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肠梗阻回流灌肠的观察

2012-04-09罗丽红李瑞琼欧阳润仙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钡剂胎粪灌洗

罗丽红 李瑞琼 欧阳润仙

(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广东 广州510120)

灌肠是胃肠减压重要措施之一,可帮助排便、解除梗阻、减轻腹账、促进肠蠕动,在临床应用的历史已相当悠久,常用于低位肠梗阻病人,排除了肠穿孔、严重小肠结肠炎等灌肠禁忌症的新生儿,均可予回流灌肠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3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胎粪排出延迟、腹胀、呕吐胃内容物等低位肠梗阻症状明显的449例新生儿,在排除肠穿孔、严重小肠结肠炎等灌肠禁忌后,进行温生理盐水回流灌肠治疗。经钡剂灌肠、手术、病理切片、直肠肛管测压、直肠活检等检查,确诊巨结肠237例,其中常见型巨结肠117例,长段型巨结肠49例,短段型巨结肠51例,全结肠型巨结肠17例,全肠型3例,其中巨结肠合并严重结肠炎43例,胎粪排出延迟17例,胎粪性栓塞综合症2例,肠功能紊乱171例;肠闭锁22例。

1.2 方法 以长35cm、直径0.6cm的16#硅胶导尿管作灌肠管,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后,自肛门插至所需长度,短段型巨结肠灌肠管插入4~6cm;常见型巨结肠,灌肠管插入超过10~15cm;长段型巨结肠,灌肠管插入超过25cm,达到30cm以上,然后接上20~30ml玻璃灌肠器,注入已加热至37~3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肠腔。在洗肠过程对洗出大便的性质、颜色、气味、形态进行鉴别,对灌肠管插入深度、插管过程肛门排便表现进行比较,灌肠后腹胀改善状况进行观察。

2 临床观察

2.1 大便性质

2.1.1 回肠末段或结肠闭锁 因闭锁部位较低,易出现腹胀、呕吐物多为粪样胃内容物等表现,特别发生在9周后、妊娠晚期闭锁者,因胆汁已开始分泌,可能有含胆汁的胎粪排出,这与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胎粪综合征等相似[1],但进行灌肠治疗时,灌洗出大便,常含少量棕色或灰白干粪及较多胶冻状便,灌肠后腹胀、呕吐等各种梗阻症状未能改善。肠闭锁肠切除吻合术后,72h未能自行排出大便,在排除腹膜炎后,予少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可促进肠蠕动,若肠吻合口通畅,则很快排出胎粪,肠梗阻症状好转。若吻合口梗阻,灌肠后仅排出少量胶冻便,不含或仅含少量的粪质。

2.1.2 胎粪性栓塞综合症 灌肠时排出胎粪通常较为干燥,呈墨绿色团块状,数次灌肠后,可自行排出大便,肠梗阻症状随之消失。

2.1.3 肠功能紊乱 排出大便性质、气味接近正常,数次灌肠治疗后可自行排出大便。

2.1.4 长段型巨结肠 因病变部位较长、位置高,出现腹胀、呕吐等梗阻症状出现早,由于进食史短,灌洗出大便多呈墨绿色、絮状,没有合并肠炎时,腥臭味不明显;钡剂灌肠检查后,能灌洗出大量钡剂及少量粪质便;合并小肠结肠炎时,轻则大便呈灰褐或青褐色泥土状、味腥臭,重则大便呈水样或果酱样,暗红色,味异常腥臭。

2.1.5 常见型巨结肠 由于胎粪不能通过痉挛、狭窄的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生后24~48h常无法排出胎粪,或仅排出少量胎粪,首次灌肠时灌洗出大量胎粪,正常进食后,大便渐变为黄色、粪臭味;钡剂灌肠检查后灌肠,能灌洗出较多钡剂及大便。

2.1.6 超短型及短段型巨结肠 病变段短且靠近肛门,合并肠炎机会少,灌洗出大便接近正常。

2.1.7 全结肠或全肠型巨结肠 灌洗时往往不能洗出大便,或仅有少量胎粪肠粘液排出。

2.2 腹形的观察

2.2.1 回肠末段闭锁的患儿肠内容物不能到达结肠,以上腹、中腹饱胀为主,下腹部饱胀不明显。

2.2.2 常见型、短段型巨结肠患儿病变部位较低,结肠肠管内充满气体及粪便,顺着结肠走向,呈典型蛙状腹,腹部皮肤发亮、静脉血管扩张,隐约可见粗壮肠形,成功洗肠后腹胀缓解明显。

