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小侯刍议

2012-04-07张军威

关键词:外戚后汉书

张军威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史学新探】

东汉小侯刍议

张军威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东汉明帝时就设立了“四姓小侯学”,但人们对小侯之所指颇不一致。综合相关史料,小侯是一种对外戚所封的关内侯,也可以说是对外戚关内侯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东汉;小侯;关内侯

东汉时中央官学除太学以外,还有“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等较为特殊的学校。“四姓小侯学”的教育对象为四姓小侯。但其究竟何谓今仍困扰学界,本文试探小侯之义以就教方家。

“四姓小侯学”建立于后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后汉书》载:“是岁大有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1]《明帝纪》所谓四姓小侯,学界一般持指外戚樊、郭、阴、马四氏之说。但四姓之称史上颇为常见,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并不相同。《三国志·吴书》记载:“权常叹治忧勤王事……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顾、陆、朱、张)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2]三国时蜀国(焦、娄、孟、毛)、晋朝广陵郡(雷、蒋、谷、鲁)、唐朝时期(崔、卢、李、郑)等,在不同地方和领域都有关于“四姓”的记载。在东汉初期的四姓则是外戚四姓,即光武帝舅家樊氏、妻族郭氏和阴氏,明帝皇后家马氏。李贤注引袁宏《汉纪》曰:“永平中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礼记》曰‘庶方小侯’,亦其义也。”其中“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直接为后人引用者甚多,给人们认识问题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晋文先生在《东汉小侯考》一文中对小侯进行了考证。[3]其实,历史上对小侯的具体含义,很早就出现了分歧。《颜氏家训·书证》云:“明帝时,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小侯者,或以年小获封,故须立学耳。或以侍祠猥朝,侯非列侯,故曰小侯。《礼》云:‘庶方小侯。’则其义也。”[4]《颜氏家训》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所著。颜之推在南朝和北朝都有为官的经历,最后还仕于隋朝。他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大融合,思想也更为包容,所处的年代又比李贤所经历的朝代靠前,因此,他的记述应更为完备。颜之推阐明了当时的两个观点,一个是年小获封所以称为小侯,另一个和李贤注含义相同,即“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后汉书》载:“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五岁已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1]《东平王苍传》元人胡三省以为小侯一定是经过皇帝的册封,并且年纪较小。史书中关于小王的记载可供比较:“孝王薨,有一男,嗣为王,时未满岁,有眚病,太后自养视,数祷祠解。哀帝即位,遣中郎谒者张由将医治中山小王。”[1]《外戚传下》“明帝封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马后为言而不得也。”[1]《孝明八王传》李贤注引《东观·明纪》曰:“皇子之封,皆减旧制。尝案舆地图,皇后在傍,言钜鹿、乐成、广平各数县,租谷百万,帝令满二千万止。诸小王皆当略与楚、淮阳相比,什减三四。‘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者也。”显然这两则史料中,小王都是年少受封,但小侯未必就是专指年少受封的列侯。“谒者引诸侯王立殿下,西面北上;宗室诸侯、四姓小侯在后,西面北上。治礼引三公就位,殿下北面;特进次中二千石;列侯次二千石;六百石、博士在后;群臣陪位者皆重行,西上。”[1]《礼仪志下》《后汉书》注引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诸卿、校尉、将军、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卫公、褒成侯、东方诸侯、洛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1]《祭祀志上》“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1]《质帝纪》从上面的史料中,我们得不到小侯是年纪较小的列侯的佐证,同时上述活动也不是年纪较小的人所能完成的。因此,小侯专指年少受封是不成立的。

