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中物品标识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2012-04-10邹慧宇徐文胜
邹慧宇,徐文胜
ZOU Hui-yu,XU Wen-sheng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0 引言
标识技术[1]是对物品进行编码并自动识别的技术,如条码、RFID、声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指纹识别都可称为标识技术。本文分析认为,制造业中生产要素标识管理经历了人工标识和自动标识阶段,目前正处于定位阶段,如图1所示。在人工标识阶段,车间中的生产对象主要靠人工的纸笔记录和识别,标识效率低和可靠性差。在自动标识阶段,以磁卡、条形码和低高频RFID等接触式(或近距离)识别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为起始,以超高频、微波RFID等非接触识别技术应用为成熟标志,实现了车间内生产要素的自动化标识。在定位阶段,是以超高频、微波RFID等远距离标识技术实现物品的标识与定位,其典型功能是获得电子标签的历史路径,并逐步由物品的非实时定位扩展到实时定位。
图1 制造业中生产要素标识管理的几个阶段
1 标识技术的应用结构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RFID、磁卡和条码等技术中用于物体绑定与识别的设备统称为标签,将用于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统称为阅读器。
1.1 标识技术应用模型结构
本文提出标识技术的应用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标识技术、读取模式、应用模式和具体应用,如图2所示。
图2 标识技术应用结构
从下往上看,标识技术特性限制着读取模式的实现,读取模式获取信息的方式限制着对应用模式的支持,而应用模式提供的信息形式限制着具体应用的实现。以下详细分析应用模型各层次。
1.2 标识技术的分类
本文将实现针对物品的识别功能的单一或集成技术统称标识技术。如RFID、条形码和磁卡,以及这些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如无线通信、现场总线和3G网络等)的集成[2~5]。
应用于制造业的标识技术,按识别距离的长短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标识技术,按是否需要电源可分为有源和无源标识技术。典型的无源接触式标识技术有条形码、磁卡、IC卡和低频RFID;典型无源非接触标识技术有高频、超高频和微波RFID。有源非接触标识技术有有源RFID,以及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开发的标识技术,如基于ZigBee的RFID技术[6]。
1.3 读取模式
标签读取操作可抽象为读取模式。总结标识技术的使用方式,本文抽象出以下四种读取模式。
1)摘挂式
摘挂式读取中,标签悬挂在物体上,读取时将标签取下置于阅读器上,读取完成将标签重新附着在物体上。物体下次识别时依然进行此动作。其典型实现技术有:条形码、IC卡、磁卡和低频RFID。具体应用有:银行卡的使用、工人考勤打卡和居民身份证的自动识别等。
2)点货式
点货式读取中,附着有标签的物体分布在现场,点货员(人或自动化设备)装备手持阅读器遍历现场获取物体信息。当点货员靠近物体时,通过长距离指向性或者近距离接触的方法阅读标签,获得物体的识别信息。其典型实现技术有:超高频RFID、微波RFID和有源RFID等。具体应用有:集装箱清点、图书馆书架上图书盘点和货物出入库清点。
3)收费站式
收费站式读取中,现场规划有移动路线,依附标签的物体在路线上移动。通过在路线中部或节点处设置阅读器,可自动读取标签,识别经过物体的信息。典型实现技术有:超高频RFID、微波RFID,有源RFID。具体应用有:车间生产流水线管理,仓库出入库货物自动清点。
4)漫游式
漫游式读取中,物体附着有主动广播标识信息的标签,在物体活动区域内布置有若干阅读器。当标签进入阅读器通信范围内时,阅读器将接收到标签信息。典型实现技术有:长距离无线标识技术、有源RFID技术等。应用实例有:移动通信的蜂窝定位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等。
1.4 应用模式分析
应用模式即标识技术的布置和识别模式。应用模式可按与具体应用接口和与制造系统结合[7]两种方式划分。其中,与具体应用接口划分的应用模式适用于应用功能设计,与制造系统结合划分的应用模式适合用于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1.4.1 按与具体应用接口的方式划分
标识技术应用中通常将标签与物体、阅读器与地点绑定,通过阅读标签获得标签ID、读取时间、阅读器ID,进而获得物体的识别、读取时间、地点信息,用以支持具体应用。按与具体应用接口划分本文将应用模式分为以下六种。
1)单一识别:通过读取单一标签ID,识别物体。
2)群体识别:当多个标签同时处于阅读区内时,阅读器读取所有标签ID,识别阅读区内所有物体。群体识别虽然可获得阅读区域内所有物体的信息,但难以将物体与信息一一对应。
3)队列识别[8]:当多个标签以一组固定的排列经过阅读区时,通过读取标签ID及记录阅读发生时间确定,获得物体及其队列信息。
4)报到定位:在现场关键位置布置阅读器。当标签到达某关键位置时,阅读标签从而确认该标签已经到达某位置。
5)追踪定位[8]:在通道的中部或节点处布置阅读器,每个阅读器监视一个阅读区。标签经过阅读区时自动被读取。从而获得某标签某时经过某地的信息。该模式能获得标签移动的历史路径。
6)实时定位[9~11]:通常在现场中布置阅读器覆盖定位区域,当标签被阅读器阅读时将获得标签ID以及定位信息,通过定位信息可计算出标签位置。
1.4.2 按与制造系统的结合的方式划分
按与制造系统的结合方来划分,可将应用模式分为以下四种[7]。
1)企业范围的标识系统集中设计:标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子系统在企业中运行,其他子系统通过企业网络(局域网或互联网)来使用标识系统。
2)单元级别的分布式标识系统应用:标识系统独立布置在车间或厂房中,现场的其他子系统通过现场网络(现场总线或局域网)使用标识系统。