2.2.3 全肠型巨结肠患儿以上消化道梗阻为主,往往腹胀不明显。

2.2.4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的患儿,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结肠(80%)最常见的结肠狭窄位于脾曲[2],大便通过困难,呈低位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腹胀明显,隐约可见肠形和肠蠕动波,洗肠时可洗出少量黄色团块状接近正常的大便,洗肠后腹胀缓解不明显。

3 讨论

3.1 新生儿胎粪由消化液、脱落上皮细胞及吞入的毳毛、羊水、胎脂混合而成,质粘稠,色墨绿,无臭味。约出生后10h开始排出,总重量约200g。开始哺乳后,排出混合性粪便,呈绿色、稀薄、粘稠,可有奶块。母乳喂养儿的大便为金黄色、均匀糊状或软块状,略带酸味。牛乳喂养儿的大便呈淡黄色、坚硬,大便暴露于空气中可转变为绿色或棕色[3]。而出现低位肠梗阻的新生儿,因为疾病不同,大便的性质、颜色、气味、形态有所改变,所以在灌肠时仔细观察、比较排出的大便,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临床资料。

3.2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结肠和直肠壁的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的一种消化道发育畸形,可导致结肠和直肠呈痉挛状态,肠蠕动消失,大便排出受阻,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是小儿常见肠道发育畸形。临床表现以便秘、腹胀为主,一岁以后的儿童有典型的X线表现,而新生儿期,由于梗阻时间短,狭窄、扩张不明显X线表现有时不典型;肠壁柔软肌层薄弱,钡灌肠速度过快易刺激肠管,使肠蠕动增强,原痉挛段肠管被动扩张而导致误诊[4];新生儿的X线钡剂灌肠误诊率在小于1个月年龄时,高达23%[5]。巨结肠根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诊断未明确短期内不宜手术或手术前均要进行回流灌肠,以达到解除积存大便、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减少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目的。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短段型巨结肠,病变仅局限于直肠远端[2],灌肠管插入4~6cm即可排出大便。常见型巨结肠,病变部位自肛门向上至乙状结肠远端[2],灌肠管插入超过10~15cm,有一种突破感,大量粪便、气体随即喷出,灌肠也变得容易。短段型、常见型巨结肠病变部位离肛门较近,灌肠管能通过痉挛肠段。长段型巨结肠,病变延伸至降结肠、结肠脾曲,甚至横结肠[1],尽管灌肠管插入超过25cm,达到30cm以上,也只能到达乙状结肠近端、降结肠远端,狭窄痉挛肠段长,插管整个过程阻力大,进管困难,肛管易反折插不进,插进后有强烈包裹感,插入的灌肠管不会自动脱出,拔管时有阻力,灌肠只能清除出部分大便和气体,灌肠后腹胀减轻不如常见型巨结肠明显。全结肠、全肠型病变为全结肠及回肠末端,甚至神经节细胞缺乏遍及全肠道[2],灌肠管插入30cm以上,灌肠时仍只能排出少许大便;全肠型病变的新生儿,即使行回肠造术后,自回肠造口近端回流灌肠,也往往不能排出大便。肠功能紊乱、胎粪栓塞综合症、肠闭锁、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的患儿,直肠管没有器质性病理改变,灌肠管插入顺利,没有明显阻力,但肠管受到刺激后引起排便反射,肠管里大便肠气连同灌肠管一同排出,尽管勉强固定灌肠管,注入生理盐水后,肠内的内容物会从肛门灌肠管外向周围喷出,从灌肠管流出的几乎没有。因此,回流灌肠时通过观察灌肠管插入深度、灌洗出大便性质、量、腹胀改善情况,对以低位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胎粪性肠梗阻、远端回肠闭锁、结肠闭锁、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功能性肠梗阻、胎粪栓塞综合症、新生儿巨结肠各型的鉴别诊断、分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 杜嗣廉,郑明新.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21,116.

[2] 吴晔明.小儿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471.

[3] 王继山,陈俭红.实用小儿胃肠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54.

[4] 徐赛英.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617.

[5] 施诚仁.新生儿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567-571.

猜你喜欢

钡剂胎粪灌洗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羔羊胎粪不下的病因与治疗
一种钡剂灌肠筒的改进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种钡剂灌肠方式在学龄前儿童便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的疗效分析
新生犊牛胎粪难排的治疗
小儿肠套叠钡剂灌肠整复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