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读写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2-04-07刘艳琴赵年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作文

刘艳琴,赵年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既是晚清重臣,又是近代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国近代文化之开启者,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学上,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散文的“湘乡派”,一生著述颇丰。阅读其著述,我们不难发现蕴藏在其中的曾国藩丰富而深刻的读写学习观。在他的熏陶教育下,曾家后代子孙在外交、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都颇具业绩,曾纪泽、曾纪鸿、曾约农、曾宝荪等在文学上均颇有成就。曾国藩的读写学习观对端正当下学习风气,提高国民读写素养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曾国藩的读书观

(一)为何读书

凡活动,皆有其目的性。读书目的不仅制约着读书的方向与过程,而且也决定着读书的效果。对于在治学上颇有见地的曾国藩来说,其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进德修业,二是“用以自娱”。

关于进德修业之读书目的,曾国藩在《家书》中指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1]60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才干,这一观点与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对宋代薛季宣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北朝颜之推“谋生”之说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用以自娱”之读书目的,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余久不作诗,而好读诗。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诵,用以自娱。”[1]1363可见曾国藩同时还将读书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汉代班固曾在其《答宾戏》中提及伯牙、师旷、离娄等一系列能工巧匠医师会计,而结论云:“走不任(能)厕技於彼列,故密尔自娱於斯文。”班固外谦而内倨,不愿厕身于今之所谓“技术型知识分子”。其区分的标志之一,即“斯文自娱”,班固以写作、读书为自我欣悦娱乐之事。[2]班固自我欣悦娱乐于读书写文,而曾国藩却在“夜分”闲暇时间用高声朗读名篇来自娱,由此可看出,曾国藩读书为自娱与前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怎样读书

1.读书之品质:“有志”、“有识”、“有恒”

要获得好的读书效果、实现读书目标,读书者所具有的良好读书品质至关重要。曾国藩反复强调的读书品质包括“有志”、“有识”与“有恒”。曾国藩在《家书》中道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1]81

第一,读书应当“有志”。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立志至关重要,“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1]81。他为自励而作的“五箴”,首先就是“立志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1]165曾氏主张要立之志乃君子之志,就是要做对社会有用之人。他指出:“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乖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2]39他继承了北宋思想家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认为立志当有泛爱一切人和物的宏大度量,有圣人的道德和王者的功业,这其实也是对儒家立德、立功的具体论述[3]。

第二,读书也应“有识”。曾国藩的读书应“有识”的思想用毛主席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概括最为贴切。曾国藩指出:“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1]81他认为:“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2]587他告诫子侄:读书要长进,“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2]90,所以“吾人为学,最要虚心。”[2]96有识,就是不固步自封,就是要虚心好学,有了这种心态,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抛离浮躁,远离骄傲[4]。

第三,读书还应“有恒”。曾国藩从切身经历中体会到有恒的重要性:“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1]173,“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1]81。他常告诫子弟,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增长学问,成就事业。他常对子弟说自己:“深以无恒为憾”[5]143,“无恒是吾身之大耻”[5]51,并再三叮嘱子弟:“尔若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5]50,“吾辈读书惟‘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6]985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识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黍黍之增,久乃盈斗”[3]82。如果中断,积累过程也就中断,这样一曝十寒,忽作忽辍,只能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贻误终生。对于怎样做到读书“有恒”,曾氏指出:“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6]993也就是告诫我们读书必须专注,做到“心一而不纷”[1]91,“万不可兼营并骛”[1]60,不可东翻西阅。此外,读书“有恒”,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用以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和障碍,做到日不间断[4],“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1]173

2.读书之原则:循序渐进、劳逸结合

要获得好的读书效果、实现读书目标,读书者还要遵循阅读的原则。曾国藩不断告诫子弟,读书应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劳逸结合。

第一,读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是朱子读书法中的一条,是说读书不可急于求成,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曾国藩也意识到这一点,对子弟读书的先后顺序都有所指导。他在《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与纪泽书》中指出:“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欲通《小学》,须略看段氏《说文》《经籍纂诂》二书。”[1]561告诫其看书要由浅入深,“《三礼注疏》非将江慎修《礼经纲目》识得大段,则注疏亦殊难领会,尔可暂缓。”[5]32他教育儿子读书要扎扎实实,按部就班,先看正文再看解说[3]。“尔向来未读过正文者,则王氏《述闻》(《经义述闻》)亦暂可不观也。”[5]36“尔于小学,既粗有所见,正好从词章上用功。《说文》看毕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1]1401

