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胸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2012-04-09寇雪梅朱卫国崔芳陈怡
寇雪梅,朱卫国,崔芳,陈怡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北京 100037)
2例胸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寇雪梅,朱卫国,崔芳,陈怡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北京 100037)
胸腺癌是发生在胸腺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2.7%,占胸腺肿瘤的17.4%[1]。临床少见,需要术后病理证实。我院2008至2011年共发现2例胸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现对其临床和病理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两例均为男性,年龄为32岁和75岁,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1例伴乏力和消瘦,均无重症肌无力,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CT/MRI显示为前纵隔占位,1例示邻近肺组织和血管受压、右前胸膜和邻近心包受侵。手术采取纵劈胸骨方式,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均为单发,1例肿瘤完全切除;1例行肿瘤扩大切除:肿瘤加心包膜、部分右前胸膜切除。
2 病理检查及诊断
2.1 巨检:1例肿物结节状,包膜不完整,体积4.5 cm×3.5 cm ×1 cm,灰白色,质稍韧;另1例破碎状,6 cm×6 cm×4 cm,肿物剖面均为实性,灰黄色,质脆。
2.2 镜检: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呈多边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少,核深染、核形态不规则、见病理性核分裂像,仅少量有角化现象,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呈片状和团块状排列,肿瘤周围可见胸腺的皮质区和髓质区残留,无胸腺器官样结构,而表现胸腺外鳞状细胞癌的形态。
2.3 免疫组化:1例CK和Syn阳性,Vim、S-100、CEA、NSE、CD5、CgA阴性;另1例仅CK阳性。
2.4 病理诊断:2例均为胸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其中1例心包膜和右前胸膜受侵。
3 讨论
自1977年Shimosato[2]首先报道胸腺癌以来,国内外报道的病例数不过700例,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远处转移率50%~70%[3]。胸腺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5:1[4]。
WHO于2004年重新修订胸腺肿瘤分类,因胸腺癌并不具备胸腺瘤所特有的器官样结构而从胸腺瘤中予以删除。病理类型中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其他少见类型包括淋巴上皮样癌、粘液表皮样癌、基底细胞样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等[4]。
病理诊断时必须首先排除转移癌[5],只有其它部位未发现同类肿瘤,且肿瘤位于前纵隔,才考虑胸腺原发。胸腺原发且需要与胸腺鳞状细胞癌鉴别的有:①滑膜肉瘤,结构复杂,可有上皮样的结构,免疫表达CK、Vim同时阳性,具有重要诊断依据;②生殖细胞肿瘤,包括卵黄囊瘤和胚胎性癌,均有癌性成分,卵黄囊瘤具有特殊的疏松网状结构或者小管样、腺泡样等结构,结合AFP阳性不难区分;胚胎性癌有未分化上皮细胞和间质成分,较特殊的是CD30阳性;③副节瘤,也可形成器官样结构,间质血管丰富,需与胸腺神经内分泌癌鉴别,前者CK阴性,但支持细胞S-100呈阳性表达。
胸腺癌治疗首选是外科治疗,若无明显手术禁忌,建议早期手术切除,彻底切除肿瘤和肿瘤周围受侵组织,再辅以放化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6]。完整切除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预后因子[7],另外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以及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程度均决定预后情况,此两例随访2年至今均健在。
[1]李鉴,汪良骏,张汝刚,等.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J],中华肿瘤学杂志,1999,21:272-274.
[2]Shimosato Y,Kameya T,Nagai K,et 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mus[J].An analysis of eight cases,Am J Surg Pathol,1977,1:109-121.
[3]吴开良,蒋国梁,茅静芳,等.51例胸腺癌治疗结果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1):19-22.
[4]刘梅,宋欣,陈玲红,等.胸腺癌58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09-412.
[5]AitterJH,Wick MR.Primarycarcinomasofthethymusgland[J].SeminDiagnPathol,1999,16:18-31.
[6]张志庸,陈涛,崔玉尚,等.胸腺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6):377-380.
[7]Tsuchiya R,Koga K,Matsuno Y,et al.Thymic carcinoma:proposal for pathologicalTNMandstaging[J].PatholInt,1994,44:505-512.
R473.73
B学科分类代码32071
1001-8131(2012)04-0305-01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