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民歌的审美个性特征
2012-04-08吴海清刘景慧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8008怀化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怀化48008
吴海清 刘景慧(.怀化学院 音乐系,湖南 怀化 48008;.怀化学院 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怀化 48008)
论侗族民歌的审美个性特征
吴海清1刘景慧2
(1.怀化学院 音乐系,湖南 怀化 418008;2.怀化学院 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怀化 418008)
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祭祀和对劳动胜利的欢庆等各种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侗歌的审美特征可以从很多方面得以体现。论文通过对侗族民歌的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力、审美实践、审美形象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侗族民歌为侗族族群文化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侗族民歌;审美;个性特征
侗族是一个爱歌、善歌的民族,侗歌是侗民族内沟通交流、传情达意的工具。长期以来,侗族人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侗歌已深深融入到了侗族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侗族民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 侗家,哪里就有歌声。侗歌是侗家人主要的审美对象,在侗族人的眼里,侗歌就像是山林、海洋里的一簇簇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侗族人民把劳动、吃饭、唱歌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视歌为精神食粮,他们把物质生产劳动看作美的行为,把唱歌、学歌作为必不可少的审美活动。正如下面这首歌唱道的:
不种田无法把命养活,
饭养身子个养心哟,
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
可见,侗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还要娱乐、要审美、要吸取精神食粮。爱歌、善歌成为侗族人民的审美意向。这一审美特征有着它独特的审美个性。
一 侗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展示了侗族民众的审美情趣
侗族民歌种类繁多,按内容分类,可分为神话歌(古歌)、起义歌、劳动歌、根源歌(叙述各种事物的来源的歌)、苦情歌(包含帮工歌、放排歌、单身歌、孤儿歌、寡妇歌、卖女歌等)、爱情歌、礼俗歌、劝歌、伴嫁歌、拦路歌、酒歌、儿歌、谜歌以及还有一种不配乐,没有曲调,只有节奏韵律的款词,它多用于集会、祭祀、村寨交往等场合,类似快板或朗诵诗;按有无故事情节分,可分为抒情歌和叙事歌;按演唱规模和音乐构成来分,又可分为小歌(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双歌(二人二声部合唱或男女对唱)、大歌(多人合唱或一领众合的多声部自然和声);按伴奏乐器的不同分,还可分为琵琶歌、笛子歌、牛腿琴歌、木叶歌以及不用乐器伴奏的耶歌、何边歌、山歌等。[1]
侗歌与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侗乡,组织群众、教育人民,要唱古歌、礼俗歌、父母歌、苦情歌;节日盛会要唱开堂歌耶歌、大哥;上山种地要唱山歌、河边歌、木叶歌;村寨交往要唱拦路歌、开路歌、迎客歌;婚姻嫁娶要唱酒歌、哭嫁歌;青年男女交往要唱情人歌、失恋歌、单身歌;儿童逗趣要唱儿歌、谜歌。侗族民歌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凡是要说话的地方都可以用歌来代替。真可谓无处不是歌,无人不唱歌。[2]P113
由此可见,侗族民歌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侗族民歌成了侗族同胞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更是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侗族民歌,不仅丰富了侗民族的文化,更展示了侗族同胞的审美情趣和心路历程。
二 侗族民歌造诣高,艺术感染力强,体现侗胞们的审美创造力
侗族民歌是侗族先民们口头传教而流传下来的,是侗族文化遗产中备受喜爱的文化瑰宝,也是侗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侗族琵琶歌是极为流行的一种,其艺术成比较高。因演唱时以琵琶伴奏而得名。侗族的琵琶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琵琶音色低沉柔和,中琵琶音色浑厚动听,而这两种琵琶都是在演唱长篇琵琶歌的时候所用。而小琵琶音色轻快活跃,是年青人走寨访亲、行歌坐夜时所喜爱的乐器。以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曲调缠绵,情真意切,非常地令人神往。而以大中琵琶伴奏的长篇叙事诗歌(长篇琵琶歌),更具有其艺术的欣赏性。悠扬、婉转的琵琶声,与动人曲折故事的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11这里,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继续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概念。报告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打下了伏笔。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之精粹,它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它以优美的旋律和含蓄的格调赢得人们的喜爱。尤为可贵的是它采取了多声部复调形式演唱,主旋律在低声部,曲调雄浑有力,气势磅礴。而派生的高声部曲调优美明朗,娓婉动听。一般是男声或男女声来咏唱主旋律,女声咏唱和音(即高声部)。这种复调式的音乐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实在是不可多得。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观众为之倾倒,同时也大大震动了国际乐坛。法国《解放日报》称赞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艺术节执行主席玛格尔维特说:“在东方还有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爱的。”1988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金蝉歌队’也应邀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和平儿童节十周年盛南特大众艺术节演唱侗族童声大歌,荣获了一等奖。