第二,读书也应把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作为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统一的阅读活动,既消耗脑力,又消耗体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养生与好学并重,注意劳逸结合。对此,曾国藩论述精辟入里,一语道破:“吾望尔兄弟殚心竭力,以好学为第一义,而养生亦不宜置之第二。”[2]1421这就很好地摆正了养生与阅读学习的关系。中国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等勤勉为学的故事,它作为一种读书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从高效的原则上来看,这并不可取。赫·斯宾塞说过:“心智和身体一样,超过了一定的速度就不能够吸收……体力充沛才能使心智训练在生活斗争中有用。”[7]阅读是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思想的高度集中。如果身体疲倦,思想就很难集中,这势必会影响阅读心境,降低阅读效果。因此只有劳逸结合,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阅读学习时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才会思想更加集中。曾国藩劝诫子弟“读书用心,亦宜检约,不使太过”[2]1214、“每日须有静坐养神之时,有发愤用功之时。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1]2399确实,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等这些物质基础,读书者将不能获得好的读书效果,实现其读书目标[4]。

3.读书之方法:广博与专精结合、阅读与抄录、作文结合

要获得好的读书效果、实现读书目标,读书者能否掌握好的读书方法也显得至关重要。正确的读书方法能使人增强摄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使读书事半功倍。曾国藩认为,读书应做到广博与专精结合、阅读与抄录及作文结合。

广博与专精结合是曾国藩所推崇的读书方法之一。曾国藩把读书分为“看”和“读”两种。其所谓的“看”相当于今之所谓泛读,所谓的“读”相当于今之所谓精读。曾国藩认为,读书一方面要多涉猎,博览群书,以增长见闻;但另一方面,应当有所侧重,熟读精思,以穷经解理。研究一门学问,一定要对其他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否则,把自己局限于专门的一隅,知识面狭窄,研究就很难深人下去[4]。他指出:“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二者不可偏废。”[1]687

曾国藩指出:“读书之道,杜元凯称,若江海之侵、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譬犹一勺之水,断无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故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也。”[8]曾国藩认为有些书籍只要浏览涉猎一番即可,而且在数量上力求其多。他曾教导子弟读书先求多,才能多阅览群籍,知识来源才不会停滞,见识才能更为广博,他说:“纪泽看《汉书》……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1]568对于宜“看”之书,曾国藩在《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与纪泽书》中提到:“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1]687同时也明确道出“多看”的方法,他说:“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1]505不求甚解,不苦强记,只须优游于文章之中,是为“多看”的方法。

博览群书,纵然可以增长见闻,但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所以一个人阅读必须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有所侧重,熟读精思,才能有所建树。曾国藩指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1]60“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易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1]91要做到学问专精,读书必须有所选择。曾国藩认为“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1]806。曾国藩通过对学问的研究,指出在浩如烟海、数量庞杂的中国古籍之中,宜“读”之书包括《四书》、《五经》、《庄子》、《史记》、《汉书》、《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对于这宜“读“之书,曾国藩也特别告诫儿子,务必要做到“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并道出其重要性,“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1]687

阅读与抄录及作文结合也是曾国藩所推崇的读书之道,他认为应该“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1]1401。其《十八家诗抄》就是采用分类摘抄方法。他认为分类方法不可一概而论,他告诉儿子,一种学问就有一种分类方法,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论到摘抄方法,曾国藩特别重视作札记。他早年有志著述,后因戎马倥偬,学问无成,这成了其人生中的一大遗憾,所以他对儿子纪泽期望甚高,道出“泽儿若能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余所好之八种一一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则余欢欣快慰,夜得甘寝。此外别无所求矣。”[2]477他告诫子侄们:“尔治经之时,无论看注疏,看朱传,总宜虚心求之。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辨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1]738此外,曾国藩强调阅读与作文结合,认为通过作文可加深对读物的理解[4]。为此,他常督促子侄们“或作制艺、或作赋、或作论、或作经解札记”[6]1010。

