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荧屏遗弃的角落
——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改编电视剧的问题

2012-04-08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题材受众小说

邓 慧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被荧屏遗弃的角落
——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改编电视剧的问题

邓 慧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乡土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已成为潮流,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似乎已被人遗忘,成为一种缺失的存在,它们失去在电视剧中的话语权。主要探究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被荧屏遗弃于角落的原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电视剧;改编;受众

论及十七年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是个不可避开的话题。近年来,名著改编成为影视界的潮流,而独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被弃于荧屏的角落,这的确引人深思。从纵向上来看,20年代鲁迅创作的小说《阿Q正传》,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40年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80年代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乡土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却无人问津。从横向上来看,同时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如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也被改成影视剧,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似乎已被人遗忘,成为一种缺失的存在,失去它们在电视剧中的话语权。

从总体上看,电视剧是作为市场艺术而存在的。受到商业运作规律的影响,涉案剧、历史剧、武打剧成为了荧屏的主角。与这些荧屏主角相比,农村题材电视剧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体现出问题与不足。这一现象在反映十七年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方面尤为明显。

一 电视剧的内在品牌——剧本

剧本显示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首先,语境作为一大制约因素。“如果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面对的农村化语境中,文学不得不以‘乡村价值’信仰来改造自身的话,那么,今天的文学却也不得不在日益强劲的‘城市化’思潮激荡里重塑自身。”[1]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仅是文学领域,就连生活领域,人们的关注焦点也发生了改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已经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新时代的新氛围使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十七年的文化语境为农村小说提供了文化支持和文化资源,但是政治规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又使其发展常常偏离艺术轨道。然而,不可否定,十七年的艺术家是怀着真诚的态度进行创作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体现了社会关系、生活关系的改变,小农意识受到的冲击。作品饱含着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对领袖的歌颂,也有对新人新风尚的赞美。然而,这些内容与当下人们关注焦点相差太大。

其次,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作家的叙述话语与富有权力色彩的政治话语相连,这使整个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拓展,然而浓重的政治倾向性给文本带来了的弊端。在电视剧中,人物是最主要的外在表象符号。即使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这也会严重影响观赏效果。电视剧若要强调人物,通过特写和近景把环境立体感,使情节具有纵深感,将人物的力度和厚度全部表现出来。电视剧需要从剧本中选取情节,而这种情节的取舍是为了表现人物。严家炎在谈到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时就认为:“写观念活动太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表现不足并且存在着过分理想化的问题。”[2]作家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规范作用,单一的政治视角阻碍了作家的文化思考。例如,柳青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发展,而对农民文化心理的嬗变则是作为一个侧面展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表现了对农民充分地赞美,对生活水平过分地满足。这也反映了浓厚的东方农耕文化特色,对领袖崇拜,对农民文化过高的评价。虽然,这些农村题材小说情节曲折,叙事圆满,画面感很强,容易与电视剧产生共鸣,但是这些作品叙事节奏慢,与当下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失调。

二 电视剧的外在品牌——编剧

法国小说家兼剧作家阿仑·罗勃格里叶说:“考虑一个电影故事,不仅包括表演和背景,而且包括摄影机的方位和运动,镜头的段落的剪截和声音的运用。”[3]电视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远比小说复杂。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堪称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在解释十七年所表现的深刻性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他们创造的王玉生,邓秀梅,梁生宝往往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尤其是赵树理笔下保守,愚昧的农村小私有者如“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刻画得如此生动深刻。当然,将人物、景物搬上银幕,即使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要用空间画面和人物的外部造型表现出来。电视剧语言的最基本元素是画面不是语言,如何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深沉质朴的语言转变为新鲜活泼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这是编剧值得思考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优秀,对于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早有定评的经典之作进行改编,扩大其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改编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编剧的声誉。时至今日,要想通过改编这些人们关注度不高的特殊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市场规律下获得盈利,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我们经常看到通过“新”获得轰动效应,“新”并不是题材新,只是视角的变化而已。例如,新版《红楼梦》《西游记》《新三国》《新水浒》《新亮剑》……这些只是翻拍而已,通过原有作品拍摄带来的良好效果刺激新的拍摄,利用著名演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其实他们并没有涉入太多新的感悟,也没有尝试涉足新的领域,比如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这样的作品。

三 电视剧的消费者——观众

电视剧是普通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它作为社会性的艺术,它的受众面之广大,介入社会生活程度之高,因此它的思想性带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电视剧的制作要顾及时代性和受众接受面。“观众衡量作品的好坏与否、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标准。”[4]

