固定,绷带缠绕包裹以防小儿扯掉,24 h后揭下。1周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儿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1.4 疗效标准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2]。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103例,治愈79例(76.7%),好转13例(12.6%),未愈11例(10.7%),总有效率89.3%。
2.2 不良反应 本组103例患儿局部皮肤无红肿、水泡、瘙痒。46例患儿贴敷2周后局部有青色印迹,44例随访1周后印迹消失,2例随访4周后印迹消失。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调和则纳运正常。小儿厌食因喂养不当,吃饭不定时,有偏食习惯,饥饱无度,吃饭时看电视,受家长打骂,过食零食及甜食、油炸、冰冻食品,伤及脾胃,且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脾胃损伤,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脾胃不和而为厌食。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脾之健运散布精微,以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不和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营于面,故见面色少华;饮食不节,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五味偏嗜,导致阴阳失调,胃火炽盛而致大便干。治宜醒脾和胃,润肠通便。五仁丸首见于宋·《杨氏家藏方》名“滋肠五仁丸”,元·《世医得效方》始称“五仁丸”,功用润肠通便[3],加减五仁丸去其原方组成中柏子仁、松子仁、陈皮,因本病病位在脾胃,加以大剂量砂仁,砂仁气辛性温,能散能通,入脾胃二经,长于化湿行气温中,有醒脾和胃之功;栀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桃仁、郁李仁、杏仁润肠通便。五药合用,共奏良效。
穴位贴敷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用桂心、花椒、干姜渍酒以熨寒痹的记载[4]。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心、胃、神志诸病[5]。将中药贴敷于内关穴,通过穴位刺激,药物在腧穴部位吸收,以达疏通经络、调理脾胃、促进食欲的作用。同时还应嘱患儿家长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肥甘厚腻、煎炸之物,忌恣食生冷之物,少予零食,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另外,在治疗中出现的青色印迹考虑为栀子可染色,随着时间变化印迹逐渐消失,贴敷前需做好解释工作。
加减五仁丸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儿易于接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8-67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80.
[3]李飞.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0-331.
[4]府强.实用针灸疗法临床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186-187.
[5]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7.
R442.105.31;R244.9
A
1002-2619(2012)08-1172-01
王建霞(1970—),女,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