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祁山三日记

2012-04-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法华碑记碑刻

汤 军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伊祁山三日记

汤 军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有伊祁山,其山法华岩中现存五公山人王余佑诗刻,初未知。后业师张京华教授承王树森先生告知,在齐树千先生博客中见到了王余佑诗刻照片,方知其 事。王余佑,河北献县人,先后师从鹿善继、孙奇逢等,其身处明清鼎革之际,欲图恢复而不果,遂奉父母隐居山中。王余佑作为明朝遗民,虽未能力挽狂澜,支柱将倾,却使他在痛定思痛之后,黜玄虚而崇实学,开一代之学风。业师张京华先生早年尝撰《燕赵文化》一书,有专章论及,后又整理王余佑《五公山人集》以及《王氏家谱》,于王余佑其人可谓神交已久。王余佑以实学为尚,所作诗文多率意为之,于名山事业未尝着意经营,随手所作,辄随手弃之,故其手迹存世者无多。相形之下,法华岩中所存诗刻就显得尤为珍贵。业师遂与齐先生取得联系,决意赴伊祁山考察,并采集拓片。齐先生,顺平县齐各庄人,于家乡之历史、文物多所注意,退二线后亦颇借以自遣,其热忱之情、拳拳之心,当非他人所及。

王余佑游法华岩后,作有《法华岩记》,其记中云:法华岩在完县(今顺平县)治西三十里伊祁山昭阳庵下半山中。伊祁山,古尧母伊祁氏故境,山之得名以此。峰不甚险峻,有太子圆殿一座,岁已久,其实不可考。癸亥秋,余同李广宁、邓公遴、李官黄蹑屩支杖,携具游之。路自李庄出村井,西行里许过康庄,柿林苍翠,小径如蚓蛇蜿蜒。缘坡南上,经核桃园,一河横亘,迤逦二三里,磴道盘旋,至路口,两股分支。东上为菩萨阁,摹吴道子画像勒碑者也。繇此而上,则为昭阳庵,繇来径回,至菩萨阁西下而复上百余级,皆石铺曲折。至回转处,悬喙覆压,鞠躬方能过,名“弯腰石”。再登数十步,则法华岩也。

此次考察即依此寻其故迹。考察时共七人,为业师、齐先生,同学石强、彭丹华,业师之女张翕、张翕之学长崔凯博士,与余。业师、石强与余八月三日始行,三日上午,自永州乘汽车到衡阳,在衡阳转火车直至保定。时彭丹华尚在岳阳汨罗家中,故自汨罗上火车与我们会合。次日上午至保定,时张翕在北京,偕崔凯博士自北京来,其来此颇便,时间上亦相合。待诸人会合后,则乘汽车至顺平县。到县城,齐先生已候于车站,遂接至住处。其时尚早,故稍为整顿便由齐先生带领,乘其安排车辆至伊祁山,我们一行对伊祁山的考察即由此始。

2012年8月4 日

四日到伊祁山南麓时,已近中午,此地即齐各庄,随齐先生带领拾阶而上,行颇难,又兼烈日炎炎,汗如雨下。当时除携有采拓工具外,齐先生还带有饮用水一箱,由余与石强轮流负荷,更添登山之艰。然行不久,有小径自西旁出,齐先生云:“由此去,亦可至昭阳庵,且路颇平缓,沿途又有林木,阴翳清凉,可避烈日之酷。”其时人皆已不耐,遂赞成其议。余为南人,于北方风物,素未见识,沿途诸物多有未识者。时齐先生引路在前,我辈紧随其后,见未识者,则一一询之,齐先生亦乐为介绍。沿途多松柏及核桃树,另有柿树,实尚未熟,齐先生言:此云“磨盘柿”,为他地所无。他可记者,如酸枣、狐狸锥等。酸枣树为灌木,多刺,石强为山东人,识之。其实肉薄,又兼未熟,食之无味。“狐狸锥”者,枝叶似槐,实为荚,亦未熟,齐先生云:其实味颇美,但人食后多虚恭,故乡人俗称之为“屁豆”,其枝上有刺,长至四五厘米,通体火红,至刺根部又有二小刺对称延出,“狐狸锥”之得名盖以此。此二物皆有刺,考察数日,行于山间,数被其害,心中殊为恨恨,红痕尚在,未敢忘也。

