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外交走向官方外交的序曲
——1941年《解放日报》视野下的中共与美国关系研究
2012-04-08杨海艳冉思尧
杨海艳 冉思尧
从民间外交走向官方外交的序曲
——1941年《解放日报》视野下的中共与美国关系研究
杨海艳 冉思尧
1941年延安处境艰难,但党报《解放日报》对美国极为关注。对该现象的解读可以发掘这一阶段对中共与美国关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事关美国的消息社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共对美政策变化及策略的形成与运用,苏联影响、领袖的政治远见和解放区被边缘化的焦虑是关注美国动态的重要原因。
中共;美国;《解放日报》
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极为艰巨的一年。此时国共关系日趋恶化,国民党派重兵封锁陕甘宁边区,断绝经费拨款及双边贸易,日本也借机拉拢国民政府并加紧封锁围剿解放区。边区受到极大冲击,几乎陷入孤立境地。但中共没有被暂时的困境所吓倒,而是审时度势,在搞好边区建设的同时关注国内国际动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及“凡助我者友之、凡助敌者敌之”的外交策略,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对外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尤其中共创办党报《解放日报》后,对能影响远东局势进程的美国始终保持极大关注,此间虽然没有与美国官方的直接往来,但对美国做了较科学的分析,对其性质和作用有着较清晰的认识,为日后与其官方外交奠定了基调。
一 《解放日报》中的美国
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延安又受到封锁,当时仍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无法及时得到党中央指示,而根据地又缺一张宣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大型党报,《解放日报》在这种情况下应势而生。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次日《解放日报》正式刊行,博古任社长兼主编。创刊初期对于如何办报,博古认为应有大报作风,不能只登载边区活动,而要着眼世界。因而草创期的《解放日报》一版报道国际国内大事,二版报道边区新闻,扩大版面后一版刊登国际新闻,二版远东新闻,三版国内新闻,边区新闻和文艺稿件集中在第四版。从版面安排上国际新闻比重很高,在远东局势中举足轻重的美国自然是中共关注的重点,仅在创刊的五月,有关美国的社论就有5篇,通讯68篇。尽管对美关注极多,但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突变,加之苏联的影响,对美国又有微妙的情感变化。
1.警惕敦促。
在此阶段之初,警惕美国“东方慕尼黑”、敦促其积极援华并制裁日本是重点。在创刊当天的第一版,即有对美的通讯《苏援华坚定不变英美态度殊堪注意》,报道美国仍向日本出口军用紧急物资,[1]诸如此类的还有《莫斯科报纸揭露远东慕尼黑阴谋》《美对日经济关系之真相》《美运日军火增加》等,明确指出美国实行的是“远东慕尼黑”阴谋,将中国作为和日本谈判的筹码换取自身利益;但对美援华也不乏报道,如《美国人民援华运动》“全美同时举行中国周”并游行,呼吁美国援助中国,抗战、救济及建设[2]及《美加人民积极援华》等。
由于美国对日的绥靖政策,因而对其国内罢工、人民反战而政府倾向参战等负面报道较多,感情色彩明显。创刊当天头版即有“各国工运”专栏,《要求面包与和平》报道美造船工人罢工,[3]《美加等地罢工浪潮继续高涨》指出国防工业中有一万五千人罢工。[4]对其国内反战也有报道,《美大学生反战》《美黑人反战》《美人民反对参战》等;与此相反,政府参战趋势明显,“废除中立法空气极浓”,“海军当局要求编组特种部队”,“美积极备战”,[5]《罗斯福发表炉边闲话 美国逼近公开参战》报道美国“以维持海上之自由为准备参战的口号”,“巡逻制度扩大至南北大西洋”[6]等。社论对美国罢工现象作了深入分析,认为美国是用民众鲜血换取利润,妄图把新大陆卷入世界大战,国内对此罢工抗议;[7]进而指出“美国统治阶级早已不是真正中立和平的政策,而是在援英掩饰之下积极参加帝国主义的战争”;欧非战场、远东战场客观形势及内部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斗争是影响美参战的主要因素,进而要求“我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美国罗斯福扩大帝国主义战争”;[8]并总结美对外“一方面,对于‘轴心小伙伴’的优遇,正是和轴心集团和解的桥梁;另一方面如果和解不成,则为拆散轴心和绥靖远东之准备”,对内“镇压美国的工人运动与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9]
2.既联合又斗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剧变,美国迅速做出反应,开始援苏,加大对国民政府援助力度,试图借助中国牵制日军南下,并在远东局势中对日政策渐趋强硬,消息报道开始向这方面倾斜。美援苏方面,如《罗斯福计划大规模援苏》《美国轰炸机源源运英苏》《美又贷三千万元与苏》等;援华方面如《美对华实施军火租借法》《美政府令远东各银行相助中国平衡外汇》《美红会运华物资抵昆》等;对日强硬方面,如《罗斯福下令封存日寇在美资金》《美输出许可局将加强限制煤油输日》《英美荷会缔结协定联合禁油运日》等,“虽然英美在远东方面在军事上是处于防御的地位,但在经济方面他们却是主动的,掌握着足以动摇日本经济组织的力量”。[10]
对其负面报道减少,偶有的位置也较隐蔽,报道字数很少。美政府和工人阶级都以正面形象现诸报道,如《美产业工会大会闭幕 大会拥护罗斯福外交政策》等,即便唯一一次大标题报道,后面也加注“当局力求和平解决”。[11]国内反战声音统归为孤立派,认为他们代表美国财政资本最反动的利益,企图窃取人民反战运动果实,等待机会将祖国出卖给法西斯,[12]与此相呼应的便是痛斥孤立派的报道和评价,如社论《美孤立派心劳日拙》和《美国的内部政治动态》等。但中共对美残存的姑息也毫不留情,认为美当局并未放弃远东慕尼黑阴谋[13],在对待日本问题上仍留有余地,有姑息之嫌。[14]
3.真诚欢迎。
进入11月后,日美谈判陷入僵局,战争一触即发。美国加紧战备,并加大援助中苏力度。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与中国同处于反法西斯阵营。中共对美真诚欢迎,坚信“牺牲中国、纵容日本的态度,是今天美国所不齿的”,[15]在消息报道方面体现了对美政府的褒扬和真诚欢迎,如《大公报评论中英美苏应对日宣战》《蒋委员长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我决与英美苏并肩作战到底》《延安市留日同学会座谈日美战争》等;援助中苏仍是主题,如《传美卡车万余辆将运华》《美国红十字会赠苏大批药品》等,关于美国国内消息也多积极向上,如《美工人代表表示尽可能避免罢工》等,罢工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 原因及评价
