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对中国网民理性思维的影响
2012-04-07田卫东
田卫东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基础教育部,广东广州511400)
“思维,人脑对现实世界能动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是指逻辑思维。”[1]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一般来说,理性思维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其中,概念、判断、推理是人所特有的逻辑思维形式。
有学者指出:网络媒介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又消解着人们的理性思维,使人变成了懒于思索的“平面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本文试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探讨网络媒介对理性思维的影响。
一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是一种感性思维,属形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维,惯于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快捷地把握认识对象。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关于对象的整体感觉或总体印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证明;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孔子说“内省不疚”;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庄子主张“无思无虑始知道”。禅宗主张“顿悟”,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提倡“心净自悟,顿悟成佛”,力求排除语言文字对思维的外在干扰和束缚,在超时空、非逻辑的精神状态下实现绝对超越,进入佛性本体境界。悟性是人的直觉思维的核心[2]。因此,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不追求对感性材料的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及对事物粗浅和笼统的描述。
概念清晰是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概念模糊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相比之下,西方人以理性思维为特点,在认识过程中,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本质,它认识的结果是确定的,不是模棱两可的,不是自相矛盾的。因而这种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带有情感色彩。现代思维虽然需感性、悟性和灵性的平衡,但更需要清明的理性。从总体上看,分析性、精确化的理性思维在中国并未能得到发展和高度重视。
西方文化重视理性分析,讲究使用各种工具增强对世界的明晰的认识,探究各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告诉人们结论和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能讲清楚用何种方式,过程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因此,探究事物的方法很容易被延展和扩大,人们很容易用同样的方法去演绎、探究别的事物。
面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理性地比较东西方思维模式,遵循“文化自觉”的原则,抛弃中国传统思维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吸收西方创新思维的优势,积极促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走向现代化。
二 网络媒介对思维方式的主要影响
网络媒介冲破了信息传递壁垒和知识垄断,开创了无限宽广的信息共享空间。网络使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网络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主动性、去中心化的思维逻辑特征。
(一)主动性的思维状态
网民上网搜寻信息是一个完全主动的过程,网民可以自由地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网络的信息接受方式是一种“信息搜寻模式”。网民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日益增强,他们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拒绝一切不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接受和刻意回避构成了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受行为。
(二)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
在网络传播中,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不再清晰。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在BBS以及网络聊天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网民更重视自己的观点、态度,对任何现成结论都持怀疑态度。
三 网络媒介对中国网民理性思维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发布行为在总体上是单向的,缺少多元、立体的交互。受众的反馈是间接的、迟延的、零散的。互联网的出现和大规模的使用及其带来的媒介融合,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接受和参与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年底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3]。
网民已经成为中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国家的文明进步、繁荣昌盛和公平民主,作出应有的贡献。回顾中国网民参与时事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表现,他们已经远离疯狂时代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成熟。
中国网民通过一次次事件的“活教材”作用,认识到网民社会参与的不成熟性,如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该事件关注程度之高、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泛,都使它成为了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节目就此进行了报道和探讨,其中更多的是对此次事件中网民非理性举动的反思,批评网民的“网络暴力”行为。网络虽然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表达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但并不会在一夜之间提高人们民主参与的素质。也许一些网络暴力事件是中国网络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代价。
在这之后的真假华南虎事件、杭州飙车案70码谎言拆穿、宜黄事件等等,则反映了中国网民逐渐地走向成熟。网络媒介促进了中国网民理性思维的增长,网络媒介有利于打破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以“真假华南虎”事件为例,在这一事件中,人们期望得到事件的真相,不论是“挺虎派”还是“打虎派”,两派网民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追求“真相”。因此,两派网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问题本身。网民们展开了一场从未有过的集体活动:自发地广泛开展照片的鉴定工作。在华南虎事件的“人肉”过程中,人们提供了包括植物学、图像学等多种方法证明虎照真伪,这个工作终止于老虎年画的发现和确认。
从“真假华南虎”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媒介的特性促进了中国网民探究真相的勇气和亲自实践的决心。宪法赋予了公民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受惩罚的权利,网络则赋予了网民发表意见而毫不费力的权利。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使得大多数人无法在传统媒体中自由发言;在涉及敏感话题的情况下,许多人更是因种种顾虑而缄默不语。网络则以相反的姿态,赋予了大多数人自由发言的权利。正是网络媒介的特性,使得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网络媒介培养了中国网民怀疑的精神。怀疑是人类思维运动中的一个创新环节,怀疑和释疑导致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维成果出现。古希腊人认为,怀疑是一些有才能的人,为认识过程中各种矛盾所困惑,从中选择其一并加以接受时的状态[4]。笛卡尔第一次将怀疑作为理性思维方式提了出来,目的在于探索真理,破除陈旧偏见[4]。黑格尔用辨证思维更明确地探讨了怀疑思维方式的本质,认为它是“一种反复游移于二者或者多者之间的状态”[4],以便从确定的有限的东西中寻求出它的不稳定性。从怀疑的本质和科学知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怀疑思维既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又是思维运动、认识发展和科学创新的一个必然阶段。人类思维方式及其认识成果的创新就是在“接受—怀疑—不可知—突破未知”的过程中前进着,怀疑思维方式永远是突破未知领域、推动知识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二,网络媒介培养了中国网民追根究底的分析精神,重视分析的逻辑论证和事实求是的科学理性态度。所谓分析,就是对事物层层剥皮,逐一深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思维方式。论证,就是以数学的、物理的或者其他既有理论为前提,进而证明和推导结论的正确。分析是以对个别事实分解研究为基础的思维活动过程,论证是以某些理性知识为基础的推导证明过程。在华南虎事件中,网友之间进行的是一个求证过程而非争论过程,双方秉持同样的道德标准——真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民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逐渐地成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媒介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利于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网络媒介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方式方面优于传统媒体。网络不仅没有使人变成了懒于思索的“平面人”,反而更有利于培养网民勤于思索、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1]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2]崔永和.思维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4-96.
[3]大学生对腾讯使用情况的调查[EB/OL]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4]刘彦生.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