侗族大歌的发现彻底地否定了那些认定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音乐的外国学者的结论,它开创了中国民族民间复调音乐的先河,更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没有复调的说法已成为历史。侗族人民在不识字,没有学过和声理论的情况下,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靠口传心授就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多声部自然和声,艺术造诣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实在少见,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极高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 民歌独特的节奏韵律特征是侗族人民审美实践的产物
侗族民歌无论是用于歌唱还是吟诵,其歌词结构的节奏都是十分讲究的。侗族民歌的句数须成偶数(最短的只有两句),而字数(自然音节)须成奇数,每首歌少则两句,多则上千句。只要字数成单,句数成双,符合一定的节奏韵律,歌者愿意唱多长就唱多长,直至完全表达歌者的意思为止。为什么侗歌的自然音节必须是奇数呢?据侗族民间歌师说,奇数音节才能“合拍”,否则唱起来就“拗口”。这就是说,歌词的节奏受到曲调的节奏的制约。如果实在无法安排奇数音节,也必须在歌唱时就迅速带过,保持与奇数音节相一致的曲调。对于节奏所产生的美感,普列汉诺夫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没有地址的信》中说:“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3]由此可见,歌词的节奏在侗族民歌中具有一定的实际美学价值,它体现出了侗族民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侗族民歌很讲究韵律,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如下几种:
1.尾韵:亦称外韵、正韵、脚韵等,即每一首歌中偶数句的最末一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更改。
2.腰韵:亦称内韵或中韵,这是侗族民歌特有的押韵方式。大体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上一小节的末字与下一小节的首字同韵或近韵。另一种形式则是上一小节的末字与下一小节的末字同韵或近韵。如:万万种卡尧多枚嘎噻孝听。(意译:大家注意我唱首歌给你们听。)其中的“卡”与“嘎”相押韵。此外,还有上面两种形式交叉并用的,如:闷腰想领金胖杀工凶啦轮风熬树本想主尧屋家经井努骂吊牙多呢大轮轮。(意译:今天我上高坡高岭做工,看见风摇树木总以为情人会从那歌山洞出来所以我瞪大眼睛望。)在这三十三字组成的长句中有三组内韵,“工”、“凶”、“风”相押韵,“树”、“主”相押韵,“骂”、“大”相押韵,中间换了两次韵。从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内韵在诗句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长句中的作用)。侗族敘事歌多长句,有时一句歌多达几十字,如无内韵一口气唱到底,难以上口,而且跟说话一样,没有音乐性。有了内韵就像连环扣一样将若干短句连成一气,形成一种音乐美,既保持了整个长句内容的完整性,有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感染力。[2]P118可见,内韵是为了表现完整的内容,为适应侗歌中的长句结构而产生的,他是侗族人民审美实践的产物。
3.勾韵:又称连韵、锁韵和叠韵。即上一大顿(侗歌有大顿、小顿之分,四字到六字为一大顿,二字为一小顿)的末一字与下一大顿的开头一字相押韵。
侗族民歌对平仄声调也很讲究,例如:平声字不能和仄声字相连,仄声字不能和仄声字连在一起。侗歌的这些韵律特点,使得歌曲更加朗朗上口,抑扬顿错,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更富于节奏感,从而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其节奏、韵律、声调的合谐统一和千姿百态的变换是擅长诗歌的侗族人民长期审美实践和智慧的结晶。
四 侗民敬重的歌师是侗族人民的审美形象
侗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经过日积月累和世代传颂,创造出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侗歌。在侗乡,歌就代表知识、代表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因此,歌师就是侗民们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他们把歌师视为圣人一般,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因而备受人们的尊重。侗族人们为表彰和记录歌师们的功绩,还为歌师们编写了《歌师传》。《歌师传》是一首叙事长歌,它较为具体地介绍了14位歌师的姓名、出生地、主要作品、独特的演唱风俗,以及对侗族民歌发展所作的贡献。充分表达了侗族人民对歌师的崇敬。有一首侗歌是这样唱的:
十二种花朵哪种最艳红?
十二种树木哪种最有用?
十二种骨头哪种最沉重?
十二种师傅哪种最受人欢迎尊重?
十二种花朵山茶花最艳红?
十二种树木杉树最有用?
十二种骨头龙骨最沉重?
十二种师傅歌师最受人欢迎尊重?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侗族人在表达民对歌师的尊重和崇拜的同时,更将歌师视为美的形象,尊为美的化身。因此,侗族歌师与侗歌一样都是侗族人们的审美对象。
侗家人在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劳作,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歌。青山绿水间那浅吟低唱的人们,映衬出了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与美好。在人类审美取向已经远离人类灵魂唯美期待的历程中,是侗族民歌在这个祭坛上默默地艰难守护着这样的魂灵,这也是侗族民歌今天能够唱响世界、震撼世界的文化品格。[4]
[1]朱慧珍.试论侗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贵州民族研究,1984,(2):165.
[3]姜仁武.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戏曲音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潘年英.试论侗族民歌的形式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4,(00):158.
[4]龙景科.《诗经》与侗族民歌审美母题探微[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237.
J642.2
A
1673-2219(2012)06-0195-02
2012-04-05
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怀化侗戏的唱腔研究”(项目编号2010YBB260);湖南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委托项目“广西龙胜侗戏研究”(项目编号HHUW2009-81);2012年度湖南民族研究课题“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HNMY2012-013)。
吴海清(1978-),女,侗族,广西桂林人,怀化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声乐教学、音乐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刘景慧(1953-),女,河北邢台人,怀化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编审,从事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