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套曲《四季》看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思想
2012-04-08王剑
王 剑
(湛江市艺术培训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1)
一
曾有这样评价:“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是近代俄罗斯的悲哀殿堂的二大支柱。”19世纪的俄罗斯音乐,柴科夫斯基以他特有的悲悯情质感动了人们一个多世纪,他的生平、作品、及音乐思想都值得我们来细细品味。
彼得、伊思奇、柴科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维亚特卡省沃特金的一个矿山工程师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个边远的乌拉尔山区度过的。柴科夫斯基幼年时就以音乐十分敏感和喜爱,当地流传的许多优美的民歌、渔歌给他留下了最初的音乐记忆。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浪漫曲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柴科夫斯基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音乐启蒙教育,而音乐也开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逐渐孕育和萌芽,并开始接触一些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六岁从师学习钢琴。亲友中有一个军人,能在钢琴上弹肖邦(Chopin)的名曲,时常出入于他家中。柴科夫斯基听了军人的弹奏,曾受很大的刺激。当时他除音乐以外,对于诗亦显露出相当的才能,有“小普希金(Pushkin)”的称号。柴科夫斯基十岁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作曲的学习。后来他的家族离去乡土,迁居圣彼得堡,国为他的父亲接受了那里的工艺学校的理事的任务,就命柴科夫斯基到该地入法律学校。然而他仍得在课余从师学习音乐。故其在法律学校时代,并不曾受到像舒曼(Schumann)所感的音乐与法律的争斗的苦痛,反而在这时期中结识了几个意大利有名的音乐大师。因此他的音乐上的嗜好也偏向意大利的欢喜歌剧了。法律学校毕业之后,就在司法部任书记官之职。但其对音乐的爱好,已渐渐达于高潮。
当时俄罗斯音乐的开拓者鲁宾斯坦(Bubinstein)兄弟两人在俄国乐坛上势力盛大。兄长安东(Anton Rubbinstein)在彼得堡,弟弟尼古拉(Nicholas Rubinstein)在莫斯科,在乐坛各有一方天地。1862年,安东在彼得堡设立音乐学校,柴科夫斯基决然舍弃其官职,入音乐学校为学生了。在学习中他的音乐才能进步非常显著。曾为席勒(Schiller)的《欢乐颂》作曲,获得褒奖。安东、鲁宾斯坦任作曲法教授,柴科夫斯基能在一小时中为一主题作200首变奏曲,使得安东惊奇赞叹。
1865年毕业后,安东就推荐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在莫斯科担任教职的十年间,他的作曲的进步非常显著。当时他26岁,对于生活上的物质的问题虽尚未通达,但在作曲上都已成熟了。1866年,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g小调),不见成功。次年夏,迁居哈泼萨尔村,创作钢琴曲《哈泼萨尔的回想》以为纪念。这一年年终,又作歌剧《司令官》,完成之后,开演了两三回,然而保留着。此后继续创作出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乐《雪姑娘》,歌剧《铁匠瓦库拉》、《c小调第二交响曲》,及根据莎翁忧剧的幼想曲《暴风雨》、《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
二
1875、1876这两年间,又陆续产出《忧伤小夜曲》,标题为《波兰人》的《第三交响曲》及钢琴套曲《四季》,芭蕾舞剧《天鹅湖》,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及《斯拉夫进行曲》等。
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最不幸的一年。他在这一年结婚,但他的结婚生活仅仅持续几个礼拜,就破裂了。他的健康状况也不幸受到了影响。1878年,他开始游历瑞士,意大利。自此以后,他的后半生的性格全然蒙上了阴郁的色彩。然而这最不幸的两年,却是他收获最丰的时期。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便是这两年的产物。这是他的歌剧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作品。《第四交响曲》亦于此时着手作曲。游历归来,在莫斯科和一个匿名的妇人(即梅克夫人)结下了友情。这妇人是一个已故的铁路技师的寡妇,很有资产。柴科夫斯基受到了他的资助,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闭门谢客,专心于作曲了。《第四交响曲》即在这时候完成,奉献于这位夫人。自此1887年,柴科夫斯基作并完成了著名的《一八一二序曲》、歌剧《圣女贞德》、《马捷帕》、《第三管弦乐组曲》、交响幻想曲《曼费雷德》、剧乐《哈姆雷特》、《第五交响曲》等。
从1888年至1893年,柴科夫斯基旅行演奏于柏林、巴黎、伦敦、纽约等世界各地。此后就在美国达诺华的小村中栖居,过着闲静孤寂的生活。除了晨间的创作及简单的饮食以外,无论天气如何,总是在郊野中作长久的散步。其作曲的构想与主题,教师在这散步中感到的。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是《第五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生涯,已大半过去了。晚年的作品,为舞剧《睡美人》。最后作为的《第六交响曲》,初演之后,改题这《悲悯交响曲》,并附记“一八九三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日期。柴科夫斯基的作曲从此绝笔。
