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痿痹洗液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肢肿胀疼痛40例临床研究
2012-04-09张立华
张立华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800)
偏瘫痿痹洗液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肢肿胀疼痛40例临床研究
张立华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800)
患肢肿胀疼痛是脑卒中并发症之一,致使患者精神痛苦、生活不便。我科从2005年7月至2012年2月,对40例中风后遗症患肢肿胀疼痛患者采用偏瘫痿痹洗液治疗,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80例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中风后遗症患肢肿胀疼痛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5.6岁;均经脑CT或MRI确诊。病程3月至7年;脑出血39例,脑梗死41例。剔除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内脏出血、肌肤破损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患肢肌力、肌张力、肿胀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肢体肿胀分度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考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表制定。轻度(I度)肿胀:较正常皮肤肿胀,皮纹尚存在,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0.5 cm;中度(Ⅱ度)肿胀:皮纹消失,但无水疱,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为0.5~1 cm;重度(Ⅲ度)肿胀:皮肤重度肿胀,出现水疱,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1 cm。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偏瘫痿痹洗液治疗。药用:鸡血藤10 g,生川乌6 g,桂枝10 g,花椒5 g,红花10 g,当归10 g,黄芪2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20 g,威灵仙10 g,乳香10 g,桑枝10 g。将上药取煎煮液500 mL,兑开水2000 mL,待药温降至50℃,将患肢熏蒸后洗浴15~30 min,或纱布浸药液敷于患肢,用离子透入法促进药液吸收,2次/天。10 d为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对照组加针灸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3 统计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由专人定时测量患肢的上、下肢周径。上肢周径测量位置为腕横纹上5 cm,下肢周径为内踝上5 cm。患肢肿胀疼痛消失,3个月无复发为治愈;患肢肿胀疼痛较前减轻为有效;患肢肿胀疼痛无好转为无效。
2.2 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优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风后遗症患肢肿胀疼痛属于中风的气虚血瘀型,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脉络痹阻[1],不通则痛,故见患肢肿胀疼痛。偏瘫痿痹洗液具祛风除湿、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其中,鸡血藤苦甘而温,入肝肾经。功善行血补血,舒经活血,其活血之力强,活血而能补血,为治疗血痹风湿之要药。《饮片新参》谓其“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2]”生川乌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品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温化水湿之功效。花椒辛、热,具有温中、止痛之功。红花辛散温通,质轻色红,入心、肝血分。功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凡一切血瘀之证,均可应用。当归因其能引诸血归经而得名。其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性动而滑,终是行血走血之性,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兼能行气止痛,入心、肝、脾经。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之功,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气虚水肿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透骨草辛、温,归肺、肝经,具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之功效。伸筋草辛散、苦燥、温通,能祛风湿,入肝尤善通经络。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本品辛能散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本草拾遗》云“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药理学研究伸筋草醇提取物有明显镇痛作用[3]。威灵仙性善走,能通经络,祛风湿,止痛作用较强。乳香辛香走窜善行,苦泄十二经,既能行气活血通络,又能化瘀消肿止痛,故为止痛专药。桑枝苦、平,归肝经,桑枝有祛风通络、利关节作用可治痹痛;尚能利水,治疗水肿。《本草撮要》所谓:“桑枝,功专去风湿痉挛,得桂枝者治肩臂痹痛[4]。”诸药共同作用则血瘀散,疼痛止,水肿消,故宜在临床推广。
[1]张伯萸.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1.
[2]张智龙.五味斋医话医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5.
[3]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78-179.
[4]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84-85.
R742
B学科分类代码32024
1001-8131(2012)04-0301-01
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