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的学术价值
2012-04-07李广龙
杨 栋,李广龙
(1.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2.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的学术价值
杨 栋1,李广龙2
(1.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2.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的丰富内容中蕴含的学术价值,一是,可见顾之藏书情况,祖传、购求、受赠是其藏书的主要来源,战祸、人祸、水祸则是散失的主要原因。二是,可见作者古籍整理研究之设想,如欲将贾服注与杜解、孔疏并读,作《左传析》;搜集纬书各家辑本,集录为一编;又欲把范家相《家语证伪》与孙志祖《家语疏证》合而刊之,以定王肃伪造之案等。其三,有些题记似目录解题,既评书又品人,或褒或贬简洁明了。其四,承载着顾先生的读书历程与情感生活。
顾颉刚;藏书;《缓斋藏书题记》
顾颉刚先生是国学大师,也是大藏书家。他从10岁开始买书,到抗战前已累积10万册之多,是我国学者当中藏书较富的一位。《缓斋藏书题记》是顾颉刚先生写在自己藏书上的题记,经王煦华先生按经、史、子、集、丛略加类次,分四部分发表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的《历史文献》第一至四辑上。本文试就《缓斋藏书题记》所涉内容探讨其学术价值。
一、藏书情况
顾颉刚一生以书为伴,从《缓斋藏书题记》中可见其藏书之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其一,父、祖收藏。如姚氏咫进斋初印本《说文新附考》在光绪五年出版时,其先祖廉军公即得之。[1]15明刻本《南华真经》即为其父子虬先生购于杭州。范氏二十种奇书本《竹书纪年》,其父得之“珍为秘笈,亲补其缺页”。[2]26清乾隆六十年刊巾箱本《日知录》为其祖“廉军公所藏也,祖以家贫不克购善本,抚此楸然”。[3]29
其二,自己购求。这是顾氏藏书的主要来源。这在《题记》中多有记载,且从中亦可窥见其购书的一些趣事。如石研斋四种本《列子》即“得于北京书贾萧新祺处”。[3]23《续广雅》记:“萧新祺君携此书来,以其鲜见也购之。”[1]14张佩纶之未成稿《管子学》“于五凤里修文堂得之”。[3]23《四部丛刊》单刻本《孔丛子》则“与钱琢如先生宝琮阅书于东安市场”而得。[3]251962年11月在市场上遇见《坚瓠集》,顾颉刚“闻此书名数十年矣”,[3]33可惜当时囊中羞涩,便卖掉旧藏杂志急买得之。此足见其嗜书之切。《通志堂经解提要》购于大连。[1]14《尚书考辨》购于苏州书肆,原有一部失于倭乱,购后“恍如旧友重逢矣”。[1]3
其三,友人惠赠。如徐行可先生赠其《古列女传》。民国初年陶岷原赠《光绪周庄镇志》。章丹枫先生所赠《墨子间诂》版本价值极高,为清光绪十六年苏州毛上珍木活字排印本,仅300部。《绿绮园诗集》为容庚所赠。《吴虞文录》为严又陵所赠。《魏正始石经残字》为其作者陈乃乾初印成赠与,可惜遗于战祸,后来又在来薰阁重购一部。
从题记中,也可以看出顾颉刚藏书的散失情况。散失原因主要有三:一为战祸。日本侵华致大量书籍散失。如《由陈侯因镦铭黄帝论五帝》题记中云:“1937年抗日战争起,予以从事反帝宣传,受日人名捕,游于西北,凡存燕京大学之书,由起潜叔装木箱,置入司徒雷登所居之地窨中。越四年,太平洋事变猝发,燕大为日军所占,予书尽遭劫略。”[2]27抗战期间其书“散失者三万册”。其中抗战前搜集的甲骨文著作全部损失:“予昔居北京,赖容希白(容庚)同志之力,搜罗甲骨文著作略备,尚未致力钻研,而卢沟桥事变已起,此类文籍悉为日寇攫去。迄于今日,无力更事收求,思之恨恨。今日检书,得此册,则劫余物也。爰题数语以志喜。”[2]43其父生前所评点之书亦在抗战中有若干损失,[1]4抗战胜利后,再到北京隆福寺、东安市场各书肆,皆见其藏书。①《孔子改制考》题记曰:《孔子改制考》失而复得,“若晤旧友,摩梭增乐”。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见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三)第27页。二为人祸。其族弟志坚盗卖其家中藏书。《西清古鉴》题记说:“抗日战争中,先父逝世,予跋涉西南,家事不克问。是时族弟志坚住入吾家书室,大本金石书为其盗卖,及胜利后东归,即篋存而书亡矣。”[2]42其父所藏《金石图》初印本也被盗卖。三为水祸。1949年夏黄浦江水大涨,若干箱书没于水中。[2]28