循小径转过一山坳,径旁有石,石纹环然,如巨木之截面。再十余步有崖躬立,下有大石如盘,可供坐,其旁松柏盖张,凉风习习。暑日中得此境,真与神仙地无异,故憇于此。稍作休息,再循小径斜上,转过山脊,见一崖如柱,颇险峻,齐先生云:此为丹朱崖,传当时欲丹朱就位,而丹朱厌于世务,又不可逃,便自此崖跃下自殒,遂有此名。至山坳,有歧路,一为直上,曰“平步青云”,一为西而东折,曰“东山再起”。“平步青云”者,虽近,然路险,登亦费力;“东山再起”者,虽需绕远,而路平缓。时除齐先生而外,皆已疲,遂就“东山再起”而上。路折而东向后,已可见菩萨阁,行不久,转过山坳,有石阶,再上,则见屋舍俨然。入山门,有二居士迎出,延至屋内。此二居士原本为齐先生乡邻,齐先生早已嘱咐,托为招待。

稍作休息后,由齐先生带领,业师与余及石强赴各处统计碑刻数量,和度量碑刻尺寸。首先沿原路返,出山门后,下二十余级,有平地,旁建“车王庙”,对面有碑亭,碑为清康熙十五年僧普耐立,前刻碑记,碑阴则刻观世音像。再下,有小径东出,可至菩萨阁,径旁有碑刻二,依次为李□祖诗刻、蓝友诗刻,再前则一崖横出于外,菩萨阁即建于其上,入阁中,山风纵横,颇凉爽。阁中原有活碑,摹吴道子像,惜已被盗,仅碑座尚存。折返,沿阶下,亦有小径东向,径旁有小树林,齐先生云:此为“火炬树”。其树如椿,所异者,其顶梢有实,子似石榴,而鲜红过之,累累如炬,盖以此得名也。过树林,见一活碑,为李兴祖所立《法华岩碑记》。过此,有石如檐,须屈身以进,齐先生云:此即王余佑《法华岩记》中所云“弯腰石”。自此沿小径东向可达法华岩。然而小径已为榛莽所没,未识者何可得此?齐先生在前,以镰刀剪辟道路。东向而行,再折而西上十余步,则有岩穴俨然入目,此即法华岩也。

王余佑《法华岩记》有云:“岩高十数丈,嵌空如龛,下临平坎,甃石为壁面如削,高与岩等。上以木瓦补覆若轩窗,内铺以板,岩旁缩为洞口,竦身而入,豁然明敞,俨一洞天也。余爱恋不忍去,遂偕侣眠其中,题诗纪之。”又云:“是皆一心老衲十年经营,负石斲木所手辟者也。一心行藏,余有“铁衣着尽后,撒手入禅林”语赠之,则其人可想。广宁、公遴皆有诗镵壁,兹不悉记。”其所云广宁即李兴祖,公遴即邓遴,皆为王余佑弟子。

到此时,岩穴、碑刻尚在,他则皆已湮没,惟残迹尚存。其岩分上下,皆不甚宽广,至岩后,刈除榛莽,始觉轩朗,步武其间,俯临山下,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之慨。自下而上,有洞口,由石砌成,即王余佑所云“竦身而入”者。经勘查,法华岩有碑刻九通,皆摩崖,其中,下岩有摩崖四通,两通在入岩处,为王余佑诗刻,另两通在入上岩上方之崖壁,离地约有四米,一为“法华岩”三字之题榜,一则仅题款“康熙十年”四字可识,他者已为石垢所蒙蔽。上岩则有碑刻五通,为王余佑、李兴祖、邓遴组诗一通,李兴祖诗刻三通,及题记“昭阳静修真处”一通,未知作者,当亦为时人所刻。正值碑刻度量完毕,彭丹华自岩上呼归食午饭,遂返。

归后,饭尚未熟,齐先生云,山上还有活碑数通,遂由齐先生引领,与石强去度量尺寸。山上庙宇多为淫祀,知其名者仅居一二。庙宇乃依山而建,以层级而论,略可分为五层,自山门入,沿斜坡下为二居士住处,屋前有菜园,此为第一层。第二层即自山门直去,有庙宇二,其一为龙王庙,另未知其名。龙王庙中有泉源,庙盖以此得名,庙旁亦有泉水自岩中渗出,岩下凿有小井以储之,水满则溢出,循小渠流至二居士自营菜园中,以供灌溉。泉水凛冽寒齿,而味未甚佳,然暑日中能得此痛饮,已殊为快事,夫复何求!

