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祭文管窥
2012-04-08周俊海
周俊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李商隐祭文管窥
周俊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李商隐是晚唐骈文高手,其祭文和他的诗歌一样形式华美,意思精密,情高婉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其祭文创作中,李商隐将自己对亲人的伤逝之情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运用铺排、渲染、变换句式及白描等手法勾勒出来,展示了其祭文华丽、凄美的一面,对后世祭文创作影响深远。
李商隐;祭文;抒情艺术;思想内容
祭文分为官方祭文和私撰祭文,一般而言官方祭文是通过祭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而私撰祭文一般是指对亡故的亲朋好友,相知或所景仰之人的哀悼祭奠之作,通过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相知相处的种种情景、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以及对死者功过是非的评论,抒发生者之长恨及缅怀之情。
李义山“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尢善为谏奠之辞”。“魏晋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醊,最重樊南”。就文学性而言,祭文是樊南四六中最精彩的部分。李义山祝祭文现存51篇(其中祭文24篇,祝文27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神灵的祝词,如《祭桂州城隍神文》《祭全义县伏波庙文》,属公文类文章,程式化严重,艺术性不强;另一类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代他人而作的祭文,如《为绛郡公祭宣武王尚书文》,“代人哀而哀, 代人谀而谀”,另一类是奠祭亲友之作,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祭小侄女寄寄文》。
一 李义山祭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特质
1.有志与无奈的矛盾。
作为一个封建文人,李商隐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有所作为思想的影响。李商隐又常常以“我系本王孙”自居而自豪,强烈的使命感使他企图通过科举考试力挽大厦于既倒,通过入仕以“振兴家道”。他也“蚤预儒林,少年成名”“怀殷浩当世之心机”凭着一身绝世才华却屡遭排挤猜忌,长期沉落幕僚,终生穷困潦倒。满腹经纶却饱尝不公。这种遭遇与不平的人生道路在李商隐内心产生了哀怨、感慨、悲愤的感伤情绪并把这种感情特质自然而然地移植到他的祭文创作之中。在《祭裴氏姊文》中,李商隐将这种凄苦悲愤与无奈宣泄无遗:
“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既袱归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
又《祭处士房叔父文》“矧宗绪衰微,簪缨殆歇。五服之人,一身有官。将使泽底名家,翻同单系;山东旧族,不及寒门”。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理想的高远,家道的中落,“王孙”的出身与现实的落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处在牛李党的夹缝之中,动辄得咎,其抑郁苦闷之情可想而知,经历了坎坷和失意的李商隐终于明白了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无法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对前途他已深深地失望了。这种遭遇与不公也使李商隐开始怀疑这个既将崩溃灭亡的“理想王国”的合理性。“以君之文学,以君之政术,幼以自立,老而不倦。君子人欤?而不即清途,不阶贵仕、此其命也?”这是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怀疑、呐喊,也是对自己“有志不获聘”的无奈叹息。
在经历了“十年京师寒且饿”之后,李商隐终于在《为绛郡公祭宣武王尚书文》中悲愤地写道“用之则至,舍之则归”,体现了李商隐在长期的生活磨难中的悲慨心态和无奈的叹息。
2.忧国忧民情怀的自然流露。