从小侯的一些特点看。《后汉书》曰:“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高密侯,袭为昌安侯,珍为夷安侯。禹少子鸿,好筹策。永平中,以为小侯。引入与议边事,帝以为能,拜将兵长史,率五营七屯雁门。肃宗时,为度辽将军。永元中,与大将军窦宪俱出击匈奴,有功,征行车骑将军。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狱死。”[1]《邓禹传》邓禹死后,明帝将邓禹封国一分为三给了他的三个儿子。但史书记载邓禹有子十三人,可见当时其他十个儿子并没有受封爵位。邓禹薨于永平元年夏五月,但永平中邓鸿才被“以为小侯”。两件事件不太可能发生在同一年的。邓禹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被光武帝封为高密侯,死后谥曰元侯,为列侯无疑。其三个儿子,一个继承两个分封,亦应为列侯,而邓鸿单单过几年才以为小侯,应和列侯有所区别。汉代的列侯犯罪会被削户或除国。史籍记载更为详细:“初,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又中常侍张让私求钱五千万,嵩不与,二人由此为憾,奏嵩连战无功,所费者多。其秋征还,收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二千户。”[1]《皇甫嵩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1]《杨琁传》“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子禹嗣。禹卒,子坚石嗣。坚石追坐父禹及弟平与楚王英谋反,弃市,国除。”[1]《王梁传》邓鸿坐逗留,即使犯了死罪,如果是列侯则可以除国免死。“(郭凉)子元嗣,永平十四年,坐与东平王等谋反,减死一等,国除。”[1]《杜茂传》谋反的罪名肯定要大于逗留,并且邓鸿死后也没有国除的记载。可见,邓鸿必然没有封国,不是列侯无疑。

《封禅仪记》的有关记载证明小侯具有参加封禅大典的权利,这说明小侯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但诸侯在县庭中斋、洛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也说明小侯和诸侯有差别。东海王刘强薨后,明帝“诏楚王英、赵王栩、北海王兴、馆陶公主、比阳公主及京师亲戚四姓夫人、小侯皆会葬”。[1]《光武十王传》注曰:“夫人,盖小侯之母也。”东平王刘苍薨后,章帝“遣大鸿胪持节,五官中郎将副监丧,及将作使者凡六人,令四姓小侯诸国王主悉会诣东平奔丧,赐钱一亿,布九万匹。”[1]《光武十王传》联系《后汉书》中小侯参加皇帝丧葬之礼的记载,可以看出小侯的高贵地位,因为诸侯王、宗室诸侯、四姓小侯共同面对一个方位,并且四姓小侯与诸国王并提,可见他们都是皇室的近亲,诸侯王、宗室诸侯、公主是皇帝的同族,四姓小侯应该为皇室的姻亲。[1]《礼仪志下》又如:“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东观汉记》记为邓寅),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1]《虞延传》新野县东汉时隶属南阳郡。汉朝规定,只有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觐见天子。邓衍为新野功曹,级别不如县令但可以参加朝会,原因就是当时小侯是可以定期参加朝会,因为邓衍具有外戚小侯的身份。“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即因新野功曹级别不够,明帝才在非朝会期让邓衍以南阳功曹的身份觐见。这也说明邓衍的官职之低。

此外,《后汉书》还记载:“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庚午,大赦天下。赐河间、勃海二王黄金各百斤,彭城诸国王各五十斤;公主、大将军、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将、大夫、郎吏、从官、四姓及梁、邓小侯、诸夫人以下帛,各有差;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1]《桓帝纪》“秦彭字伯平,扶风茂陵人也。自汉兴之后,世位相承。六世祖袭,为颍川太守,与群从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故三辅号曰:‘万石秦氏’。彭同产女弟,显宗时入掖庭为贵人,有宠。永平七年,以彭贵人兄,随四姓小侯擢为开阳城门侯。”[1]《循吏传》“(建武)二十二年,征(刘昆)代杜林为光禄勋……顾命书诸策。乃令入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1]《儒林传》由此可以看出,小侯能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在经济上有一定待遇。秦彭为明帝贵人的哥哥,自己随四姓小侯被提升为开阳城门侯。《续汉志》云“城门侯一人,六百石”,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外戚都是小侯,小侯是有一定对象的。一个“随”字表明四姓小侯的官职也大抵相当。前文“洛中小侯”和《后汉书》的记载,都没有直接提到小侯和外戚的联系,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光武帝时期;而明帝以后,小侯的称呼都直接冠以了姓氏,并且都和外戚相关。[1]《儒林传》这大概是因为光武时期,外戚就那么特定的几家,所以说没必要区分得特别详细,皆以小侯称之。至于邓鸿被以为小侯,表面上看是功臣子孙为小侯,但从邓衍生平可以看出,邓家在永平时具有外戚身份,邓衍在永平初期就获得了外戚小侯的身份,邓鸿也完全有可能以同样方式获得。?