首先,农民自身对整体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关注度不高。当下的人们都有追求财富的社会心理,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人们更多地把关注的视角定位在城市,就连农民自身也有“市民化”的期待,这种角色冲动让他们奔向城市,出现角色与身份的分离错位。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反映自己身份的电视剧关注度不高,这种状况也影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

其次,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其他受众群体有限。从地域上看,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有鲜明的地域性,赵树理笔下的山西,周立波笔下的湖南,柳青笔下的陕西,大体上看,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反映北方农村农民生活居多,这就对受众有地域的限制,而且相比之下南方受众就较少了。城市居民总体看电视的时间少,而且主要内容集中在新闻、,财经等与自己工作或专业相关的内容,他们对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关注度较低。

从职业角色看,关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很难与白领阶层相连。与农村题材电视剧相比,他们会选取最新的好莱坞大片,这是取其时髦和流行元素。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只可能受到农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人群的关注。

从年龄上来看,青年人很难对质朴深沉的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产生兴趣,例如赵树理塑造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王金生,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些美好的品质似乎也远离了今天的青年人,更有甚者,他们似乎也不理解王金生的做法,认为这是虚伪。相比之下,他们反而更能理解“糊涂涂”的谋私利的做法。基于十七年文学的特殊性,青年人很难很好地体会十七年农民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老年人对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兴许会有兴趣,他们赞扬王金生的高贵品质,也会理解这些农村小私有者保守落后的做法,但是,在电视剧的受众群,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因此,这也就制约了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改编。

从时代视角来看,每一个受众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与社会,而每一时代思潮与社会审美趣味都会影响受众对电视剧的选择。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塑造的是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善恶分明的矛盾冲突,而今天的人们不再满足泾渭分明的好人与坏人,不只是要求看到“扁平人物”,而希望看到复杂的人性,不只是体验十七年的浪漫基调,而是渴望看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在他们看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塑造的王玉生,邓秀梅,梁生宝,人物形象过于简单,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反映当下人民心声的电视剧,如大龄剩女,灰姑娘题材的电视剧更受欢迎。都市情感剧,历史传奇剧,青春偶像剧似乎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他们喜欢情节密集,节奏较快,故事性强,信息量大,充满情趣,智慧与幽默情调的喜剧风格的电视剧。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娱乐动机会让他们将节奏缓、叙事慢的大陆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拒之千里。

因此,人们往往对同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正在播放的《新亮剑》,具备满足受众层面广泛接受的特点,它具有“传奇、热闹、好看”的美学风格。战争场面,动感强烈,冲突不断,情节曲折,画面光鲜。另外,十七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不仅受到国内其他题材电视剧的竞争,而且受到国外电视剧的竞争,如近来热播的韩剧,美剧等等。因此,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搬上荧屏,显得更为艰难。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具备改编成电视剧的因素,情节的曲折生动,落后人物的鲜明深刻,语言的健康幽默,精神面貌的昂扬向上,如果编剧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导演能够仔细体验农村农民生活,然后制作出既能够将十七年文学与当代生活相连,又能吸引更多受众眼球的电视剧,演员很好地去阐释剧中的农民角色,投资者找到关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投资的经济效益,例如带动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我们相信,在全国关注当下农民的话语环境中,会创造出出色的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

[1]席扬,温左琴.“城市化”思潮中文学的无奈与可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严家炎.关于梁生宝的形象[J].文学评论,1963(3).

[3]思维的规律和剧作的规律[J].电影艺术评丛,1963(4).

[4]章柏青,张卫.观众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5]张华.电视剧的投资与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6]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2004.

[8]黎鸣.中国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兼论电视剧开场戏的美学特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9]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0]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洪自成.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程光炜.文学想想与文学国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王光东.民间的意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ClassNo.:I207.35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AdaptationofNovelsDescribedFarmersLifeintoTVSeries

Deng Hui

Some novels described farmers’ life were adapted into films and TV series, which has become a trend, and the novels described farmers’ life seem to have been forgotten. It has been a lack of existence, losing their discourse right in television.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ason why the novels with subject matter of farmers’ life were abandoned in the corner of the screen.

novels described farmers’ life; TV dramas;adaptation;audience

邓慧,在读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

1672-6758(2012)11-0100-2

I207.35

A

猜你喜欢

题材受众小说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