唐末李涪认为义山文“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章学诚也曾指出“义山古文,今不多见,大约不能持论,故无卓然经纬之作”。大概是说李商隐之文没能体现其政治倾向和济世方略,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义山文虽然没有像其诗歌那样强烈地涉及他的政治抱负与远大理想,但论及他针砭时弊,揭露黑暗和政治腐败的祭文,从中不难看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还是比较多的。在《代李玄为崔京兆祭萧待郎文》中用“上蔽聪明,内求近媟”指斥宣室昏庸,小人专权;《为绛郡公祭宣武王尚书文》中“同举上章,唯求主悟,贾生草疏,岂畏人非”表现了对忠谏之士的由衷钦佩和对他们遭排挤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岔愤;《为荣阳公祭长安杨郎中文》用“直路犹弦,毒政如埽”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其明若神,其惠如春。先除黠吏,且活疲民。污莱尽辟,邑室重新。草祥木瑞,兽去鸟驯。”(《为李兵曹祭兄濠州刺史文》)这些话都表现出李商隐的治国理想。“外夷求聘,天子忧边。《皇华》始赋,紫缓俄悬。雄其出塞之任,假以中台之权。不拜无惭于孙武,去节宁类于王焉,衔须誓死,啮雪获全……”这些祭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李商隐难以实现的治国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3.抒写对亲人的哀思及无限怀念之情。
《祭裴氏姊文》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灵之组绣余工,翰墨遗迹,并收藏箧笥,用寄哀伤”,裴氏姊去世已经三十余年,其间虽家道迁延却仍然收藏着这些遗物,通过这个细节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姐弟间深厚的情谊及作者对裴氏姊的深长怀念。
二 李商隐祭文的抒情艺术
祭文贵在言情,正所谓“伤逝者美在言情”。李商隐是一位极富情感的文学家,才华横溢,但仕途多舛,因而感情复杂、浓烈、深沉、纠结。清孙梅《四六丛话》说“李文丽而情之恻怆自见”。为了在祭文中表达这种感情,李商隐以自我身世之叹为中心,运用一系列手法将这种感情投射嫁接到描述对象上,营造出一种感伤哀怨的抒情氛围。
1.运用白描,寓情于文,寓情于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对亡人的怀念总是与缅怀旧事件、旧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一些生活片断和身边景物,看似寻常却极富感染力,这些细节片断就是连接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感情纽带。《祭小侄女寄寄文》被誉为李商隐祭文中的经典之作,全篇无一处用典,无华词丽语,纯用白描,将深情融注于平日景物与生活场景之中,抒发了对小侄女一片深挚的深情。
“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饱,夜渴谁怜”。李商隐选用“白草”“枯荄”“荒途”“古陌”这些本身带有情感色彩的景物想像寄寄的幼魂处于异乡的荒郊古陌,与白草枯叶为伴,朝饥夜渴,无人疼爱的情景,无私的父爱自然流露,写得情真意切,凄美动人,运用白描,寥寥数语,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自尔殁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选用侄辈们热闹、天真、无邪的生活片断,纯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儿童无拘无束、热闹生动的生活场景,反衬另一世界里寄寄的凄凉、无助与孤寂。
再如《祭张书记文》中“露先寒而损叶,漏未尽而闻钟”,这些写景的句子无不抒发了作者感亲人之零落,叹身世之多舛的悲苦之情。
2.从情感方面化用典故,营造抒情氛围。
李商隐善于俪偶,长于事典,他不仅使用典故的高度浓缩作用,而且在典故中融入强烈的感情,铺排渲染,极富悲剧氛围。李商隐善于营造悲剧气氛,往往将祭奠对象的悲剧命运与自身的坎坷境遇联系起来抒写,通过重叠悲剧情事反复渲染,充分抒发悲情。他的叙事夹情韵以行的叙事方法,并未因叙事因素冲淡抒情力度,反而使抒情更真切朴实、含蓄绵邈。
李商隐用典严密工切,不仅典故本身经过了精心选择为情感表达服务而且组织安排很见苦心。如《祭外舅赠司徒公文》中“持匡衡于乙科之选,杂梁竦徒劳之地”,匡衡年幼家贫好学,梁竦负才空叹的典故本身就具有悲剧性,用这种精心选择的悲剧性典故暗指自己悲凉的身世及“才命两相妨”的悲剧命运可谓悲中有悲;而后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虽吕范以久贫,幸冶长之无罪”,用“吕范久贫”和“冶长无辜”两个诗化典故暗合自己的处境,悲凉慷慨;在《代李玄为崔京兆祭萧侍郎文》中“屈平忠而获罪,贾谊寿之不长。郭泰墓边,空多会葬。邓攸身后,不见遗孤”连用“屈原、贾谊、郭泰、邓攸”四个故事衬托出萧侍郎忠而被免,客死他乡,身后凄凉的境况,层层推进,反复强调,增强了悲剧气氛。