1893年秋深,柴科夫斯基从莫斯科赴彼得堡指挥自作的《悲怆交响曲》,不意果真遇到了悲怆的运命。当年秋彼得堡流行霍乱,柴科夫斯基染上了这种致命的流行病,于11月6日去世。从整体上讲,他的音乐基调是建立在民歌的民间舞蹈和基础上的,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柴科夫斯基一生的作品,钢琴曲共计有27首,而钢琴套曲《四季》,则是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副标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创作于1876年。是应友人主办的文艺月刊副刊而作,全曲由12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每首小曲与月刊逐用发表的十二首诗篇相响应。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地橇》最为流行,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三
部分诗歌选及乐曲简释如下。
(1)《壁炉边》
“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闪烁……”(普希金)这首乐曲不太快,利用琶音造成了一种幻想气氛。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仿佛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
(2)《狂欢节》
“在欢腾的狂欢节,酒筵多丰盛……”(维亚杰姆斯基)这首乐曲是三段体,运用了俄罗斯舞曲节奏的主题。欢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带有纯朴明快的双拍子舞曲特征,表现了狂欢节欢腾热烈的气氛。
(3)《云雀之歌》
“鲜花在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媚的阳光。春日的云雀在尽情鸣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马伊科夫)这首乐曲旋律轻捷灵巧,展现了云雀欢唱的春同情景。
(4)《松雪草》
“淡青、鲜嫩的松雪草啊!初春残雪依偎在你身旁。……往昔的忧愁苦恼,只剩下最后几滴泪珠儿还在流淌,来同的幸福,将给你带来新颖的幻想……”(马伊科夫)这首乐曲节奏自在,情绪柔和。表现了初春的憧憬和梦幻。
(5)《白夜》
“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从冰冻的王国,从风雪的王国,你的五月飞奔而来,她是多么新鲜清爽!”(费特)这首乐曲的主部是充满甜美幽静之情的琶音,中部变成游戏似的快板。旋律起伏委婉,温存柔润,带有较强的歌唱性,充满一种真挚的颂叹之情。
(6)《船歌》
“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束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普列谢耶夫)这首乐曲为三部曲式,匀称而略有起伏的伴奏如同微波荡漾,舒缓的第一部分主题温和中略带忧郁,使人仿佛看到初夏夜晚的河面上孤寂的小船轻轻地向着远方飘荡。
(7)《割草人之歌》
“肩膀动起来呦!手臂回起来呦!让晌午的熏风,迎面吹过来呦!”(柯里佐夫)这首乐曲使用了俄罗斯民歌旋律,有浓郁的查尔塔斯舞曲风格。
(8)《收获》
“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柯里佐夫)乐曲中带回旋感的主题犹如一首舞曲,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9)《狩猎之歌》
这个小区刚刚有过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如芸知道,许元生也怕得要死,当时拉着她的手都是哆嗦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一直把她挡在身后。那一刻,她感受着他手里的温度,心中纠结了很久的东西,一点点软了下来,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
“出发时刻号角响,成群猎犬己整装,晨光初照齐上马,骏马奔跳欲沱江。”(普希会)乐曲为三部曲式,适中的快板。中间部主题带有进行曲的特点,使人不禁联想到在晨雾缭绕的原野上踏着碎步前进的马队。
(10)《秋之歌》
“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荡……”(托尔斯泰)乐曲如歌的行板,悠缓缠绵的旋律,蕴含着悲秋的哀伤之情。
(11)《雪橇》
“别在忧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别匆忙地把马车追赶。快让那些悒郁和苦恼,永远从你心头消散。”(涅克拉索夫)乐曲为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中间部主题较为活跃,带有歌曲和舞曲的双重特点。在小二度倚音装饰下,生动的模仿了马车铃铛的声响。这一旋律在铃铛声中盘旋跳跃,使乐曲充满生气。
“圣诞佳节夜晚,姑娘快把命算。脱下脚下靴子,扔在大门之前。”(如科夫斯基)乐曲运用的圆舞曲式,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诗歌中姑娘诙谐的形象。
四
在这12首乐曲中,以《六月船歌》最为广泛流传。关于“船歌”这种题材也有他特别之处。据说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就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19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悠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六月船歌》为g小调,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个主题,旋律深情婉转,略带忧伤,像一首浪漫曲。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中段速度转快,节奏也活跃起来,并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子过渡到三拍子,写出了“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形象:歌声桨声,溶成一片,还可以听到浪花飞溅的音响。第三段的旋律,在每个乐节的收尾,加进了陪衬的声部,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歌声此起彼落,表现得更为气韵生动。最后,小船渐渐离去,波浪轻微的拍击声消失在远方。这样的描写,使这首《六月船歌》拥有了一种和其他“船歌”题材的乐曲截然不同的情感性。在轻松的情境下,淡淡流泻的是一份深深的哀怨情调,而随着听者的渐入佳境,体会到的又仿佛是一份峰定执拗的情感诉说。这便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所特有的个性特征。说到柴可夫斯基作品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着实是个具有延展性的话题。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充满热情,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