此外,顾颉刚藏书中的不少善本,被其视为“可宝”。如《经义述闻》初刻本,顾氏云“王引之刻此书时,均逐篇分刻,不相衔接。及全书刊讫,乃依经文次第,排比而联接之。今所见均重刊本也。此初本极鲜见,余于抗日战争前得之,至可宝贵。”[1]11陈鳣旧藏《古列女传》略有校语,为嘉庆元年元和顾之逵小读书堆刊本。顾颉刚按语道:“此本先由段玉裁校,顾广圻续成之,《列女传》中善本也。”陈奂《师友渊源记》乃光绪十二年钱塘汪氏《函雅堂丛书》本,印本甚少,颇不易得。从中亦可窥见顾氏藏书之广博,各学科多有涉猎,如植物学、天文学、心理学等都有相关藏书。但又因藏书太多,而“恨予寓缩小,书箱重叠,无力取阅耳”。[1]11
二、整理古籍计划
顾颉刚对文献颇有研究,对中国古籍感情亦深,每有整理古籍或编纂学术丛书之设想,往往购得一书便生整理或研究之计划,此亦见于《缓斋藏书题记》中。惜乎此类计划很多都没能实现,但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顾先生的学术思想,其中一些学术设想足以启迪后人。
顾先生向有志治左传。1929年秋初任教燕京大学,他急欲整理《左传》,因以《吴挚甫评左传》交其妻弟吴碧澄,嘱写刘逢禄《春秋左氏考证》于其眉端,但由于日寇乱华及人事牵缠,未能遂愿。年逾八十,他捧《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遽发豪情:“然一息尚存,志不容变,誓当以此书与杜《解》孔《疏》并读,慰先人于地下。”[1]7并欲为《左传析》一书以遂此愿。1931年8月,读《春秋繁露》而欲作《春秋与汉制》一文,以明汉儒以《春秋》致用之术,以见孔子作《春秋》为汉制法之意义。[1]9
1929年秋,顾颉刚笃志治经学,而谶纬书为汉代经学之大支流,甚欲集录各家辑本为一编,搜集明孙瑴《古微书》(《题记》误为“张氏”)、赵在翰《七纬》、乔松年《纬攟》、殷元正《集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黄氏逸书考》等辑佚书,然后雇人抄写,因九一八事变而搁置。[1]16好在日本学者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纬书集成》,也算是了却了顾先生的遗憾。清胡宣庆曾撰《图史提纲》,顾先生谓其作为历史地理手册已经过时,“颇欲今日知识作一手册以饷学人”。[2]31《水经注》题记云:“今既汇集明、清各本,誓必细读数过,为全、赵、戴、杨之总结工作,天乎佑我,俾厎有成。”又云:“予宿志将《水经注》手写一过,分析经文、注文及校正讹字,评其错失,而人事侵寻,讫难如愿,奈何奈何。”[2]33-34
范家相曾著《三家诗拾遗》、《家语证伪》等书,可惜其生卒之年无可考,所遭遇又不可知。顾颉刚感慨道:“如有清末编刊之《绍兴府志》或《会稽县志》,或有资料可得。”[3]22孙志祖有《家语疏证》一书,顾颉刚便设想:“他日倘能将两书合而刊之,以定王肃伪造之案,是亦快事也。”[3]22顾颉刚好辨伪之学,对叶水心《习学记言》心仪十余年,得后拟入其选编的《辨伪丛刊》。[3]28
顾先生解放前曾得《经义述闻》初刻本,拟以此为底本校以定本,“以朱笔标出其所增改,表其迈进之功,为我策励之型焉”。[1]12《商君书》题记中可见其20世纪30年代曾拟以《二十二子》本为底本对《商君书》作校点。[3]23《盐铁论》刻本不多,顾颉刚曾有何允中《汉魏丛书》本翻刻张之象本,1974年6月,又购得思贤书局重刊张敦仁覆刊宋嘉泰本,便欲“得暇当比勘读之”。[3]26
