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人际价值观培养的思考
2012-04-07刘涛
刘 涛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401331)
人际价值观,是指在人际交往和人际相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用以区分人际关系好坏、益损、适当与不当,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个体或群体人际关系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189。当前,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交往已经成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际价值观。
一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是指青少年“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1]197。网络交往有着强大的交互功能,突破了地域、年龄、文化等界限,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和传统交往相比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交往时空的无限性。即时通讯软件同步交往和发送Email、在论坛上留言等异步交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使得青少年能够进行多层次、多范围的交往。
交往方式的间接性。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媒介进行的“人—机—人”的交流,突破了现实社会中在有形的物理空间通过言谈举止进行的“人—人”的交流,使青少年间的交流更具自由度。
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网络交往的间接性特点让人可以在交往中隐去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通过扮演自己喜欢的社会角色,通过控制输入输出设备,与他人进行虚拟的交流。
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传统的青少年交往往往受到自身情况或者家长、老师的干预,网络交往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全新的角色,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满足了部分青少年的“平等”的交往心理。
交往内容的开放性。青少年处在特殊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趋于强烈,内心情感丰富,个性鲜明,而网络社会作为一个无中心、无边界的开放性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与他人分享内心世界的方式,使青少年的个性和思想得到充分张扬和实现,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自我个性人格超越的需要。
二 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的这些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人际价值目标、人际价值手段、人际价值评价,特别是对人际价值手段的影响最大。网络交往在逐渐地改变着我国青少年的人际价值目标、人际价值手段和人际价值评价,影响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一)青少年人际价值目标功利化,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人际价值目标是指人们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其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人际交往目标。它涉及“人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人际价值观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动因,也是人际价值观的核心。人际价值目标决定着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指导着青少年人际交往道路和交往方式的选择,推动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实践的进程。网络为青少年开创了新型人际关系,青少年在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各种有益帮助的同时,自身的人际价值目标也在逐渐功利化,导致现实人际关系淡漠。
首先,网络容易使青少年沉溺,削弱青少年现实的人际价值目标。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能够获得各种自由和快乐,当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求安慰。久而久之,青少年便会觉得交往的价值在于自由、快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凸显个体的感受,忽略了人际价值目标的现实性,逐渐对现实中的人产生疏离感。青少年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情感纽带越来越松弛,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健康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其次,网络潜藏的斗争因素,削弱青少年互助的人际价值目标。寻求互助是每一位青少年网络交往的原始价值目标,因为他们都希望交流时既保持原有的利益,又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大部分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积极构建一种互助的环境的同时,受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还有许多与权力意志有关的动机,如扩大个人影响、建立网际地位、发表个人高见等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与潜在利益的诉求。这类诉求使得网络互助具有内在的竞争性,潜藏了强烈的争斗因素”[2]。这种斗争因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网络缺乏舆论、法制的约束力,在应获得的利益没有满足时,双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虚拟性而容易做出恶意揣测,互助就演变为相互的斗争和攻击。这种利益本位的人际价值目标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迁移,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感、陌生感。
(二)青少年人际价值手段符号化,带来人际信任危机
人际价值手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人际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涉及“人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和人际相处”的问题,也是人际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实现人际价值的目标可以有多种手段,其性质、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青少年应在人际交往中对各种手段加以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手段,以实现人际价值目标。
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所进行的交流是以数字符号为媒介的人机交流、人网交流。这种交往以“符号”为手段,也就是说,青少年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是同符号进行直接交流,人只是隐藏在符号之外的实际控制者。在这种符号化的交往方式中,青少年由于自身价值观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对交往对象把握不准,容易产生各种猜想和怀疑。此外,在缺乏约束的网络交往环境下,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容易被放大,甚至滋生种种欺诈行为,这也使得青少年对网上人际之间的往来充满了怀疑,不敢轻易相信。有的青少年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已经习惯于以虚假的身份和语言进行交往,这就影响到青少年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
(三)青少年人际价值评价离心化,导致社会责任感淡化
人际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某种人际交往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作出的判断。它涉及“人们交往有无意义和意义大小”的问题。它是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对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确立、维持或改变以及相应的交往态度和行为起着调控的作用。当前,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日益依赖于一个远离人类心灵的中介化、形式化和技术化系统,使其判断人际价值的标准也日益服从于一种技术规范和数字化标准,人际价值评价逐渐远离辩证、唯物原则,远离集体主义价值标准,进而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淡化。
首先,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模糊了青少年人际价值评价的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在网络社会中,交往主体双方可以隐去真实身份、地位,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熟人”的评价约束。这种虚拟的交往对象使得青少年难以把握其真实的交往目的以作出辩证、客观的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由于网络的弱监控性,在交往过程中可以在网上较自由地传播和接受虚假、暴力和色情等不良信息,随意释放阴暗心理等,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法正确识别这些信息和内容,以致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价,甚至把它们当作现实,引发一系列有违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行为。
