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常见献血反应分析及防治
2012-04-09侯亚平贾存荣张慧燕
侯亚平 贾存荣 张慧燕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机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治疗效果好,输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采集时间较长,循环血量大,有时可出现献血反应。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对2011年1至6月5 710人次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至6月在本中心参加单采血小板的5 710名献血者(7 021份),其中初次献血者1 512人。献血者健康检查符合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体重男≥50 kg,女≥45 kg,献血间隔时间≥4周,且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50×109/L,机采前1周内未服用阿斯匹林类药物。
1.2 仪器设备与方法 (1)美国血液技术公司MCS+血细胞分离机、Trima Accel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及各自配套的一次性使用管道,抗凝剂ACD-A(由四川南格尔公司生产)。0.9%氯化钠溶液(天津百特公司生产)。
1.3 采集方法 将献血者信息输入血液分离机并设定程序,配套安装一次性管道,连接抗凝剂和盐水,预采集血小板产品:单份治疗量 250 ml,计数 2.5 ×109/L,双份治疗量 500 ml,计数5.0×109/L,采集开始前口服10%葡萄糖酸钙2支。
1.4 采集原理 (以MCS+为例)抗凝血抽入离心杯的同时血液被分离为不同成分,机器自动识别留取血小板,其他成分回输献血者体内,每个循环离体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15%,经多次循环,直至采集到血小板所需剂量。
1.5 献血反应判断 (1)枸橼酸盐中毒反应:献血者诉口周麻木,指趾尖麻木刺痛,严重者发生手足抽搐,肌肉和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压差小;(2)血管迷走性晕厥:献血者诉头晕、心慌、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减速,意识模糊,甚至短暂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5 min);(3)一过性低血容量休克:面色苍白,脉细速,皮肤温冷,恶心呕吐,肢端紫绀,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2 结果
2.1 献血反应发生情况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 710例出现献血反应121例,总反应发生率为2.1%(121/5 710),其中枸橼酸盐中毒、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一过性低血容量反应等依次是单采血小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分别占38.8%(47/121)、53.7%(65/121)、5.8%(7/121),其他原因占 1.5%(2/121)。而初次反应占 72.7%(88/121),分别为 30.7%(27/88)、68.2%(60/88)、1.1%(1/88)。
2.2 献血反应处理结果 所有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经对症处理和护理,均恢复正常,以后回访中未发现任何后遗症和并发症。
3 讨论
在发生献血反应的人群中,初次献血发生的反应率较高,尤其多见于血管迷走神经晕绝厥。心理因素:初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情绪过度紧张、加上机器报警、采集时间过长、心理恐惧等,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引发反应。另外体质因素如空腹、劳累、熬夜等,献血者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反应。穿刺时局部疼痛刺激,环境以及医护人员态度欠佳,语言生硬等也是诱发此反应的因素。如果发生晕厥,应立即停止采血,指压人中穴1~2 min,口服热饮,很快能恢复。因此,保持采血室的环境空气清新,温暖适宜,热情接待献血者,细心了解献血者的饮食及睡眠,避免空腹、疲劳状态下采血,对于初次献血者要讲解机采血小板的安全性,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率,减少献血者的不适,从而消除诱发反应的因素。
枸橼酸盐中毒是因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ACD抗凝液进入体内,其通过螯合钙离子使体内钙离子下降而发生低钙反应,尤其在还输前15 min下降最快[1],因此,机采血小板前口服10%葡萄糖酸钙应定为常规,采集过程还输时,尤其在前15 min适当减慢还输速度,减少低钙反应的发生,当处理血量达2 500~3 000 ml时,适当加服10%葡萄糖酸钙[2]。对体重较轻,年龄较大女性,尤其注意补钙,减慢速度,防止低钙反应发生。
一过性低血容量反应常发生在一些严重缺水或饥饿,体重过轻的献血者,当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速,神情淡漠等低血容量休克时,立即停采,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还输盐水,还输量为采集血浆量的3倍[3],还输自身血液,密切观察献血者的生命体征,直至血压、脉搏恢复正常,因此,献血者在采前及时补充水分,在身体状态最佳时献血,是对自身的健康保护,我们制定了体重在60 kg,血小板计数220×109/L以上允许采集双份血小板,以保证献血者的安全。
1 刘景汉,汪德清主编.临床输血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4.
2 何凤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51-52.
3 易莎.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