沿阶上,至第三层,两旁皆有庙宇,右者即为太子庵,有残碑倚壁,为《重建太子庵记》,居左者未知其名,其旁有碑帽一。再上至第四层,正面及两厢皆有建筑,未知所祀为何,院中左右各有活碑一,左者已残,右者乃近时所立,其后有一活碑,石玄黑,似非此山所有,倚于阶旁,为明弘治十一年僧通玉所立《重建太子庵碑记》,碑阴为功德碑。左者残碑文中亦记有“通玉”之名,当立于同时。至第五层,有药王庙,庙前有活碑,为清宣统间所立《太子庵重修碑记》,碑阴为功德碑。碑之左前,立有二石板,各钻有二孔,上下并列,未知作何用途,或为旧时之旗杆石。关于药王庙,齐先生以为此当是“尧王庙”之讹。药王庙有两层,与他者不同,其墙壁、支柱、横梁及楼板皆为石材,当为诸建筑中最古者。在药王庙前后,尚有庙宇八九座,多已破败。此时度量尚未完成,然言饭已熟,遂下,食午饭。

午饭为手擀面及芝麻火烧,由齐先生带来。面颇筋道,拌以老醋及白芝麻酱,食之甚佳。菜蔬有二,一为黄瓜,一为居士所种,茎似芹,但粗壮而少纤维,味颇美,惜忘其名。饭后即开始拓片,先后拓得普耐立碑记及碑阴、菩萨阁处李□祖诗刻、兰友诗刻及弯腰石旁李兴祖立《法华岩碑记》。拓完后,已至下午六点左右,遂议下山。

下山时,未从原路,乃由来时之石阶而下。此路自碑亭东向,初为平地,行至阶处,见一奇石,其石纹灰白相间,灰者为线,白者为斑,甚似饼干一块,初臆为人力所为,逼视之,始知为造化之功。更有奇者,对面有一峰如柱,峰顶为平台,径数十米,齐先生云:此为“奔月台”,称奇不置。山上石皆灰白色,群石累累,如羊如豕,山中有牧羊者,羊群散在石间,自山下远视之,混一莫辨。下山后,即乘车回县城。

晚餐时,齐先生夫人王慧霞老师亦来,席间,齐先生谈及其乡齐各庄得名之由来,颇有趣味。其云,齐各庄原名“齐家庄”,以所居皆齐姓也。至明初则改名“齐哥庄”,得名如此,乃因元末时群雄逐鹿,纷争不息,致使人丁锐减,惟山西一地,时由扩廓帖木儿所经营,以被兵少,生口稍繁。故在明初徙其民于四方,齐家庄亦有移民于此者,而移民皆称当地之男性为哥哥,久之成俗,所以他地人改称齐家庄为“齐哥庄”。至解放后,以其名不雅驯,遂谐其音,改为“齐各庄”。然后来翻检照片、拓片时,发现明弘治通玉所立碑中称之为“齐家庄”,清宣统间所立碑刻中有“齐、侯各庄合村人等建”之语。未知其实,姑列于此以备一说。席上主食有炒饼、疙瘩汤等,此前未曾食。

饭后,即返于住处,房间内齐先生于早晨置有桃,以时间匆忙,无暇得尝。此为本地所产,先前自县城至伊祁山时,入乡后,沿途皆为桃树,其实累累,甚可爱。此时虽已觉过饱,但见其肥硕艳红,不觉食指大动,与石强各食一枚,因桃大,颇觉不堪,他无事。

2012年8月5 日

五日早晨七点起,觉肠胃颇不适,应为昨日贪食之故,石强亦患此,暗中自嘱,宜当戒之。洗漱后即与业师等在所住宾馆就餐,所备食物中有咸菜,各夹一大碟,其咸巨甚,及食之方悔。时齐先生已候于门外,食毕即同乘车至伊祁山。