其次,网络多元的思想观念冲击着青少年人际价值评价标准。青少年人际价值评价标准是指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现象进行评价时所持的标准和尺度,是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核心,规定着人际价值观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青少年的人际价值取向。当前,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的社会中,网络交往成为青少年的一个重要交往方式,不同文化形态的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极易造成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冲击着青少年人际价值评价标准,使其人际价值评价标准日益远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进而引发青少年不健康交往心理,只顾享受网络交往的权利不承担相应的义务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不争的事实,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淡化趋势增强。
三 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对策
由上所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人际价值观带来了种种影响和冲击。青少年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人际价值观是青少年完成社会化所应具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对个体和群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因势利导,借助网络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人际价值观培养势在必行。
(一)优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络交往的有序化、正规化
网络对青少年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给青少年带来自由、快捷、共享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正当行为留下了滋生空间,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的人际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建立网络人际规范,促进青少年网络交往的有序化、正规化。
首先,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犹如催化剂,能够促使青少年人际价值观培养顺利进行,对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起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积极因素,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具体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拓展青少年的视野,打破封闭的观念,拓展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等等。
其次,努力克服网络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犹如腐蚀剂,对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培养产生阻力。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青少年人际价值观培养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即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对有违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有效整治。另一方面,建立网络监督管理体系,让青少年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或接受舆论监督。具体做法如:加强对网络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督;尝试“仿造现实的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网络监督管理部门,包括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工商行政管理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3]。
(二)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弘扬人际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
网络交往方式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不同文化形态的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青少年的判断、选择能力。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交往平台,这种平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占领。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积极抢占这个阵地,创新青少年德育的途径,弘扬人际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
具体而言,在教育队伍上,注重对教育者网络知识、能力的培训,培养一批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熟悉青少年网络表达方式,能够与青少年在网络上自由交流、平等交流的教育队伍,消除网络教育隔阂。在教育形式上,可以建立网上培训班、交流论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促使其自主学习相关的网络交往的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并进行自由地交流、讨论;可以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及时帮助青少年排除交往的心理障碍,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己的行为。在教育内容上,人际价值观教育应以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教育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必须以诚相待、杜绝欺诈,做到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相统一;着重培养青少年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精神,促使其成为网络社会中道德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道德秩序的重任。在教育目的上,通过社会培育、家庭教育、发挥青少年自身道德自觉性等多方面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人际价值观,构建和谐网络人际交往环境。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少年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是广大青少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当前青少年热衷于网络交往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沟通,导致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的情况,社会各团体需要广泛组织青少年深入社会,接受各种实践锻炼。因此,有必要把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青少年人际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青少年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交往为辅,拓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进而培养青少年主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青少年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情感,认清人际交往过程是一个在认识上相互沟通、情感上相互交流、行为上相互作用、人格上相互影响的过程,进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青少年才能积累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对复杂事物、现象的辨别能力,以便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减少价值判断失误。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青少年才能清楚地看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知识素质的不足,看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深刻感受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人际价值观重新定位,从而在纷繁的社会中找到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汪清,张启平.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57-59.
[3]喻俊娇.网络环境与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