二 曾国藩的写作观

写作方面,曾国藩主张“常写多作”、“先仿后创”和“丰富辞藻”。

(一)常写多作

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曾国藩为人勤奋好学,主张作文要“多作”,只有常常练习才能熟能生巧。一方面,在时间上要常写。曾国藩明白,常写多作,能激发活络思维。他说:“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1]886故此,他要求看、读、写、作,四个方面都应该持续不间断。他再三告诫子女,要“专心读书,多作古文”、“时时作文”、“常常为之”等。另一方面,在文体上要多尝试。曾国藩认为要写出好文章,须抓住良好的写作时机,试写各种文体。俗语说“三十而立”,人过了三十,思维等各方面都已经定型,很难突破之前的写作思维定势;加上事务繁杂,像学生年代那样集中的读书写作时间少之又少。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子弟:“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1]687他也要求要坚持不懈的尝试练习写作各种文体,这样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精通于艺与道。他勉励诸弟说:“贤弟亦宜趁此时学为诗、古文,无论是否,且试拈笔为之。……古文、诗赋、四六,无所不作,行之有常,将来百川分流,同归于海,通一艺即通众艺,通于艺即通于道。”[1]134

(二)先仿后创

尽管对于作文的摹仿,历来褒贬不一,但自古以来很多人都采用了“先仿后创”的方法。这种写作教育思想汉代就已有之,“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宋代还出现了《文章百段锦》,分为十一格,格格都有几段好文字,专供科举考试者模仿。韩愈和柳宗元刚学习写作时也是仿效先秦古文。曾国藩深受其影响,也提倡学习写作时先摹仿,他指出:“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然思蹑而从之。治古文词自此始。”[11]“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间架。……尔以后作文作诗赋,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1]792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时用心摹仿他人的行文间架不失为写出好文章的一大捷径。曾国藩教导子弟们学习《说文》,要一面进行细读,一面进行抄写记录,一面进行仿写;遇到“奇僻之字,雅古之训”,首先要把它们摘抄下来,而后进行模仿运用。关于如何进行仿写,曾国藩认为,仿写可以从模仿写字开始,进而到模仿字词句,然后模仿框架,最后发展到通篇作文。“不特写字宜模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模仿古人间架。《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杨子云为汉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几乎无篇不摹;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拟,以成体段。……尔以后作文作诗赋,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11]1493。他告诫子弟,就连韩愈、欧阳修、曾巩、苏轼这样的名家都模仿《诗经》、《左传》这样的名著成文,因此将来写文章作诗作赋,也要用心去模仿这样的名作,文章诗赋的架构才能建立,收效才能高速便捷。在曾国藩看来,写作如同绣花,初学者得先照着花样绣,日久年深,花样烂熟于心,自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因此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自己作文作赋时便能“间架可立”、“收效较速”、“取径较便”了。

(三)丰富辞藻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词藻是文章的血肉。韩愈曾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宋代魏了翁也曾说:“辞虽末技,然根于性,命于气,发于情,止于道,非无本者能之。”一篇好文章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字语言作支撑,故曾国藩也非常强调辞藻的重要性。他一再告诫其儿作文不仅要在揣摩上下功夫,更应在气势上狠下功夫;同时也要在词藻上下功夫。他曾批评儿子纪泽参加乡试时所写的文章,词汇非常贫乏,几乎不能形成文章,“尔去年乡试之文,太无辞藻,几不能敷衍成篇”[9]1501。他又说儿子“文尚条畅,唯意义太少。叔祖之德全未称道,亦非体制,辞藻亦太寒俭。尔看《文选》,宜多抄典故藻汇,分类抄记,以为馈贫之粮。”[9]1501他告诫儿子,“尔作时文,先宜讲辞藻,欲求辞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抄撮体面话头。……此时下手工夫,以分类手抄词藻为第一要义。”[1]813关于如何积累辞藻,曾国藩认为,一要准备“手抄辞藻小本”摘抄辞藻;二要分类摘抄。曾国藩列举了许多文人的事例来说明摘抄词汇的好处。如“阮公一代闳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昌黎之计事提要、纂言钩玄、亦系分类手抄小册也。”[1]813

曾国藩认为要通过阅读名作来实现词汇的积累,“班孟坚最好文章,故于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杨雄、刘向、匡衡、谷永诸传全录其著作;盖孟坚于典雅瑰玮之文,无一字不甄采。”[10]曾国藩以古代名人班固的做法说明好词出于好文,积累这些好的阅读材料中的词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他曾给儿子指出,儿子生平已太少写文章,因此分类摘抄《文选》里的辞藻是不能少的。只有这样多阅读、多摘抄、多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做到“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

