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研究
2012-04-08赵云艳
课程结构是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成果的核心,是确保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框架,是课程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主要内容包括整个课程体系的科目、专业课的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情况等等,体现了现代课程教学的理念以及教学的价值取向目标。舞蹈教育课程结构关系到舞蹈教育专业目标能否实现,其目标就是通过实施舞蹈教育,使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表演或者教学能力。
一、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分析
(一)课程设置结构现状
从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情况来看,基本上都由原来的分区转化为板块划分的教学模式,而从高等学校舞蹈教育教学大纲来看,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包括四个板块:舞蹈通识教学课程、舞蹈教学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以及舞蹈教育实践环节,其中,各个环节又可以进行细分,比如,舞蹈教育通识过程可以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和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又可以分为应用和理论提高课程,而实践环节则是必修课程。
从整个课程结构的设置情况来看,课程结构的设置基本上以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为主导,而针对专业教师开设的课程却稍显不足。同时,与当前学科界限日趋模糊的现实情况相比,选修课开设的比例较小,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舞蹈属于一门表演技能,与一般的学科存在质的不同,如果限制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就很难在舞蹈领域里出现令人“心动”的舞蹈。
(二)课程设置结构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与培养目标不符。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与其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舞蹈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专业音乐、舞蹈知识,舞蹈技巧、舞蹈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舞蹈表演技能或者教育技能,全面发展的舞蹈教师。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的设置更多地是注重在表演上,这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的目标不相符。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教师培养课程三者之间比例失调,其中,教师培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不足25%,课程的设置更多地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环节,这与一般高等院校的舞蹈表演专业大致相同,偏离了师范院校培养高质量教师的“轨道”。
2.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更多地是沿袭、照搬了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设置的模式,培养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僵硬化”,缺乏师范院校自己的教学特色。课程教学结构“随意化”发展的趋势比较突出。
提高学生的舞蹈应用水平是舞蹈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使得实践环节在整个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的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缺乏理论课程,导致舞蹈教学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模仿的阶段,只能说是“形似”,并未把舞蹈的“神似”体现出来。另外,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参加毕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能够真正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大多数的只是流于形式。
3.课程结构的时代性不强。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趋于一致,缺少针对本校特点的独有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课程尽心及时优化和改进,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是舞蹈教学的核心,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师范院校培养出的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时代性不强,与舞蹈学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理论缺乏,与舞蹈表演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表演技能不足,导致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身的特色,不利于中小学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优化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对策
(一)“一专多能”与实践相结合
要改变原来的追求“一专”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复合型、多才能的毕业生为主,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不是表演的人才,因此,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更是社会上所青睐的对象。实践能力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學成果”,在课程的设置上,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应该把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登上讲台的机会,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目标。
(二)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
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将师范教育作为特色,并和舞蹈表演专业以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不断推广和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以培养艺术和舞蹈师资为目的的课程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特色及兴趣、学校条件以及现实对舞蹈教育师资的需求特点来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并重视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专业技能课程,从而有效发挥教师课程在学生以后的教师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模式也有原来的包分转化为双向选择的方式,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包分”现象也正在逐步淡化,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导渠道。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跟上社会上对师资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转变教学观念,才能使得培养出的毕业生“对口就业”。
(四)舞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是课程设置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根据模块化课程结构设置的特点,对舞蹈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重新分类,由原来的四个板块划分为综合实践、通识教育、专业主干、教师教育、专业拓展、专业基础等六个模块,并根据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地细分,重点加强薄弱学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块,夯实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出高质量师范毕业生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舞蹈教育教师的重任,师范院校舞蹈教育毕业生的水平高低,关系到我国舞蹈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优化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课程结构对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优化我国中小学师资力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赵云艳,曲靖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