及至山麓,有一老齐先生在,北大哲学系李中华教授为其婿,而业师与李教授相识,故嘱齐先生约来,遂同行。行至躬立崖旁,亦憩之,时老齐先生坐于石上,取出烟丝自卷香烟,待悠然数口始言,其言此处原有石阶,可直达法华岩,为僧一心所砌。而此时已为榛莽湮没,剪辟之,或尚有迹可循。后于业师处得知,老齐先生名彦彬,亦为乡贤,于地方文化有著述数种。老齐先生初见如农家翁,未意若此,有言不可以貌取人,此宜深戒。行至山脊处,见石鸡十数匹自山间飞出,俯视之,飘摇自在,心亦随之。此处之山,草木多为榛灌,白石杂其间,层层累累,或有若方城者,虽未甚高,而雄壮有之。行至山坳,张翕力疲,业师遂由老齐先生引领携张翕自“东山再起”而去,我辈则随齐先生从“平步青云”直上。登至一崖壁处,有藤蔓垂下,齐先生云,此名“野葡萄”。其实如豆,暗红色,食之肉薄,味似枣。

及至庙中,议今日以采拓法华岩中碑刻为主,遂赴法华岩。法华岩为僧一心所闢,李兴祖于《僧一心□□法华岩碑记》中云:“僧一心自少游吴越,□妻子,入释氏教,既而北走,爰止伊祁。当其未释时,曾隶余门,其为人朴质健直,能怀旧,不因势利。及为僧益敦笃,既览伊祁之胜,尤以先拢为重,遂□庐焉。山之半有法华岩,岩邃然以深,窅然以幽,不榛不楶,一蒲团,一破□,安栖二十余年,手运巨石,断古木,治山间道,近亦稍稍扩岩径,成一楹……一心之守释戒,既严其行律,能自克苦。往年居越山,山虫林兽往往出没,□然孤行,闻尝遇猛虎,叱之虎伏不动,虺蛇狸兕见辄遁□,则僧之戒行何如者。幼未尝读书,人辄口受,令人书之,如□记,如说偈,叠叠成诵,则僧之性灵何如者。”

此记之作在清康熙十四年,前所云僧普耐者,立碑在康熙十五年,碑记中有“我普耐南来,开山修法华洞,时康熙十四年”诸语,与李兴祖所记“既而北走,爰止伊祁”等事合。就其行文而言,似当时之口语,与李兴祖所记一心“未尝读书”事合,故普耐、一心或为一人。

往法华岩时,沿途将菩萨阁处两通碑刻,及弯腰石旁之李兴祖法华岩碑记上纸,待返时上墨。到法华岩后,入岩处阶颇高,上又有石檐,得屈膝石上,匍匐以进,我辈在前,业师上时,笑问:“汝辈亦跪而前否?”众笑应之。予私议,此为寓贤之地,匍匐而前,权当拜谒之礼,亦未为不可。此处碑刻皆为摩崖,惟下岩两通王余佑诗刻碑面颇平整,其他则碑面甚劣,所制拓片,石花斑驳,文字多有难识者。另外自下洞入上洞处崖壁上之两通碑刻,因离地面太高,故未拓。上岩中,最高者为李兴祖诗刻,拓片时,需下垫以石,上架条凳,其上再架以小凳方能够着,颇不易。此处碑刻在之前已有人采拓,从痕迹来看应是朱拓,业师以为亦可采用此法,但朱砂不易采办,遂用印泥代替。石强以此法拓得“昭阳静修真处”题记一幅,然效果不佳,故仅止此。关于此刻,王余佑记中云:“旧碑援佛书‘昭阳庵’者,疑未决,而僧言见石一段,镌字为‘昭阳静此岩’,即其修真得道处也,其石随失之,故僧以此岩为名胜地也,欣然卓锡焉。”此或即因之重刻。

