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结合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2-04-07彭朝阳杨国辉
彭朝阳,杨国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娄底417000)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良好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的塑造,而且要参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只有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进一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难以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建立立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 培养模式价值的动态性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学生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正确协调和维护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在僵化封闭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而要重视教育培养模式的动态发展性。“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临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1]
(一)教学目标的上升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最终是为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客观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国企攻坚、机构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理顺情绪,振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又要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决心,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良好公民;还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努力实现这一理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的优秀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的发展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区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科专业背景下,“对受教育者都按照先进青年、共产党员、甚至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2]必然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成人教育儿童化’,和‘儿童教育成人化’问题反映了我们的思想教育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因而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科专业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更要根据社会阶段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内容。
二 培养模式框架的立体化取向
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集中在“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理论而现实的政治问题。“培养什么人”,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就在于此,“培养什么人”的内涵带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性,故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它强调的不是知识性,而是思想政治性,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如何培养人”即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就必须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模块性”、“层次性”、“交叉互动性”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模块性”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人才发展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一是突出强调学生思想内化的理论教学。在2008年—2009年获得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坚持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对教学对象的调研,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二是突出强调学生思想外化的实践教学。在原有“递进交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课堂、校园和社会三者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突出强调学生思想渗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读传统文化的经典,挖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四是突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素质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上下工夫,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拓展。
“层次性”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人才发展的需要设置教育教学模块的层次。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从低至高可分为对知识的认知,对知识的深化、向能力的转化。所以,上述的4个模块依次可分为“理论教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最后达到思政教学的目标。
“交叉互动性”,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协调,发挥各个教学模块的长处,弥补各教学模块的不足。即上述4个模块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相互交叉互动的一个统一整体。
三 培养模式内容的互动性取向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两者的结合,把5门思政必修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根本方法是提高5门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法的影响,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流程是听讲—背诵—复习—应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和理论讲授的系统性,却忽视对学生的尝试、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转化为行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却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主动性。”[1]所以,思政课要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
“针对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划不完善,学生参加人数少、参与程度不够深入,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就必须逐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层次化、互动化和板块化,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体系化。”[3]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经形成了课堂+校园+社会递进交叉的大实践教学模式。“纲要”课采取的是历史人物评点试六步研究性教学法。“基础”课采取的是读经典原著研究式实践。“原理”课、“概论”课采取的是课堂辩论和讨论式实践,校园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大学生时事与政治研究会和大学生国学协会为平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时政研究会针对时代热点开展的系列沙龙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是与校团委联合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二是思政部单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团委合作的内容主要有:共同商定暑期“三下乡”服务团队;批阅全校学生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并把优秀调查报告汇编成册。单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是:2009年在湘潭开展的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服务团评为省级优秀团队,并在全校召开经验汇报会;2010年和2011年,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在娄底双江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和在娄底社区开展科学发展观调查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团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团,并被推荐到团中央评选优秀服务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6月,娄星区双江乡中心校给我们送来了“爱洒乡村校园,情系留守儿童”的锦旗。2011年,我们在该校开展的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活动在当地反映良好的基础,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11年8月8日,《湖南日报》第4版以《泰国留学生来湘献爱心》为题报道我们开展的系列活动。同时,《凤凰网》、《网易》、《搜狐》、《新民网》等19个网站对此进行了转载,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热衷于表演、展示等集体性活动,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能够满足他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愿望和需求,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4]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与“挑战杯”、德育实践项目和研究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取得了学校历史性成绩。2009年,我们指导的挑战杯项目《世博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获全国专项竞赛二等奖;2010年,我们指导的“大学生时事与政治研究会”成员李盼强、王安同学分别立项了2个(全校4个)省级德育实践项目:“阳光行动——关注偏远乡村教育”、“娄底市中小学国学教育调查与思考”,王安同学立项1个省级“研究性学习”项目(全校3个):“国学教育对提高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2011年,我们又组织大学生时事与政治研究会学生刘湘林同学申报成功省级德育实践项目《情定双江,关注农民留守子女》(全校2个)。2011年全省第9届挑战杯中,我们指导学生在此次挑战杯中荣获了1银2铜的佳绩(我校共得到1金2银7铜),尤其是李盼强同学的《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荣获湖南省第9届挑战杯金奖,并荣获全国第12届挑战杯的二等奖,创造了学校挑战杯的历史记录。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性,其目的是培养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其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立场观点的教育。道德与传统文化虽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分量不够,加之其它各种原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近年来思政部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在道德修养和文化领域弥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自从2009年我部与中文系联合开办“明德读经班”以来,我部一直派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传统文化教学有丰富经验的贺益德老师担任该班的主讲教师。贺老师先后在该班讲授《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课程。经过精心培育,该班的学生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经典浓厚的兴趣,刻苦学习并努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该班的学生们普遍在德行、礼仪、学问、智慧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到2011年下学期为止,明德读经班第1期学员圆满结业。2012年我们又开办了明德读经班第2期,并成功申报了国学研究所。该班学生的同学、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该班培养的学生知书达理、气质儒雅、富有爱心、敢于担当。为此,一位家长曾经深情地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这才是在真正地办大学。”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必修课是高等学校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普遍性要求。选修课是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知识面。针对当前学生普遍个性化突出,我们要在坚持必修课的基础上开展好系列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中央明文规定的五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为了巩固和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课,思政部陆续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除了上述3门中国传统文化课外,还开设了红色纪念经典电影赏析、大学生人生规划与政策分析课程。
(四)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能力拓展相结合
思想素质与政治素质的培养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但除此还远远不够,中央一再要求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并进一步使相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而达到教学目的。”[1]一是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组织等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育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的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和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5]二是结合挑战杯、德育实践项目、研究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模式化的人。”因此,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入项目调查,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
[1]王朝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导刊,2012,(4):88-90.
[2]何力平.简单问题的复杂化和复杂问题的简单化[J].理论探讨,2005,(6):134 -136.
[3]杨国辉,李瑞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6):109-111.
[4]孙武安,吴文新.两个挂靠,四个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2,(2):63 -66.
[5]杨国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