综上所述,东汉的小侯有固定的对象,只有外戚子孙才有资格成为小侯。前文引李贤注表明,夫人为小侯之母。《礼记》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5]可见,小侯即外戚中所封的列侯之子。当然,被以为小侯者还需要像邓鸿那样具有一定的特长,并且要经过一定的任命程序。《后汉书》云:“旧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其余以胏附及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都者,亦随时见会,位在博士、议郎下。”[1]《百官志》注引胡广《制度》曰“是为猥诸侯”。故,朝侯、侍祠侯、猥诸侯等亦为列侯,上文所引“或以侍祠猥朝,侯非列侯,故曰小侯”也是不成立的。晋文先生认为:“东汉小侯既不是列侯,也不是一种惯称,乃是一种不同于列侯、只授予外戚子弟,并主要是为了显示其荣耀的特殊爵位;实际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外戚恩泽侯。”[3]晋说有一定道理,但是汉朝实行的二十等爵制没有小侯,小侯是一种新的爵位,在文献中也没有相关记载。

小侯既然不是列侯,也不大可能是一种新的爵位,那么会不会是当时的另一种侯——关内侯呢?《后汉书》曰:“关内侯,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1]《百官志》朱绍侯先生指出:“关内侯的地位主要是由其官职决定的,一但失去官职,关内侯就无从所依。”[6]关内侯没有封邑,地位由其官职决定,这和上文所述邓鸿和邓衍的情况颇为一致。外戚小侯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很高的荣誉,这与他们的外戚身份有着天然联系。虽然其官职有时并不高,俸禄也不丰厚。《后汉书》注引《汉官仪》曰:“洛阳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员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洛阳尚且如此,邓衍为新野功曹,俸禄自然也不会超过四百石。《后汉书》注引《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关内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后汉书》中关于官员俸禄曰“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可见,关内侯的待遇与比二百石的官员大致相当,其地位也主要由其职位所决定。朱先生的说法十分正确。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小侯是一种对外戚所封的关内侯,也可以说是对外戚关内侯的一种习惯性称呼。当然,小侯应该为外戚列侯之子并且应该得到册封;如果后来继承了父辈列侯的爵位,也自然不是小侯了。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晋文.东汉小侯考[J].南都学坛,1993,(2):1-3,22.

[4]檀作文.颜氏家训:书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王云五.礼记今注今译:曲礼[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6]朱绍侯.简论关内侯在汉代爵制中的地位[J].史学月刊,1987,(1):16-19.

Discussion on the Xiao Hou of Eastern Han Dynasty

ZHANG Jun-wei

(College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Xiao Hou Studies of Four Surnames”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Eastern Han Emperor Ming,but there is no agreement on what Xiao Hou specifically refers to.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concerned,it is believed that Xiao Hou is actually a special kind of Guannei Hou.

Eastern Han Dynasty;Xiao Hou;Guannei Hou

K234.2

A

1672-3910(2012)03-0032-03

2012-01-11

张军威(1986-),男,河南兰考人,硕士生。

猜你喜欢

外戚后汉书
汉武帝时期女性的政治参与研究
从张福弑母案看明代的权与法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寻根索源 别伪求真——曹金华教授《后汉书稽疑》简评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
重蹈覆辙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