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善迈谈4%

2012-04-09王善迈

神州·校长 2012年1期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纲要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在2012年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至4%。

事实上,“追四”早已持续近二十年。1993年,4%便被列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寄希望于上世纪末实现,然却始终未能如愿——4%俨然成为中国教育的世纪难题。

2012年,是希望继续落空,还是一举突破4%?

王善迈,一位74岁高龄的智者,中国教育界历次变革的见证人,将为我们解读4%背后的故事。

背景:很多人认为,4%源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课题项目“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合理比例研究”。王善迈正是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

王善迈:198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研究项目“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合理比例”,由此召集厉以宁、陈良煜、中央教科所孟明义和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了相关高校教师对此进行理论与计量研究。1985年研究成果报送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关部委。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全部研究成果出版,书名为《教育经济学研究》。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办教育需要钱。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应该为教育发展提供多少经费,是项目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法,通过测算既定教育发展目标下,教育经费的需求和供给,给出政府教育支出占GNP或GDP的合理比例。这种方法相对较难,操作难度大。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法,通过国际比较找出一个合理比例的参照系。我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间接法在操作中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算术平均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公布相关统计,应用也比较普遍,即在统计政府教育支出所占比例时,将200个国家的政府教育支出作为分子,将世界各国的GDP总量作为分母,得出一个平均数。

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并不相同,不能简单对比。

另一种方法是经济计量学方法,通过数学处理,找到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我们选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经过多次反复,课题组选择了人口1000万以上的39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数据,包括政府教育支出、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年。规律是存在于大量现象之中的,从统计学来说,只要样本足够大,时间足够长,还是能够找出共同的结论。通过计量分析,我们给出了同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的下限值计算公式。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的小康目标,按我们给出的公式计算,2000年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对应比例是4.06%~4.24%。

据说4%的纲要目标参考了我们的研究,详情我们并不知晓。

纲要提出的4%的分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我们用的是政府教育支出。二者的统计范围并不一样。政府教育支出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最大的一部分,称为预算内教育经费。(编辑解读:“4%”确切应源自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勤工俭学和校办企业用于教育的经费。)

背景:“追四”已经持续近20年,很多教育界人士也在为此极力奔走,但至今仍未能实现。究竟有哪些原因?

王善迈:有一种说法,认为原因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过低,最低时只有百分之十点几,这两年也不过20%多,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所以给教育4%是不合理的。

这和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统计口径有关。我国财政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二者曾大体持平;我国的政府收入,目前分出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运营收入、社保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只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收入是指政府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例为20%多,如果参照国际上通常的计算范围,以上各项政府预算收入都应纳入财政收入,那么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就会大幅提高,4%目标就是合理的。

背景:近年来,政府亦在提高教育经费问题上施以重典。2011年国务院发文,要求从土地出让金中划拨10%支持教育经费。

王善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

2011年6月国务院已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即国发(2011)22号。结论主要是严格落实教育财政投入增长要求,提高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中央是有决心的,各地方政府只要按中央要求切实执行,4%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背景:然而,一方面是各方努力增加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教育界的豪华建筑、铺张浪费、过度布局也与日俱增。怎么看这类问题?

王善迈: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据有关单位统计,高校负债2000亿元,建设示范高中负债1500~2000亿元,义务教育负债2000亿元。这些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数千亿元还是有的。

公立学校作为非盈利组织,没有还款能力,本来是不能找银行贷款。2003年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允许学校贷款,口一开就遍地开花,就有学校搞豪华建筑。

教育负债后谁来还贷呢?有的主张财政买单,如果这样就可能导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我认为应该区别对待。教育发展中,政府投入未达标的,负债由财政买单。1999年大学扩招后,政府拨款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负债增加,政府应当买单。如果是那些超出生均标准的,搞豪华建筑而出现的负债,学校应当承担还贷责任。

背景:在教育经费不足的当下,民间资本流入教育领域渐成趋势。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管理体系的不足,“民办学校之殇”亦不断上演,面临的威胁仍然强于呵护。

王善迈:我曾参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研讨与修订。我当时提出对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为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作为盈利组织,由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照章纳税,税后利润部分扣除后,可由投资人自由支配;作为非盈利组织,可获政府支持。

不过,我的建议未被采纳。主要担心两件事:一是本着利用民间资本办教育,二是担心作为盈利组织的学校的教育质量。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我国单靠公办教育满足不了群众教育需求,尤其是对优质教育。客观上,投资于教育是有获利空间的,但是能否获利就要取决于经营、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学校间的竞争优胜劣汰加以解决。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关民办教育的相关法规是以捐资办学的前提设计的。事实上,大多数民办学校都是投资办学而非捐资办学,目的是盈利。2010年发布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已经提出民办教育要进行分类改革试点,上海、浙江等地已开展改革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可能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法规进行修改。

背景:目前择校热不断升温,有人将之归结于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当蛋糕从财政下发到一线,分配的公平性似乎也受到了挑战。

王善迈:区域间、城乡间基础教育经费分配出现不均,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因为区域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均衡将长期存在。目前能做的是同一个行政区内,同级学校间教育经费的均衡,以缩小教育发展失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推行重点校政策,更多的资源向重点校倾斜,导致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并由此发展出择校热问题。择校热中的权力择校就是腐败,花钱择校就是教育市场化,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必须坚决遏制。从长远来说,应是“择校选民校”,前提是民校质量超过公办学校,这是一个正在演变的过程。

编辑舒畅

猜你喜欢

财政性教育经费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基层行财政性缴存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