至中午,需归食午饭,然路远,业师等返,我与石强则留岩中拓片,等其回时带饭。齐先生言,法华岩旁还有一朱和尚洞,洞内亦有碑刻。上午时,齐先生已偕业师前往勘察。余与石强在拓完并上纸后无事,亦欲前往一探。自法华岩下,有小径东向,行数十米,见一石屋,上有石檐,乃依崖壁而建,西、南两面皆由石砌成,西面有小门可入,其内不甚广,北壁下有石如榻。在法华岩,一心所垒墙壁皆已坍塌,其形制当于此同。此处未见任何碑刻,后询之齐先生乃知,朱和尚洞在法华岩下。

下午,崔凯博士因事需返北京,临行前,在法华岩拓王余佑诗刻一幅。业师、张翕、齐先生与崔博士同下山,送其去车站,时下午四点。余与石强及彭丹华留岩中继续拓片,将岩中已上纸碑刻拓完后,再把所有碑刻上纸一遍,但其时已颇晚,遂留与明日上墨。返时将弯腰石旁之李兴祖法华岩碑记,及菩萨阁处两通碑刻上墨,不觉中,夜色渐浓。下山亦从过奔月台之石阶,时皓月朗朗,清辉如流,与山间白石相映,阶石亦为白色,故行路不难,到山麓已至八点。

晚餐时有驴肉火烧,从保定来顺平时,出租车司机云,此地之所谓驴肉火烧者,多以马肉代之。驴肉之前未曾食,不知其味,未知此亦为马肉否?始来时,业师欲携驴肉火烧至山上,以代午餐。然齐先生言,此物需鲜食,暑热天气中,久置后,食之极易中毒。听此始罢。此至要言也,否则这次考察或以此而尼。席间另有驴杂汤,味颇美,他无事。

2012年8月6 日

六日,至伊祁山麓后,所行路径如常,此日以采拓重建太子庙碑记为主。关于太子庵,其始建于何时,未能知其源,然自明迄清,或重建,或增修,可知者前后计有四次。时至今日,山巅之上,殿宇几遍。惟太子庵所祀为何,人皆以为尧子丹朱,未能确知。现考之金石及志书,如明弘治十一年通玉立《重建太子庵碑记》中云:“完之西北二十里,有山曰伊祁……是山磎径崎岖,人迹罕到,乡□□相传山巅有太子庵,昔昭阳太子修行所居得道处也。然昭阳载籍无考,□知何□人,询之佛氏,佛书中有昭阳卷,是亦未□□此昭阳太子否。去世既远,湮没无闻。”可见此时亦未能明太子庵建于何时,至于所祀何人,以世远事渺,未敢确论。

清宣统间所立《太子庵建□释□庙碑记》中云:“於乎!庵也,胡为曰太子□哉。□□庵之左右□远望尧城,近临□祁峰。完之古者,尧封丹朱于此地,太子游此山,而因是得名。断不然彼大王子城之断岸残隍至□□存,非其明证耶?书曰:“虞宾在位,群后德让。”想当日礼让为国,生而为君,死而为神,后人或建祠而祀之。”其则以太子庵中所祀确乎为丹朱。

另于民国《完县县志》中有《太子庵考》一文,关于所祀昭阳太子为何人,乃以“旧碣无存,莫资印证,遗文就泯,不复流传”,而留此一段公案。“或者谓即尧子丹朱,不知隆古之朝未闻佛法;或又谓即周灵王子晋,不知缑山之上未著佛名。”故以此二说皆为枉。其以为“德宗贞元二年,刘济继其父怦为卢龙节度使,适承朱滔僭王之后,故有藩王之说也。世俗以王之子即为太子,故有太子之说也。立十年而弃官为僧,削发披缁与释子伍,故有出家之说也。後卒于定州,唐时此山系定州辖境,卒于此即卒于定,其委化之地又与庵之所在不相刺谬也。审之彼而按之,此殆无有不若合符节者。”观于诸说,惟此说合于情理。

时拓片所用白芨药水已不多,遂由彭丹华在二居士住处熬药,然居士于药颇讳,故齐先生再三叮嘱曰:“到后可伪称煮凉茶,未可言药。”关于重建太子庙碑记,现存明弘治十一年至清宣统间碑刻六通,皆为活碑,其中惟清宣统间所立者完整,其余皆已残。拓时,自明弘治十一年所立碑刻始,其余亦先后上纸。诸碑刻中,惟此碑揭纸时艰难,揭后总有残破处,故拓有四幅,其余则仅拓一或两幅。至下午,将太子庵旁碑刻上纸后,已颇晚,又兼明日即返永州,时间颇紧,所以未待其干,即赴朱和尚洞采拓。