他曾经这样评价音乐创作:“在科学和艺术工作者中间,可以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人。一种类型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坚持走着生活使命所召唤的道路,而这种生活使命是和他的才能、他的个性相符的。他们不挑选某种时髦的主张作为口号,不用打倒权威作手段为自己扫清道路,不自诩有先见之明给盲目的世人指示迷津;他们按照自己的整个气质和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条件进行工作,从事研究、观察、改进和发明;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退出了历史舞台,给后代人留下自己的劳动成果,供他们使用和享受。属于这一类型艺术工作者的有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格林卡。另一种类型的人,由于过分热衷于尽快取得显赫地位,他们吵闹地从人群中挤过去,叫嚷着驱赶沿途所有的人,企图以某种特殊手段引起大家对自己的注意力。这类艺术家打起了某种新的、虽然经常是意念虚假的旗帜,他们为实现其意念而煞费心机,结果只是以他们的常吉诃德式的乖张行动使世人惊讶。他们不是以自己的作品,而是以自己十分突出的个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属于这类人的有瓦格纳,谢洛夫也多少地属于这类人。当然,在我死后,人们会想知道,我的音乐爱好和见解如何,加上我又是很少发表口头意见的。现在打从贝多芬开始,对他当然是要公赞和奉若神明的。可我是怎么看待贝多芬的呢?我对他的某些作品的伟大之处表示赞叹,但我不喜欢贝多芬。我对他的态度令我想起了我在童年时对上帝耶和华的态度。我对他怀有惊异之感(我的这种感觉迄今未变),但同时情有恐惧之感。反之,耶酥却只激起我的爱重之感。他虽然是神,但同时也是人。他像我们一样受难。我们怜悯他,我们爱他的美好的人性的一面。如果说,贝多芬在我心中占着是一位那么天真可爱的人物他的音乐充满难以企及的美,如果要举出一位与耶酥并列的人,那就是他了。我深信,莫扎特是‘美’在音乐领域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地令我痛哭,因为兴奋和认识到自己接近某种理想而战栗。贝多芬也令我战栗,但主要是因为恐惧和哀伤。”
从这样一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柴可夫基对音乐创作和音乐本身,有着一种淡写执着的悲悯之情。他崇尚音乐创作的单纯性,也注重音乐本身的绝对愉悦性。对音乐创作坚信为一种个人化的抒发,对音乐本身的美却也有着一种淡淡的“小气”。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戏剧性的、追求旋律优美的、悲观的作曲家。就在几十年前,一些最受尊敬的音乐人士仍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出色的管弦乐大师,无可辩驳的天才,富于表现力,但的确过于多情。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不多情的俄国人是罕见的),他是浪漫主义者,而唯情论是浪漫主义时代生命血液。而他便是一位极其多情、极富旋律感的俄罗斯作曲家,对于戏剧性和受难的灵魂独具敏感。
在西方音乐史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民族乐派是我们研究音乐中的文明冲突的范例。“强力集团”曾明确提出要创作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然而就个人看来,俄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中在于外表。从音乐语言到音乐类型上,俄国人并没有产生质变。其音乐在精神气质上的差异,也关不比法国音乐与德国音乐、意大利音乐之间的差异更大。而俄罗斯音乐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欢迎我认为应归功于像柴科夫斯基《四季》这样的俄罗斯世界主义派的作品。说起来,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思想里,孕育着的是一种具有俄罗斯民族特性的世界音乐。
曾有位德国乐评人这样说过:“当艺术品的内部形式和色彩是民族的,但其内容是普遍性的时候,就发生了融化为真正的世界艺术的过程。”柴科夫斯基的作风并非民族的乡土的,而是俄罗斯情调与西欧的交混。所以他对于近代俄罗斯“强力五人团”来说是一个折衷乐派的作曲家。他的气质不是纯粹俄罗斯的,其乐风中有全世界性的感情。他的音乐大抵是悲观的,其悲哀比其他一切俄罗斯音乐家更深。所以像某位乐评家所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的悲观的色彩,并不是俄罗斯音乐的一般的特质,乃柴可夫斯基一人的特强的个性。他的音乐所以著名于全世界者,正因为其悲观的性质最能表现‘世纪病’的一方面‘优郁’的缘故。”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民族派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他特别的音乐个性之处。首先,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注定了他音乐中所特有的悲情特质;另一方面,对音乐绝对的完美主义,使他像莫扎特那样,写出的音乐是对全世界听者的共通倾诉,体现的是一种能让全世界人共同感动的音乐。
[1]陈依红.关于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钢琴套曲《四季》音乐探索[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2):30.
[2]王源.柴可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创作艺术特色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