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2012-04-09高玲
高玲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高玲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化疗药物外渗会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的毒性反应,导致皮肤损伤甚至坏死,本文就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提高护士对化疗药物知识的掌握及预防处理能力,保证患者的安全。
化学药物;外渗;预防;护理进展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可导致组织细胞坏死[1]。由于疗程长,用药复杂,药物刺激性大,在化疗过程中极易发生药物外渗。据统计,国内化疗药物外渗率为0.1%~6%[2]。因此有效地防治化疗药物外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因素
1.1 化疗药物的毒性和刺激:发疱性化疗药物在临床上最容易引起静脉外渗,如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诺维本等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弱刺激性药物如氮烯咪胺、足叶乙甙等外渗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
1.2 穿刺的血管和部位:穿刺部位在手背或近关节处,穿刺肢体外周循环受损,或者选择的血管较细。
1.3 药物输入的顺序与时间:化疗药物稀释浓度及输入间隔时间不当而引起外渗。
1.4 机械性损伤:穿刺技术不熟练,针头固定不牢或固定针头位置不当,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多次在一条血管上穿刺,局部有炎症都可导致渗漏。
1.5 血管因素:病人营养状况差以及反复多次化疗,血管内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硬化、弹性下降、脆性增加,都会增加外渗的危险性。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2.1 肿瘤专科护士要了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了解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识别是发疱性药物还是非发疱性药物。同时应加强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2.2 选用较粗大的静脉,科研实证提示:静脉化疗选择粗大的静脉(皮下组织丰富,血管固定,管腔大,中心静脉血流大),可迅速降低液体的渗透压,保护血管的完整性[3]。避免在外周循环受损的肢体上建立静脉通道;另外还应避免在手背或近关节处建立静脉通道。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栓塞[4]。
2.3 合理安排药物输入的顺序与时间:邓云清[5]主张一次使用稀释液不得少于20 mL,稀释后的药液应立即使用,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0 min。应先给刺激性强的药物,中间用少量的生理盐水间隔注射,输毕再输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2.4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选择适合的穿刺技术。对于血管细、弹性差以及多次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化疗前应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缓慢静脉推注,能显著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6]。发疱性和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应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尤其PICC置管已成为输入发疱性、刺激性化疗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常用方式,可以杜绝化疗药物外渗[7]。
3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护理
3.1 发现或可疑外渗立即停止输液,用空针筒回抽2~5 mL血或外渗药,并保持一定负压再拔针。抬高患肢48~72 h,局部制动,避免下垂,局部勿受压。
3.2 局部封闭。王朝娟[8]认静脉内外同时封闭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效果更好。即用2%利多卡因100 mg、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10 mL配制成封闭液,把1/2量的封闭液从原静脉通路缓慢注入静脉血管内,然后把注射针从静脉血管内轻轻退到皮下,边退针边推注剩余的1/2的封闭液。同时根据药物的性质应用解毒剂。如氮芥类、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溢出可用等渗硫酸钠局部封闭,维生素C50 mL局部湿敷。长春新碱外渗可用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2%~4%碳酸氢钠湿敷。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可应用碳酸氢钠5 mL+地塞米松5 mg,或者利多卡因100 mg+地塞米松5 mg局部封闭,局部间断冰敷24 h,疗效显著[9]。
3.3 局部热敷或冷敷。植物碱类药物外渗,局部间断热敷24 h,热敷温度50~60℃,每隔15 min热敷15 min。蒽环类药物外渗,局部间断冰敷24 h,冰敷温度4~6℃,每隔15 min冰敷15 min,最长可达72 h。
3.4 外渗后期处理。周莲等[10]报道,50%葡萄糖20 mL+ 25%硫酸镁10 mL和维生素B12500 ug混合液局部冷湿敷效果显著;夏为娟[11]介绍了用喜疗妥软膏直接涂在患处,涂抹范围大于肿胀部位,每2 h涂1次。王觅[12]选用季德胜蛇药加食醋,将季德胜蛇药5片碾碎成粉末加食醋调成糊状,用消毒棉签均匀涂于外渗皮肤上,涂擦面积超过外渗边缘2~3 cm,厚1~2 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间隔4~6 h涂药1次。张晓丽等[13]用如意金黄散治疗阿霉素类化疗外渗效果良好。给予如意金黄散+凉茶水+白醋混合物涂抹,无菌纱布覆盖,每天1次直至痊愈。伤口已破溃者忌用。刘天亮等[14]报道外敷湿润烧伤膏可促进皮肤生长,每4~6 h用1次,连用5~7 d。外敷时用棉棒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涂在患处,厚度约1 mm。章岳山等[15]设计了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治疗各型静脉炎如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等疗效满意。
化疗药物外渗致皮肤损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要避免化疗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保证及时准确地执行化疗,预防工作是关键[16]。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掌握各种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特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避免永久性的组织损伤,确保护理安全。
[1]徐惠丽.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105-108.
[2]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51.
[3]刘桂珍,白继民.循证护理在癌症病人化疗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1):3071.
[4]吴丽华,陈立萍.循证护理在防治化疗药物静脉外渗中的应用[J].TODAY NURSE,September,2008,(9):6-8.
[5]邓云清,陈帆登.肿瘤化疗中正确给药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13-14.
[6]陈德凤,房雅君,齐海妮,等.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425(44)10-14.
[7]陈韦芬,程永红,朱华,等.肿瘤患者行颈静脉置管化疗导管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B):4-5.
[8]王朝娟.静脉内外同时封闭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3979-3980.
[9]李俊英,余春华,付岚,等.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73-75.
[10]周莲,姜明杰.高渗糖联合硫酸镁和维生素B12用于化疗药渗漏处皮肤[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19.
[11]夏为娟.介绍喜疗妥软膏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J].临床护理杂志,2007,6(1):66.
[12]王觅.季德胜蛇药加食醋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4B):1010.
[13]张晓丽,张新枝,罗万珍.如意金黄散治疗阿霉素类化疗药物外渗16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36.
[14]刘天亮,董红梅.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药物外渗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6(7):3888.
[15]章岳山.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与康复,1998,5(2):51.
[16]张娜,王瑞雪.化疗药物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1,6(5):829-833.
R473.73
B学科分类代码32024
1001-8131(2012)04-0315-02
20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