1.苏联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共的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苏联,且当时美国政府在远东局势中态度比较暧昧,信息匮乏和外交经验的欠缺使得对国际局势把握不足,在评价国际事件性质时仍以是否符合苏联利益为基准,如关于美国称拟将来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认为这是用空头支票模糊当前中国人民被出卖的现实危机的认识和警觉,[16]还对苏联进攻波兰侵略行径进行辩护。中共对国际形势的评价部分表现出教条化、绝对化,对国际形势的把握仍延续“帝国主义战争”的理论基调,认为英美反对德意日的战争是投机,即“又来一个欧洲慕尼黑”,美国的远东政策是实现德国进攻苏联阴谋的一部分;[17]美国意图参战是想将新大陆卷入世界大战,用民众鲜血换取军阀利润,[18]认为“美国统治阶级早已不是真正中立和平的政策,而是在援英掩饰之下积极参加帝国主义的战争”。[19]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还照搬共产国际及苏联理论,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分析判断有些教条和僵化。
2.中共领袖的政治远见。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便认为,“形势注定美国政府要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起非常积极的作用”;[20]但同时毛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现在虽有“国际间广大的舆论声援”,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助我,政府则取某种程度的中立态度,其资产阶级则利用战争做生意,还在大量输送军火与军火原料给日本”,“我们对国际援助暂时决不应作过大希望”;[21]1940年国际局势严峻,日军在远东大肆南进,严重侵害了美在远东的利益,美对日政策日渐强硬,对中苏援助也更加积极,毛泽东根据美远东政策的变更适时调整,又提出全党在执行对美政策时,应“将过去采取远东慕尼黑政策危害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和目前放弃这个政策改为赞助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加以区别”。[22]毛泽东在国际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已洞察到美国与日本必将爆发利益冲突,由此对美国将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始终充满信心,因而极力关注美国。
3.解放区被边缘化的焦虑。
1940年日军侵占北越,美在远东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美在“以华制日”方针指导下,大力援助国民政府并极力抬高其国际地位,尤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顷刻间成为具有世界声望的领袖和中国抗日的象征”。[23]而中共在七七事变后,公开宣布承认国民政府并接受其领导,附属于国民政府,国际上的认可对象主要是国民党为代表的合法政府,中共影响力自然降低。中共自然意识到客观上的边缘化倾向,因而积极关注国际动态,参与品评国际事件,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对美关注亦在情理之中,如《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社论《中共中央关于最近国际事件的声明》等。除了报纸上积极呼吁,中共还付诸实践,1942年1月延安发起召开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青年代表们来自全国各省及香港、日本、朝鲜等地,还有部分华侨共计228人参加,旨在配合世界青年反法西斯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
[1][3]解放日报,1941-5-16.
[2]解放日报,1941-5-19.
[4]解放日报,1941-5-17.
[5][7][18]解放日报,1941 -5-25.
[6][8][19]解放日报,1941 -5-29.
[9]解放日报,1941-6-19.
[10]解放日报,1941-7-29.
[11][13]解放日报,1941-7-11.
[12]解放日报,1941-10-17.
[14]解放日报,1941-8-4.
[15]解放日报,1941-11-20.
[16]解放日报,1941-6-2.
[17]解放日报,1941-5-18.
[20]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
[22]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Overture From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Toward Official Diplomatic
Yang Haiyan Ran Siyao
Although it is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for the CPC in 1941,the Liberation Daily still concerned very much o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historical event.It reflected the changing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CPC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Union,the political far-sight of the CPC leader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liberated area.
CPC;the United States;Liberation Daily
D829.712
A
1672-6758( 2012) 02-0039-2
杨海艳,在读硕士,延安大学09级中共党史专业,陕西·延安。邮政编码:716000
冉思尧,在读硕士,延安大学09级现当代文学专业,陕西·延安。邮政编码:716000
Class No.:D829.71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