许巽行,清乾隆时人,一生研究《文选》,有《文选笔记》8卷但流传甚少。顾颉刚解放后得之于中国书店,便想到其旧有一《文选》评点本,读者用力至深而不知其名姓,倘天假其年,得与此书合读,藉窥选学门径。[4]8他曾在重庆某书肆得《花间集》,上面多施朱点并有校勘,当是颇谙词律之人为之,惜仅至第六卷而止。顾颉刚云:“倘天假余年,尚能弄笔,当补充之,为后人读唐五代词者启一门径,特不知能如愿否耳。”[4]14-15
顾颉刚一生整理文献的学术计划、设想甚多,以上所举仅限其藏书题记所述,其读书笔记中更有许多此类内容。
三、评书与品人
顾颉刚的藏书题记,有的似目录解题,简介书的内容并有点评,或褒或贬简洁明了;有的则涉及作者情况,或括其形象、介其生平及学识,或指责其学品,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相关学者的学术历程。
《蜕私轩易说》题记中,顾先生对姚永朴《尚书谊略》给予了评价:“其释经简洁明了,而又能折中今古,作一总结,颇心服焉。”又描述其人:“大布之衣,高度之近眼镜,伟硕之躯体,至今五十犹有印象”。[1]2惜其不甚整理著作,不获见其学术全貌。对戴钧衡《书传补商》也称赞有加:“此书之作实用苦功,惟适值太平天国军兴,社会动荡,故流传不广,无闻于世,予今读得,必表彰之。”[1]3惜《尚书源流考》因刘师培早夭“似未经写定,故前后杂沓,眉目不清,末后一段,乃系抄录资料,未加论断”。[1]4他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渊源作了推论,并对康氏之为人进行了指责:“廖氏(平)《今古学考》及《古学考》为康氏《新学伪经考》所自出,《知圣篇》则为《孔子改制考》所自出,证验分明,无事辩论。”又说:“康氏盗之而没其名,心术诚不可问也。”[3]26-27他认为《春秋世族谱》极便为《春秋》之学者,[1]9谓《蜀鉴》“叙事甚有法度,为治蜀史者必读之书”,[2]25谓吴大澂《字说》“此书真晚清一大著作也。篇篇精湛,读之佩甚”。[2]43顾颉刚喜治考据之学,故对经史诸家之文集笔记每有所见皆倾囊购之。黄承吉《梦陔堂文集》即属此例,并谓“承吉之学,予见之于其祖黄生《字诂》、《义府》两书之按语,知其有博辨之才,弇雅之学。”[4]5
顾颉刚年少时读《冷庐杂识自序》,谓陆以湉“其识小而其志大矣”。[3]341954年1月购得刘家立《淮南集证》后他便记下:“久闻有此书,卒未得见。友人告我此书胜刘文典所作。”“他日得细读《淮南》,当必有以助我也。”[3]33顾颉刚对杨树达的学问向来佩服,在《汉书补注补正》题记中,谓杨树达先生“以数十年之力治班史,宜其触类旁通,超越先进,阅市得此,敬奉为楷模焉。”[2]24又在《耐林庼甲文说》题记中说:“先生一生治学,植基语法,而以音韵、文字、训诂诸学沟而通之,遂为近世古典学之巨子。予垂老之年,不知能追踪否耳。”[2]24而对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则认为其“将中外资料综合研究,对古史学实有甚大之启发”,但由于时代背景,“作者居台湾反动政权下,我作《大诰译证》不能引用其说耳。”[2]27谓西北史学家张维“甘肃惟此人为真读书人,而不得其死,积稿散失,实为西北史学一大损失……他日当为之传。”[2]41
在《小说闲谈》题记中,他称阿英搜罗近代小说“以彰社会之变化,实与史学有裨”。又说:“近世搜罗小说者有马隅卿、郑西谛诸人,然皆偏重版本,不如此书之有历史价值也。”[3]42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20世纪初期叱咤中国文坛的诗词女将吕碧城却颇有微词。在其文集题记中言:“碧城女士工于诗词,曾受学于严又陵先生,予幼年即耳其名。旅居欧陆,遂终其身,所成就亦仅止此,惜哉!”[4]6
四、赌书思人
顾颉刚藏书中也承载着他的读书历程与情感生活。《西洋文明史要》为顾颉刚平生购书之第一册,当时虚岁十一。其回忆:“是时苏州观前街东首开有东来书社,想系是时译书大抵日籍,故有此名,此书即购于彼社者也。”[2]33幼年时,母亲曾口授顾颉刚《三字经》。他在其《三字经》题记中说:“追惟往事,忽忽七十年,距吾母逝世亦六十二年矣,抚此怆痛。”[3]30十岁时,其父买《古文翼》令其读,各篇皆略能上口,而于欧文尤熟。“迄今五十余年,印象尤深。今得此帙,置诸座右,期无忘童龄之所受也。”[4]91961 年理书,他看到《甪直保圣寺唐塑一览》,便想起了40年前其先妻吴徵兰逝世后,自己抑郁寡欢,王伯祥因邀其去甪直保圣寺游览的事情。[3]321963年3月,他在理书《汉魏六朝女子文选》时言:“此予与履安初结缡时之赠物也。日月几何,而履安埋骨且廿载矣。今日理书得此,为之伤叹。”[4]8