至朱和尚洞路径为:自弯腰石前十余步后,有小径斜下,行不远即达。朱和尚洞洞口处颇轩敞,进数步有券门,再入则需躬身,洞内深杳,然潮湿,有水浸出,非可居者。此处有碑刻四通,皆在券门外右壁上,洞口处两刻磨泐最甚,居上者尚有数字可识。其次为康熙十年所刻,其碑面为长方形,下刻有龟趺,形制与活碑同。居最内者为题记,未知时次,题云“侯仲山、侯康、侯勇三人仝砌”,所砌者当即此券门,从齐先生处得知,当地侯姓者甚多,故此三人应为本地人氏。时日已西下,此地又居洞口,岩壁四合,不通风,上纸后待半小时尚未干,遂欲明日干后再上墨。等待时,石强自洞外掷来一物,似柏枝而卷曲,其云此为卷柏,可解毒,生长时间愈长,药性愈强,此前未见。又见洞口有齐先生所云“野葡萄”者,石强采得十余枚,分予我与彭丹华,彭丹华言食后觉舌麻,遂唾之,未敢再食。自原路返后,至法华岩,将昨日所上纸上墨,事毕,又至太子庵处上墨。完后,即下山。晚餐时,主食为饺子,馅有四种,如茴香等,未一一记。因明日事已无多,遂议张翕与彭丹华明日在住处休息,齐先生则安排她们去顺平名胜处游览,他无事。

七日,至山麓后,业师、齐先生、石强与余在此处合影。旁有桃树林,其实累累压枝头,业师见之,遂入林中摄像。上山后,即往朱和尚洞上墨。又将菩萨阁处两通碑刻,及弯腰石旁之李兴祖法华岩碑记上纸,待返时上墨。朱和尚洞四刻中,康熙十年所刻者,其下部尚有未干者,对此无奈,亦复无语。后抱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湿拓一张,效果更劣,揭下晾于洞口,待其稍干即返。沿途收拾完各处拓片,已至下午。及食午饭,至太子庵,其左旁有一碑帽,前未曾拓,业师已上纸,盖因白芨水太浓,上墨后难于揭下,仅文字部分得存,后亦湿拓一张。齐先生欲得车王庙前活碑之拓片,又至其处将双面各拓一幅。时已下午四点,遂下山。

行至奔月台下时,有洞,云“尧母洞”。齐先生云:自尧母洞中穿过,即龙见洞。王余佑在记中云:法华岩“稍下而西为龙见洞,昔见异蛇随风雨出”。以时间紧迫,未至。尧母洞旁石间多有枝条撑于其间者,亦有石块,未知何意。齐先生言,此为当地习俗,如此可防腰及颈椎疼痛。业师素患此,闻之,即以一枝条支柱石间。余与石强则寻一石块效之。

返时,齐先生特意命司机绕至伊祁山北麓观其山势。旁有一山似堆,其顶则崖壁如削,屹立其上,齐先生云,传此为颛顼墓,然未得其实。至住处即收拾,完后食晚餐,食毕乘车至保定火车站。张翕自此返北京,业师、石强、彭丹华与余则自此南下。彭丹华于八日下午在岳阳下车返家,余三人则径至永州。

此行多有未料者,初来时,以为有碑刻者仅法华岩一处,而太子庵及朱和尚洞诸处亦有,综合出多个主题,且又彼此关联,未料者一也;诸碑刻中,活碑居三之一,并皆为碑记,形制恢弘,内容丰富,未料者二也;来后,一切之住宿、交通、饮食诸方面,皆由齐先生安排、联络,方便非一,考察之成功多赖于此,未料者三也。此次之考察前后历四日,搜得碑刻二十四通,制作拓片五十余幅,总体而言,可谓完满。

G256

A

1673-2219(2012)10-0048-04

2012-08-29

汤军(1987-),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法华碑记碑刻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碑刻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慧思研读《法华经》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法华古镇牡丹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