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永和佤族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2012-04-08周家瑜李发荣
周家瑜,李发荣,鲁 芳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 677000)
永和位于沧源县城南面,距勐董镇党委、政府驻地2.5公里,辖内总面积23.6927平方公里,共有19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993户3862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永和是沧源佤族聚居之地,称为永和部落。1917年美国配合着文化侵略,指使永久行(永伟里儿子)、爱奴等二人到沧源传教,基督教就此传入永和社区。永和的基督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统一由缅甸景栋的萨拉弄(美国人)领导。[1]1641956年永和有教堂18所,撒拉17个,4368人信仰基督教。[1]54目前,永和社区除了下九组和下三组不信教外,其余自然村都是全民信仰基督教。永和共有教堂8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帕勐教堂。基督教的传入对永和佤族婚礼仪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其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变迁。
一 永和佤族婚恋习俗简况
1.串姑娘。
“串姑娘”是佤族谈恋爱的主要方式。佤族姑娘小伙一般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串姑娘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独自进行。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去玩。姑娘对来“串”的小伙子,不管是否中意,都要陪坐,否则会被视为无礼。小伙子串姑娘一般是在晚上,这时若姑娘正在做家务,小伙子就要帮忙。串姑娘一般是坐在火塘边谈笑(若小伙子到姑娘住处串,就被视为不道德)。双方在火塘边谈谈笑笑,但不会马上涉及恋爱问题,男女双方谈熟后,小伙子就会请姑娘为自已梳头,借机表达爱意,并赠送礼物。主要是一把梳子、一条毛巾、耳环等。姑娘收下后,若喜欢小伙子就从此保留,若不喜欢则几天后归还,小伙子也就会另寻意中人。佤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十分自由,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串几个姑娘,一个姑娘也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小伙子的求爱,经过长期的交流观察,姑娘会选择勤劳能干、品行端庄的一个小伙子作为恋爱对象,其他小伙子则在姑娘选择后退出,另寻意中人。
2.提亲。
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情投意合后,男方便告诉父母,由父母安排到女方家提亲,在当地提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男方家父母同男方带着两斤酒到女方家见其父母和女方,目的是向女方父母表明男女相恋之事,并让双方父母见见未来的姑爷和媳妇。第二次提亲是在第一次见面后的二、三个月后。此时男方父母请3—5个外姓中介人带上几斤茶叶、几包烟、几斤酒到女方家,商量婚礼具体事宜。此时女方所有亲戚尤其是舅舅必须到场,婚礼具体事宜都由舅舅决定。永和佤族结婚时女方要的聘礼很少,过去一般就是几瓶酒、几包烟,半只猪肉。他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送过礼钱。但给女方家的聘礼必须有一部分是直接给女方舅舅的,称为“拜谢舅父的酒席”。
定亲时双方父母还要选择结婚的日子,按照他们的习俗,结婚日子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在长辈去逝的日子结婚;第二,家族忌晦日子不能结婚;第三,男方出生年的尾数不能结婚,②否则婚后夫妻会多灾多难。
3.婚礼。
永和佤族婚礼独具特色。酒宴只办一天,早上是男方家举办酒席,宴请男方家的所有亲戚好友及村中之人。下午则是女方家举办酒席,宴请女方家的所有亲戚好友及村中之人。女方根据测算的结婚日子于前一天来到男方家。结婚这天早上,新郎、新娘扛一棵笆蕉和甘蔗,用一块白布包上茶叶和米到教堂。笆蕉和甘蔗象征着他们婚后多子多福,生活甜蜜。白布包上茶叶和米意为避邪,并意示着以后顺顺利利。到了教堂后,教堂长老为夫妇念经,经文大意为:老天老地保佑夫妻恩爱,平平安安,不要偷抢,不要对不起对方,祝夫妻早生贵子。念完经后,长老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无论贫困、疾病都愿意照顾她一辈子,然后又问新娘,是否愿意嫁给新郎为妻,无论贫困、疾病都愿意照顾他一辈子,双方回答愿意后,耶稣基督便见证他们的婚姻,并祝福他们婚姻美满,顺顺利利。
当新郎新娘到教堂之时,家中所有相帮之人便杀猪、杀鸡准备酒席饭菜。一般情况下这天早上至少要杀两头猪,一头猪用于举办酒席,另一头猪则一分两半,同时砍下另一半的一只脚给女方家。饭菜准备好后,村中所有亲朋好友齐聚男方家参加两人婚宴,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美满。酒宴规模无论贫富都是40—50桌,只是酒菜质量有高低之分罢了。前来祝贺的人送给男方家少许礼钱作为贺礼。
饭后,新郎新娘和男方父母、重要亲戚朋友、中介人抬着半头猪肉、50—60斤糯米、2—3条烟,5—6箱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了半头猪肉外,只需拿几斤红糖便可)到女方家。下午女方家准备酒席宴请所有亲朋好友。饭后,男方父母、亲戚、中介人回男方家,男方则在女方家住三天。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戚带烟、酒、水果、糯米粑粑来到女方家,接男方回家。此时女方家宴请男方父母并测算男方可以接女方回男方家的好日子。如果日子适合,女方可以在饭后同男方一同回夫家,如果不合适,则女方家在选中的日子里专程送女方到男方家。届时,女方家父母和舅舅(父母可以不去,但舅舅必须前往)带上锄头、镰刀、生活必需品和床上用品到男方家。男方家杀两只鸡为男女两人叫魂,两人婚礼才算结束。