1954年春,顾颉刚去苏州购书,得蒋季和藏书《墨池璅录》因携归藏之,藉存师友渊源云。[3]311955年3月,他游东安市场,见丁山所赠的《由陈侯因镦铭黄帝论五帝》卷头还有亲笔题字,遂“既喜重逢故籍,又伤良朋之永诀”。1966年9月,他游青岛又得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不禁感慨:“丁山年仅五十,本有肺疾,又遭横逆,促其寿命,殁于青岛”,“予得此书,有如扫墓,快甚,亦悲甚也”。[2]27
另如《采薇僧集》为钱玄同所赠。1951年4月,他题到:“此书系民国二十年左右钱玄同先生所赠,大乱中竟未遗失。今日展此,曷胜人琴之感。卷端所写,犹先生遗墨也。”[4]6顾与钱玄同同为疑古派健将,感情至深,睹物思人,情之所至也。
《缓斋藏书题记》记载了顾颉刚先生有关藏书的点点滴滴,内容涉及其藏书读书生活、以书交友的情感历程以及读书的即时心得,对研究顾颉刚学术思想和学术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1]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一)[M]//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第1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二)[M]//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第2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三)[M]//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第3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4]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四)[M]//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文献:第4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Academic Values of Gu Jiegang’s Huanzhai Cangshu Tiji
YANG Dong1,LI Guang-long2
(1.Humanities College,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
The rich content of Gu Jiegang’s Huanzhai Cangshu Tiji has considerable academic value.The first,it contains the situation of Gu’s book collections.Second,it contains his assumption of collating ancient books.Thirdly,some Ti Ji are like directory solution.Fourth,it loads carrying h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life.
Gu Jiegang;book collection;Huanzhai Cangshu Tiji
K207
A
1672-3910(2012)02-0034-04
2011-12-10
杨栋(1982-),山东郓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