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2012-04-07丁利锐朱世英周秀菊
丁利锐,朱世英,周秀菊
(石家庄学院 马列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丁利锐,朱世英,周秀菊
(石家庄学院 马列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导大学师生思想阵地、推进中国全方位崛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应大力提高大学领导者的文化自觉性,涵育大学精神的内在凝聚力,强化校园活动的文化功能,构建校园健康主流价值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意义;实现路径
一、前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重大而意义深远。党首次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规划和部署了我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以及政策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高度自觉以及政治视野上的远见卓识,为推进我国未来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大学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康发展、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增强民族感召力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师生员工的道德自觉与自律来实现,学校有责任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能动性、创造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意义
关于文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多年来一直备受中外学者、专家高度关注且极具魅力。国际大背景的迅速变化,由经济、科技、军事等传统硬实力的竞争向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竞争的转化,让我们对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紧迫、越来越清晰。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特有的标志、符号、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成为实现我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大学承载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大学师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关乎国家、社会、国民的前途与命运。当今世界与中国的急剧变化,国际上各种思潮的碰撞交锋,这一切都在警示大学校园在文化建设中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创造既富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既立足于国情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发展,既立足于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新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推动中国全方位崛起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思想的崛起。自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我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能够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另一条腿则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推就倒;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因此我们要在经济崛起、经济奇迹发生的同时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物质、经济的强大只能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富有,而同时精神、文化的强大才意味着国家真正的强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借鉴西方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因素和先进经验,为推动中国的全方位崛起承担起大学应有的使命。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路径
1.大学的领导者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大学领导者应具有的文化自觉就是对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有着感性和理性的综合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长远的规划与整体的部署。现在不少学校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是:把本院校建设成为“综合型、研究型、国际性”的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这种提法本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对突破过去重教轻研、专业过于狭窄、思想相对封闭等教学模式的勇敢探索。但一定不能忘记,大学是需要个性的。只有大学有个性,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个性。大学的个性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更体现在校园文化上。诚然,大学校园的文化底蕴应该是共通的,而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体现本校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与特色,我国的各大高校应该而且能够很好地结合本院校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资源以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位本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理念,从而显示自己的个性。我国某些大学缺乏个性,首先是学校的领导者缺乏高度的文化自觉造成的。
2.培育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内在精神含量
大学精神是高校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所谓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全体高校人将本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高校并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事实已经证明,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形成与认同,不是自发的,也绝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它需要伴随大学的建设发展过程,将本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个性气质等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最终才能成为师生员工的精神品质与价值取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规范。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学精神的培育应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践证明,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浸透于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一种坚定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鼓舞、塑造等功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内在凝聚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文化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是由学校所有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举止及相互交往体现出来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是为了取悦某些领导,不能只是少数上层人员感到满意,必须以有利于学校所有人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人人关注学校的发展,自觉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人人有意识地培养校荣我荣、校耻我耻、我荣校荣、我耻校耻的观念。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总体规划和部署,并号召人人参与、全员共建以形成合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激励、保障等机制的建立与落实,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员工自觉地、愉快地加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活泼新颖、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拔河比赛、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把社团作为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学生社团将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年轻人积聚到一起,既有利于个人兴趣特长与潜质的发挥,又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社会热点的剖析,理想与信念、人生与社会等问题的探讨,逐步取得一致的正确认知,不断增强其作为社会公民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大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校有关部门应相互协调、积极配合,从资金、活动场所、办公设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富有特色、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4.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建设校园主流价值文化
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社会各领域涌现的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确实感动国人、可歌可泣,但是整个社会主流价值的缺失、道德底线严重下滑、社会公信力急剧下降等现象,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并为此痛心疾首。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这方面也是感同身受。在谈到大学模式时,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大学名师的缺少与特色专业的缺乏带来的严峻的挑战,然而其中非常关键的还有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与信仰的缺失,这些也是影响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实现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双丰收。过去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却是充实的。现在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许多人的精神却变得越来越空虚,特别是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用最小的成本付出就想获得最大的收益回报之风在大学校园内的盛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关注。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他们不再关注;对于邪恶与不公,他们不再积极对抗;更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更加急功近利而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歪曲,政治信仰缺失。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不再专心于学业的传授,而是经营好第二职业,赚更多的钱成了他们的主要追求;不再潜心于学术研究,弄虚作假、问心无愧地抄袭成为他们评职、晋升的捷径;不再注重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忘记了教师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因为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于是就没有了品位,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境界,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底线。这种恶劣风气决不能任其泛滥,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清除。
在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价值观,积极引导全体师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孕育一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情怀,一种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氛围,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娱乐所有师生员工的身心,培养其情操、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引导其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使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充溢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促进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中国哲学倡导知行统一的价值理念,笔者认为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以及建设校园主流价值文化任重而道远,然而只要全体师生员工对此有正确认知,行动紧跟其后,大学发展就会有希望。
[1]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0-12-25.
[2]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3]王国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Realization Rout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DING Lirui,ZHU Shiying,ZHOU Xiuju
(Marxism-Leninism Department,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has a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leading teachers’and students’thoughts basis of the university,boosting the rise of China all-around,and promoting the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In the new situation,in order to advance the healthy,continuous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leaders should be greatly improved,the cohes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be cultivated,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campus activities be strengthened and a healthy mainstream value of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be constructed.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strategic significance;realization route
G643.1
A
1008-469X(2012)04-0101-03
2012-05-14
丁利锐(1974-),女,河北藁城人,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