二 永和佤族婚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写到:“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的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2]17根据功能主义的这一观点,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因满足某种社会现象的需求而形成,并在社会中发挥着自已的功能,与社会相适应。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永和佤族婚姻习俗之所以能够存在于永和佤族文化系统中,并能够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中仍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它在永和佤族社会中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1.具有调控社会道德规范的功能。
“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制度’。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根本的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和永久地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2]19永和佤族婚俗也可视为一项社会制度,在这个社会制度中,人们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婚恋规则和禁忌,并依赖婚姻缔结中的禁忌和规定,维护着正常的社会关系。
首先,婚姻缔结中包含了优秀家庭美德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永和佤族形成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同姓不婚,夫妻恩爱等传统。他们告诉子女,为了在串姑娘中得到姑娘的芳心,必须做到勤劳勇敢,不能好吃懒惰。他们告诫子女同姓不能相串更不能结婚、未婚不得有孕。违反者,不但会触怒神灵,引来村寨的灾难,还要被罚“扫寨”,甚至被逐出村寨。这些婚姻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是永和佤族夫妻感情和睦,婚姻家庭稳定的根源之一。伴随着一次次婚礼的举行,永和佤族这些优秀的家庭美德传统世代相传。
其次,婚姻缔结调适着个体与家族之间的关系。“婚姻在任何人类文化中,并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或男女同居。它总是一种法律上的契约,规定着男女共同居住、经济担负、财产合作、夫妇间及双方亲属间的互助。婚姻亦总是一公开的仪式,它是一件关涉着当事男女之外一群人的社会事件。”[2]29婚礼是家庭、家族成员进行互动的良好时间,人们通过婚礼仪式中宴请客人等公众活动将家族、宗族等基层的社会组织成员牢固地团结在一起,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在永和佤族婚姻缔结过程中,个人与血缘家族之间通过“串姑娘”、“同姓不婚”、“舅舅为大”等规则和仪式,增强了永和佤族个体成员对家族的依恋与关联,使二者关系更为密切、融洽。在永和佤族社区,只要村中有人家办喜事,乡亲邻里都不邀自到,前来帮忙杀猪宰鸡,准备婚宴饭菜。婚礼在一定程度上还增进了亲戚邻里的友谊和族与族之间的沟通。此外,在汉佤杂居的沧源县,位居县城郊区的永和佤族通过婚礼仪式,也促进了民族交流与文化互动,调适了民族情感,使各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2.折射出文化传播引起文化变迁的痕迹。
“传播是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普遍形式。”[3]219摩尔根曾说过:“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3]219永和佤族社会中“耶稣见证的爱情、中西合璧的婚礼”的形成,也与文化传播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基督教的传入,永和佤族开始信仰基督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也才形成了永和佤族不同于非基督教信仰区的独特婚礼仪式。永和佤族中西合璧的婚礼是文化间的传播、整合、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的婚礼仪式。
3.展现了永和佤族“舅舅为大”的家族观。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族、宗族成为支配或是左右村屯社会生活的重要势力。”[4]在永和佤族婚俗中,舅舅占有重要的位置,小伙子要娶哪位姑娘,姑娘要嫁给哪个小伙子,都要征得舅舅的同意。整个结婚仪式中,双方舅舅都是很重要的人物,男方迎亲必须舅舅带领前往,女方嫁女也须由舅舅主持。所以,在当地,男方家给女方家的聘礼也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拜谢舅父的酒席”,一部分是“买姑娘钱”。过去,佤族地区还盛行“外甥女嫁回舅父家”,更体现“舅舅为大”的家族观。在现实生活中,“舅舅为大”也是其生活的主题,家中大事(即婚丧嫁娶、建盖新房等)都必须请舅舅前来主持。家族中发生任何纠纷时,也要由舅舅出面帮助解决。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07年沧源永和社会统计数据。
②这一禁忌主要是指凡遇男子出生年的尾数年份时不能结婚,如1979年出生的男子,不能在1999年2009年结婚。
[1]编写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3]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建军.布傣伯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