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贴通透性与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处接触性皮炎的关系
2012-04-09王关芬朱翠英
王关芬 朱翠英 陈 莉
近年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保障了肿瘤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在临床中经常听到患者诉说固定导管的敷贴部位瘙痒难忍,也发现部分患者接触敷贴的部位出现过敏现象,严重者出现水泡、渗液、表皮脱落,增加了患者的痛苦。2011年4月~2012年3月我科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患者612例,置管部位为左右侧颈内静脉、左右侧上肢肘部静脉、左右侧股静脉。患者均为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拟行化放疗及支持治疗。其中出现敷贴过敏患者56例,采取施乐辉公司IV 3000型透明敷贴固定导管,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敷贴过敏共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52.3岁。其中肺癌25例,结直肠癌13例,淋巴瘤10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3例。接触性皮炎发生在中心静脉置管后3~113 d,平均26d。其中颈内静脉置管部位过敏33例,肘部PICC 置管部位过敏15例,股静脉置管部位过敏8例。
1.2 材料与方法 本组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均使用德国贝朗公司16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PICC置管均使用美国BD公司5 Fr导管。穿刺处皮肤消毒均使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尔碘,置管成功后固定导管均使用英国施乐辉公司普通透明贴膜—安舒妥。对56例过敏患者经确定敷贴过敏后,给予更换敷贴为施乐辉公司IV 3000型透明敷贴,必要时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涂抹;无效者更换为无菌纱布固定导管或拔除导管。
1.3 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皮损主要发生于固定导管的敷贴接触部位,有一定形态,境界清楚。通常情况下,经积极处理缓解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1]。临床表现:轻度仅有轻微的皮肤瘙痒及红斑(面积约为5 cm×5 cm以内);中度表现为皮肤瘙痒感明显,透明敷料下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散在红斑、丘疹、潮湿(面积约为5 cm×5 cm以上),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重度表现为瘙痒难忍,出现水泡、糜烂、渗出(面积在10 cm×10 cm以上),抓痒后可使发红的面积增大,夜间不能入睡或睡眠差,影响其生活甚至治疗效果[2]。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瘙痒停止,置管处皮损全部消退或留有色素沉着,无再次新发皮疹;显效:瘙痒显著减轻,渗出停止,丘疹、红斑消退60%以上;有效:瘙痒减轻,渗出停止,丘疹、红斑消退20%~60%;无效:治疗后皮损消退小于20%。总有效率=痊愈加显效[2]。
2 结果
本组56例接触性皮炎患者,发现时轻度36例,中度18例,重度2例。IV 3000型透明敷贴后,1周内痊愈38例,2周内痊愈12例,总有效率为89.29%。另外6例患者无效,更换纱布敷料后4例在2周内痊愈;2例无效,且有发展为蜂窝组织炎的倾向,予拔除导管,暴露局部皮肤,2周内痊愈,局部留有色素沉着。
3 讨论
3.1 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分析 接触性皮炎可分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两者常常难以鉴别。其中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占绝大部分,本组病例中接触性皮炎既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也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岳志瑛等[2]研究显示,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有性别、过敏体质、内环境的改变、季节、材料、消毒剂等。其中敷贴的通透性与接触性皮炎密切相关,普通透明贴膜的通透性不强,患者皮肤正常蒸发的水分以及汗液不能透过敷贴排除,引起敷贴下皮肤潮湿、刺激,患者主诉瘙痒难忍;而且敷贴上的粘胶刺激皮肤,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其次是季节的影响,本组病例中2例重度患者在发生接触性皮炎之前已经使用安舒妥贴膜14~113 d,接触性皮炎均为4~9月之间发生,天气转热后突然出现接触性皮炎,并且发展迅速,在2~3 d内发展为重度皮损。每年夏天患者出汗多,透明贴膜覆盖的部位汗液不能蒸发,汗液与贴膜上的粘胶双重刺激皮肤,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本组病例中还观察到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与置管的部位有关,颈部发生率高于肘部与股静脉部位,在夏天特别明显,分析可能由于夏天颈部出汗比肘部及股静脉部位多,对皮肤刺激增加有关。
3.2 接触性皮炎的处理 中心静脉置管目前在各大医院开展广泛,但对于导管固定材料的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明文规定,各种透明贴膜均可使用。根据王敬等[3]研究,出于成本—效果分析考虑,本组患者置管后均使用安舒妥贴膜,发现贴膜接触部位出现接触性皮炎,并且患者全身其他部位无过敏现象,确定为贴膜过敏后立即更换为IV 3000型透明敷贴,1周内痊愈38例,2周内痊愈12例,总有效率为89.29%。原因可能与IV 3000型透明敷贴所使用的是REACTIC专利薄膜,其拥有独特的分子结构,与普通贴膜相比有高潮气通透率的特性;IV 3000型透明敷贴使用的是低过敏粘胶有关。因此,对于普通贴膜安舒妥过敏的患者更换为IV 3000型透明贴膜后,症状能逐渐好转甚至痊愈。对于本组6例患者在使用IV 3000型透明敷贴1周无效后,改为4层无菌纱布固定导管,并在换药时局部皮肤涂以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待干后固定导管,而且在导管外露部分与皮肤之间垫以双层纱布,避免导管与皮肤直接接触。更换纱布敷料后4例在2周内痊愈,2例无效,且有发展为蜂窝组织炎的倾向,予拔除导管,暴露局部皮肤,2周内痊愈,局部留有色素沉着。由此可见,IV 3000型透明敷贴虽然具有高潮气通透率的特性,但是透气性仍然比纱布敷料差,而且贴膜上的粘胶对皮肤仍然具有一定刺激性。靳丽等[4]研究证实,在温度20℃,37℃及湿度30%,60%的条件下,无菌纱布的透气性及透湿性最佳,其次是IV 3000型透明敷贴;在高温(37℃)、高湿(90%)的条件下IV 3000型透明敷贴的透气性及透湿性为最佳。贴膜反应性潮气通透率的比值越大其性能也就越好,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就会越高。本组病例临床观察结果与靳丽的研究结果一致。当然,纱布敷料对导管的固定牢固性比IV 3000型透明敷贴差,需要对患者特别交代,注意保护,防止导管脱出。本组病例中还观察到接触性皮炎发现越早,处理越及时效果就越好。2例拔管的重度皮损患者均是带管回家休息,未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异常情况,待返院换药时才发现已是重度皮损,开始处理局部,结果无效,皮损继续加重,不得不拔管。这与徐义凤[5]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大部分患者对安舒妥贴膜无过敏现象,并且安舒妥贴膜对导管固定牢固性较好、价格便宜,因此,在置管后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可以首选安舒妥贴膜,一旦出现接触性皮炎后及时更换为IV 3000型透明敷贴,必要时配合局部抗过敏处理。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或高敏体质的患者,建议在中心静脉置管后立即使用IV 3000型透明敷贴,避免发生接触性皮炎。在中心静脉置管后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尤其重视患者局部瘙痒的主诉,及时发现接触性皮炎,及时处理,减轻患者痛苦,保证中心静脉导管的正常使用。
[1]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89.
[2]岳志瑛,李俊英,余春华.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267-1269.
[3]王 敬,高玉芳,陈伟芬,等.PICC置管后不同敷贴固定对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88-90.
[4]靳 丽,肖海娟,夏丽真,等.关于高潮气通透率的实验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760 -761.
[5]徐义凤.如意金黄散治疗PICC置管后透明贴膜过敏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