综上所述,在写作方面曾国藩主要是继承了前人各种合理的思想观点,走民族传统的写作指导路径,并没有向西洋人学习。对其写作学习观,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规避其不足之处[11]。

三 曾国藩读写学习观的当代价值

曾国藩的读写学习观,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种影响既体现在他的师友、弟子和幕僚中,尤其是他的嫡传弟子李鸿章、薛福成、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等人,也体现于其直系亲属之中。曾国藩的子孙后代,如曾纪泽、曾纪鸿、曾约农、曾宝荪、曾昭抡等,或是著名的外交家,或是著名的数学家,或是著名的文学家,或是著名的教育家,或是著名的科学家,这应该与曾氏的读写家教有重要关系。曾国藩的读写学习观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培养良好阅读心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

曾国藩读书不辍,治学不止,“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1]80,此三事,他是“终身以之”。曾氏一生都在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于己于人,成效颇丰,这对我们当今构建学习型社会、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阅读习惯不可缺失

曾国藩在《家书》中定下“求缺斋课程”,每日要“读熟读书十页,看应看书十页。”[1]136曾国藩乃晚清重臣,日理万机,可是阅读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着。我以为,长期保持阅读这一习惯是曾国藩在处理国事与家事问题上都比较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因子之一。

然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呈下降态势。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这说明国民的整体阅读状况差。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公民的平均阅读量不足10 000个字。也就是说,作为人类最起码的获取知识的阅读手段,已经达到集体缺失的地步。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浮夸作秀风的盛行,让人静不下心来读书;传播手段的革命与飞速发展,让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浏览电脑等就可知晓明白天下事了;麻将娱乐风的兴起,占用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时间等等。如此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危害甚大,它会使国民的综合素质下降,健康情趣消褪,理想信念淡薄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精神,等等。

故此,倡导国民养成阅读的习惯,己经成为社会需求。习近平曾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表示,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12]。其实,不仅是领导干部,我们每个人都应如此。我们务必要努力培养全民族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只有这样,社会文明的进程才会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才不会落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不会仅仅是一个口号。2.阅读的功利性应淡化

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感叹:“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阅读的功利性太强了!”这种强功利性阅读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简单的将阅读作为认识文字或灌输信息和知识的工具,这主要体现在儿童读者身上;第二种,单纯的为升学、考试而阅读,而且阅读集中在教材、辅导用书、考试题库等,这主要体现于在校各学段学生读者身上;第三种,为晋升、评职而阅读,阅读集中在与职业相关的培训用书,这主要体现于在职工作的读者身上。

如此强功利性阅读,其危害巨大:一是过分的集中阅读,会使人们的知识结构单一,且明显残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二是过分的功利,可能产生一时难以达到目的的焦虑,以至反过来影响阅读的成效,不利于阅读的持续长久进行;三是过分的功利,会使大家把眼光和精力更多地投向外部世界,而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忽略精神方面的提升。

故此,曾国藩“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升官发财”的阅读理念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13]。我们应该纯化读书目的,为“进德”而读,优化知识结构,进行休闲阅读,随心所“阅”,广为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成效,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会更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立定远大志向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对于读书,曾国藩把“有志”看作是其第一品质,特别是远大志向。然而,当今社会不少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其主要表现用林语堂先生《论读书》演讲中的话来概括恰到好处。林语堂讲道:“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现在的中小学生读书不是为了掌握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仅仅是为了掌握考试技巧,提升应付考试的能力,获取高等学府的“通行证”。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读书大都是为了考取公务员、获取好工作好岗位等。

诸如此类,其危害不言而喻。它会让人误解读书的真正意义,使人谈“书”色变;让人甘于流俗,不思进取,从而趣味低下;也会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俗话说,目标指导行动,今天的我们必须要像周恩来同志那样,立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读书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才能使个人得到长足发展,国家和民族才会真正大有希望。

同时,曾国藩也认为,一个人立志不应该流于空谈,而应落到实处,要真立志而不是假立志。他针对诸弟中有择时、择地读书的现象,指出这是立志不真所致。可是现在我们很难发现立定志向埋头苦读的人,更多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是在学习氛围最浓、学习环境最好的大学校园里,也只有在期末考试来临时才看得到人人手捧书本的情景,此时读书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应试手段,一种被迫而为之的事情,自然也就谈不上有志向地读书了。然而,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只有立定远大志向,才可能学有所成[14]。