《钱塘江幻想曲》谱写于1934年,彼时李树化到杭州工作已经六年,他已成了一个杭州人,以主人翁的态度,热情谱写、热烈歌唱了西湖和钱塘等名水圣湖,用音乐来刻画祖国山水之壮丽和可爱。淼淼西湖,浩浩钱塘,曲院风荷,柳浪闻莺,都是他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音乐既表现了西方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也有中国文人吟赏山水、咏叹人生的胸襟。(待续)
3)设备级别的标识系统分布式应用:标识系统以附加模块的形式,连接到设备控制器上(如主控电脑),由设备控制器协调设备与标识系统运行,实现对标识系统的使用。
4)将标识系统模块集成到PLC 设备模块中或已有的数据管理工具中:标识系统的阅读器嵌入到PLC设备中,作为设备的一部分来实现标识功能的应用。
1.5 具体应用分类
具体应用指以标识技术为自动识别手段而实现的满足实际需求、解决现场问题的应用。总结标识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将标识技术的具体应用划分为供应链及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三类[8,12~15]。
1)供应链及仓库管理:物流发到货管理、供应商追溯、到货物品核对、货物出入库核对、移库移位物品核准和库存盘点。
2)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指导、在制品生产进度管理、生产任务及进度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现场物料配送管理、人员考勤和生产设备管理。
3)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用户使用意见反馈、售后服务如已交付设备的当前零部件组成,零部件磨损、损坏和更换率统计。
2 标识技术应用模型的各层关系分析
2.1 标识技术到应用模式间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标识技术按识别距离及速度可分为三类:近距离低速标识、中距离高速标识和远距离高速标识,如图3所示。
以磁卡、IC卡、条形码为代表的近距离低速标识技术,通过摘挂式读取提供单一标识、报到定位的应用模式,且读取需人工辅助。低频、高频RFID不怕污渍并简化了读取操作,提高了识别效率。
图3 标识技术到具体应用的四层应用结构关系图
以有源RFID为代表的远距离高速标识技术,通过漫游式读取提供实时定位的应用模式。
如图3所示,标识技术的水平高度限制着读取模式的实现,标识技术只能使用同一水平或低水平的读取模式。读取模式的水平高度同样限制着应用模式,读取模式只能支持同水平的应用模式,或能实现(大部分)与之水平低的应用模式。反之,为了实现某应用模式须选择同水平或以上的读取模式,再由读取模式选择同水平或以上的标识技术。
2.2 具体应用对应用模式的需求分析
具体应用对应用模式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本文将具体应用对应用模式的需求分为A、B、C三类。
A类需求:该应用模式能良好的满足具体应用需求。
B类需求:该应用模式不是必须的,但使用该应用模式能提高应用效果或工作效率。
C类需求:目前无法有效实现,但实现后对具体应用效果有明显提升的应用模式需求。
分析得到具体应用对应用模式的需求,如表1所示。
获得具体应用对应用模式的需求后,由水平高度最高的应用模式需求选取读取模式,再选取标识技术,从而确定实现该具体应用的应用体系结构。
例如,生产管理类的物料配送管理具体应用过程如下:首先需要根据原料需求取得并核准原料内容和数量(使用群体识别),送往指定工序点。在原材料离开仓库和到达工序点时确定位置(使用报到定位)。所以,读取模式选择收费站式,标识技术选择有源RFID、微波或超高频RFID。
表1 具体应用对应用模式的需求分析
3 结束语
标识技术的特性限制了其具体应用的实现能力。本文对标识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分析与总结,抽象出读取模式和应用模式,提出了标识技术的四层应用结构关系图,并对模型各层限制关系进行了分析,为物品标识技术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指导。
[1] 孙棣华,宋潇潇,郑林江. RFID与条码融合的离散制造过程自动标识技术[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7):1-4.
[2] 陈凯.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停车场管理模式构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9): 320-321.
[3] 李珊. RFID与移动网络的结合与应用[J]. 现代电信科技,2008(11): 7-12.
[4] 李斌,李文锋. WSN与RFID技术的融合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08,34(9): 127-129.
[5] 李荣宽,谭芳茗,张林. 基于ZigBee技术的RFID读写器网络设计[J]. 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PLC FA),2010(7): 90-93.
[6] 王兰红. 基于ZigBee技术的RFID系统的设计[J]. 电子质量,2009(9): 23,24,27.
[7] 谭杰,蒋邵岗,王启刚. 制造业中的RFID应用模式研究及实例[J]. 控制工程,2008,15(S1): 151-154.
[8] 李文川,王旭,吴昊,陶新桥. RFID在汽车行业中应用模式的研究[J]. 汽车工程,2010,32(9): 823-828.
[9] 郑召文,王刚,孙继平. 基于RFID技术的井下人员实时管理系统[J]. 煤矿安全,2006,37(6): 65-68.
[10] 林敏. RFID标签定位技术研究[D]. 江苏: 江苏大学,2007.
[11] 房淑芳. 基于ZigBee技术的RFID空间定位系统[J]. 信息技术,2009(9): 102-105.
[12] 黄萍,陈少凡. RFID技术与企业ERP系统的无缝集成方案[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6): 188-191.
[13] 周东才. 条码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8): 48-49.
[14] 曹进. 信息化技术在家用空调压缩机制造系统的应用[J]. 家电科技,2010(11): 80-83.
[15] 孙棣华,王雷,宋潇潇,杨帆. 面向精益生产的RFID人员自动标识技术[J]. 现代制造工程,2010(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