李商隐祭文以情贯之,其中的抒情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为一种追思和感伤,而且善于反复渲染营造一种感伤格调。这种格调又往往以诗人自我身世之叹为中心,投射到描述对象之中。如《祭裴氏姊文》作者用“琴瑟著咏,天壤兴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写裴氏的婚姻悲剧以及三十多年来家庭所遇种种变故,先写父亲客死他乡,“兄弟尚皆乳抱”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随后母亲亡故,又遇战乱,反复渲染,将悲剧气氛愈演愈烈,感情的浓度和烈度都达到了高潮。
三 句式与虚字增强抒情效果
祭文是奠祭亡灵当场诵读的文体,这就要求祭文要有较强的节奏感,有利于表达感情。李商隐经常使用变换句式,调整语序以及巧用虚字的方式抒发感情。
在《代李玄为崔京兆祭萧侍郎文》中“目断而不见长安,形留而远托异国”。两联词序颠倒本应为“不见长安而目断,远托异国而形留”,李商隐将“目断”“形留”放在句首,表现萧侍郎被贬后,凄凉孤苦的内心世界,借以抒发对萧侍郎因朋党之争而被贬客死他乡的无限感伤同情和愤怒之情。
虚字的巧妙使用也是李商隐增强祭文抒情性的手段之一。骈文多为双句,中间需要连属和策应。为了属对及起承转合的需要,虚字的连缀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作用是既分隔又勾连,在形式上分隔,克服板滞,畅通文气。李商隐借鉴古文大量运用虚词的行文方法,把文章连缀得天衣无缝,章法严密而气韵舒畅。在句子开头或行文关键处,往往安排虚字,密切文气关系和语义转承,尤其多用句首虚词表示语气转换,使叙事议论和抒情避免平铺直叙,而是起伏跌宕,富有变化。《祭处士房叔父文》中写道:“虽崩则不修,闻诸前哲;但坠而罔治,那俟他人?况真隐昭芳,鸿儒著美。岂可令赵岐之表,垫彼玄扃。”用“虽、则、但、而、那、况、岂可”等一系列虚词构成语义的起承转合,交代为叔父迁葬的缘由,用多变的笔法抒写对叔父才华德行的敬慕和对叔父遽亡的沉痛伤悼之情。
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呜呼哀哉!人之生也,变而往耶?人之逝也,变而来耶?冥寞之间,杳忽之内,虚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将还生于形……”这段文字虚字超过总字数的一半,在“变而之有,变而之无,若春夏之相易,则四时之见代”中用两组相同的虚字“而之”相互照应,接着用粘连句式“虚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使人自然联想到人之生死犹如春秋之代序,文句流畅,增强了抒情的悲剧效果。
李商隐的祭文以其思想的深刻,形式的整饬华美,感情的浓烈饱满,气韵的跌宕起伏影响了欧阳修、汪中等后世骈文高手,对后世祭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3]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孙梅.李金松,校.四六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刘学锴.李商隐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刘学锴.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ClassNo.:I206.42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StudyofFuneralOrationWrittenbyLiShangyin
Zhou Junhai
Li Shangyin is the master of the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Like the poems written by Li Shangyin, his elegiac address has strong artistic appeals for readers. Combining his elegiac feeling over the death of his relatives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through rendering sentence order and sketch, displaying gorgeous and poignant aspect of his funeral oration. That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of the funeral oration.
Li Shangyin;funeral oration;lyrical art;contents
周俊海,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1672-6758(2012)12-0104-2
I206.4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