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PICC导致深静脉、心房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2-04-09刘志敏石书芹
刘志敏 石书芹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河北 石家庄05001l)
静脉血栓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已受到全世界医疗界的重视。有报道[1]显示,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栓发病率约4%。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由于置入PICC引起的深静脉及心房血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症状首诊某中医院,胸部CT结果示:左下肺炎伴少量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给予抗生素(头孢美唑、阿奇霉素)治疗,症状较前稍好转。半个月后复查CT:左下肺病变增大、心包积液、纵膈淋巴结及左肺门淋巴结增大,考虑可能为“结核性心包积液”,未做治疗。患者胸闷、气短加重伴发热,于2009年11月16日就诊我院,病理结果示:鳞状细胞癌;CT示:左肺下叶占位;两肺多发条索及小结节影;左锁上淋巴结、纵膈及两肺门淋巴结转移,心包积液;肝内多发低密度灶。给予抗生素、保肝、营养心肌、TC方案等治疗,2009年12月25日患者仍自觉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加重而转入肿瘤内科治疗,给予抗生素、营养心肌、化痰、纠正低蛋白血症、力比泰联合卡铂方案治疗。2010年1月5日在右侧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置入长度47cm;肘上10cm处臂围26cm;1月9日右上肢肘以上水肿无疼痛,肘上10cm处臂围28cm;嘱患者抬高患肢,水肿无明显好转。1月13日右上肢静脉彩超显示:右上肢腋静脉、颈内静脉实性回声,肱静脉流速减慢;心脏彩超显示:PICC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右房内实性团块2.4cm×3.1cm,1月12日白细胞16.8×109/L;1月13日给予D-二聚体3.70mg/L,给予抗凝、溶栓及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患者上肢水肿明显减轻,肘上10cm处臂围26.5cm。1月28日拔出PICC导管。
2 原因分析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该患者右上肢腋静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肱静脉流速减慢,可能与留置PICC及应用化疗药物有关。导管管壁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2],诱发血栓形成;化疗药物的应用可促进肿瘤释放促凝物质和细胞因子,产生氧自由基等细胞毒性物质,损伤血管内皮[3];右房内实性团块2.4cm×3.1cm,考虑栓子来源于上腔静脉,也有可能与PICC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有关。
3 护理
3.1 预防静脉血栓的措施 认真评估需要置管的病人,选取管径合适、材质优良、防止血液返流的PICC;科学评估血管,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避免上肢过度活动,密切监测臂围及PICC末端情况;使用导管和换药时均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输液或休息时适当垫高置管侧肢体,利于血液回流;腔静脉滤器可有效地预防肺栓塞,一些研究及随机试验表明,华法林或者低分子肝素对预防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有效[1]。
3.2 防止血栓脱落 该患者右上肢腋静脉、颈内静脉、右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因此,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运动,不可用力按摩右上肢及颈部血栓发生的部位,并抬高患肢,避免在患者右上肢输液、测量血压、静脉注射、冷敷热敷;每日由责任护士测量患者左右上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右侧上肢及颈部消肿情况,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突发性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等症状,并做好记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定期复查血管及心脏B超。
3.3 观察出血倾向 遵医嘱对该患者正确使用抗凝及溶栓药物治疗;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次数,操作完成后延长局部按压时间。观察出血情况,如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咯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尿、黑便等时协助处理;定期复查尿常规、大便隐血、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3.4 加强导管的维护 2010年1月13日彩超显示右上肢腋静脉、颈内静脉、右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后,PICC专科护士将患者置管侧肢体垫高;每日用20ml注射器抽吸肝素(50U/ml)盐水10ml进行脉冲式冲管,每7d更换正压接头1次;协助病人翻身时防止留置导管侧肢体受压。
3.5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患者为年轻女性肺癌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焦虑与恐惧心理并重,情绪经常不能自控,因此,责任护士应耐心与患者沟通,详细讲解疾病及PICC的相关知识,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1] 王喆,张云亭,郭喆.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4):1429-1433.
[2] 袁霞妹,楼君,张秀春.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21例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0,25(4):432-435.
[3] 徐澄澄,付向宁.肺癌与高血凝状态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0):79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