(三)优化学习策略是取得更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所提倡的学习策略,包括循序渐进、劳逸结合的读书原则以及广博与专精结合的读书方法,这些对当今的我们具有重大借鉴价值。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向曾国藩学习,不断优化学习策略。

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学习也是如此,故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妥当安排好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同时,曾国藩要他的子弟不仅要熟读儒家各经典,还要专门钻研一经,以达到通经致用。此外他还要求子弟须读李、杜、韩、白等八家诗,不可只读试帖诗,那样做不出好文章。还要求子弟学好外文,以后必有大用。当今的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书,读好书,就是要将阅读作为一种在辽阔的“文化原野”中奔驰的活动,尽可能多阅读,不断提升自我感知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独立于文本;另一方面又要有所专攻,在某一领域深入学习,成为行家里手。这与我们今天的专才与通才教育有着相类似的地方。我们今天是较重视专才的教育,而忽视了通才的教育,造成了“隔行如隔山”的后果。故此我们要做到广博与专精相结合。同时当今青少年不能死守课本,只为升学、考试而阅读,仅将阅读集中于教材、辅导用书、考试题库等,而应适当进行休闲式大众阅读,以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为培养思考能力、感悟能力和逻辑能力,我们应不断进行“深阅读”。现如今,不少人喜欢言情武打、休闲娱乐的畅销书,但是过多的浅层次阅读会败坏我们纯正的阅读趣味,让我们陷入低级趣味之中,对经典产生隔阂,不愿去阅读经典;也会钝化我们敏捷的思维,让我们变得肤浅,不能很好地洞悉世界;还会耗费我们有限的精力与宝贵的时间,让我们后悔不已[15]。故此,我们应该进行“深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才能切实增进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

(四)加强写作实践是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

曾国藩特别重视作文,指出:“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1]2416然而现今的写作教学整体状况令人堪忧,以湖南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总分值 60分,平均分40.12。高分作文少,有思考深度的文章少。总而言之,当今人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均出现了严重危机。王旭明(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说:“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深感口头表达能力强和书面表达能力强的人才之匮乏,发现了这样的人才我如获至宝。”

故此,借鉴曾国藩的写作观,我们应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加强写作实践,特别是要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一要试写各种文体以满足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盛行,为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作文高分,人们的写作训练往往只集中于一种或几种文体,这并不能满足学习交流与生活交际的需要,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窘况:高中或大学毕业了,当干部的不会写公文;从商的不会写商品说明书和广告词;搞科研的写不好实验报告和设计说明……因此,要提高写作教学绩效,就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联系当下的实际需要,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争取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写作文体感强。

二要不断积累辞藻以提升个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文质兼美的文章才可能流传久远。所以,语篇的修饰润色功夫也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曾国藩的多抄录、多记诵好词佳句也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好办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16]因此,平时要注重积累,多摘抄优美语句,只有这样,才会理所当然地写出好文章,才会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作为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方面均有建树。他的文集流传于世100多年,迄今仍受到相关研究者的推崇,其中的许多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包括读写学习观仍可适用于今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但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立足今天,借鉴昨天,发展明天,这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立足当下,以今天的思想观点来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并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所用,来纯净当代人的读书目的,升华当代人的价值观,并优化学习方式以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真正构建“全民读书”的学习型社会。

[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王全育.曾国藩阅读教育思想述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4]郭红娟.曾国藩阅读思想探析[J].洛阳师专学报,1998(17):79-83.

[5]曾国藩.钟叔河选辑·曾国藩教子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1.

[7]赫·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48.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上册[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15.

[9]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最新校译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0]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210.

[11]赵年秀.中西写作指导案例比较与分析[J].语文建设,2007(7):79-82.

[12]郭根群.干部不读书有何危为害.[2009-06-01].http://blog.cntv.cn/10721609 -749512.html.

[13]杨洪芳.耕读为本,经世致用·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基础教育,2005(9):31-32.

[14]张俊青.论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8-9.

[15]熊晓珑.浅阅读的危害[J].中学生,2007(Z2):73.

[16]董安国.作文,从生活积蓄出发[J].教师之友,1997(9):19.

猜你喜欢

曾国藩读书作文
跟曾国藩学修身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我们一起读书吧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