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对策
2012-04-07彭扬凤李映霞刘爱忠
彭扬凤,李映霞,曾 华,刘爱忠
(1.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3.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4.中南大学临床医学,湖南 长沙 41008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对策
彭扬凤1,2,李映霞1,3,曾 华4,刘爱忠1*
(1.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3.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4.中南大学临床医学,湖南 长沙 410083)
自从1981 年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艾滋病感染范围迅速蔓延,已波及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发布HIV/AIDS进展报告表明[1],2010年全球约有340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问题。
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对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2],报告中职业为学生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0.96%上升至2011年1~9月的1.64%。感染HIV的学生中,经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8%上升为2011年1~9月的55.5%;经异性传播比例从4%上升到19.3%。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亟待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这一局面。本文就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对策进行综述。
1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呈现出对某些相关知识知晓率水平较高,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多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3大传播途径方面知晓率很高,达90%以上,但完全正确率很低,对与非传播途径认识较为模糊,如共用牙刷/剃须刀可以传播HIV、蚊虫叮咬不能传播HIV回答正确率均较低,对于艾滋病是可以治疗的知晓率低于45%。在调查[3]中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认识到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的严重性,只有 79.89%的同学知道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性交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有相当比例大学生仍然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误区。“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要改变一个行为,首先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只有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全面的了解,才能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产生一种正确的态度,从而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所以具有针对性且全面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根本。
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
目前, 在中国高校, 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和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具有相当的比例。有研究[4]表明11.9%的学生赞成在校期间婚前性行为,23.9% 的学生对此抱无所谓态度。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于贞操观念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关系。并且在王佐卿等调查的1020名大学生中,43.6%和30.2%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一个人拥有多个性伴持无所谓态度,而且教育后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无明显改变。说明现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相当开放。
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但仍存在恐“艾”及歧视心理和缺乏忧患意识。有研究[3]表明大学生在对待感染HIV的朋友态度方面,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表示会躲避、避免接触,甚至断绝关系,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歧视态度存在。朱传桂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4%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值得同情,7.1%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这说明大学生没能完全端正对待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态度,对艾滋病的无知是产生歧视和错误态度的根源之一。
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
季成叶[5]的调查结果表明,3305名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有17.9%报告首次性行为发生在14岁以前,并且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越早,发生多性伴侣的概率越高。胡珍等的调查结果显示,11.3%的大学生有性行为。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发生过性关系而未采用避孕措施的大学生约为50%, 这一状况不容忽视。李爱兰调查显示,只有9.1%的大学生首次性交时使用过避孕套。李明莉关于大学生行为调查中,异性和同性性行为、吸毒行为均存在, 有7.9%的学生回答有异性性接触,2.0%的学生回答有同性性接触,4.1%回答有吸毒行为,其中静脉吸食海洛因有0.7%;最近1 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有12.3%。有研究[6]表明男性大学生中4%左右曾发生过男男性行为(MSM),并且已有报道在大学生MSM中发现HIV感染 。
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来自于3个方面: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促成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社会规范;强化因素,包括同伴、家长、领导、卫生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所以要改变行为光有健康教育是不够的,除了态度转变的同时,还需要营造鼓励安全行为的支持环境,如提高安全套的易得性,提供关于艾滋病咨询和转诊服务等。这样才能实现由知识到行为的转变。
4 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对策
目前国内的高校开展了一些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预防艾滋病的专题讲座、 播放多媒体教学片、发放宣传资料、同伴教育等。通过这些干预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态度积极方面较干预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有研究表明仅13.6%的对象参加自己学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性健康教育是传统的师-生模式,授课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和创新,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学生对于艾滋病宣传材料不是很感兴趣,只有少部分同学对其感兴趣的内容可能认真的阅读,大部分同学都是随手就扔。调查认为同伴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态度积极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并且优于大众传媒、专业教育。
在关于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7]中发现,对于大学生艾滋病干预活动的成效,同伴教育要好于一般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举办知识讲座、集中授课和观看教育片等)。有研究表明,一般健康教育活动对其3大传播途径知晓率提高起作用,但对大学生的私密行为(如吸毒、婚前性行为等)和日常生活行为中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影响不大。同伴教育可以弥补一般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并且同伴教育也较受认可,不仅能提高受众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还有助于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观念与行为。
自从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R.V.Short教授将同伴教育方法应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这一研究,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同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是全世界艾滋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同伴教育是指将具有相近年龄、背景、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同性别等特征以及具有共同语言的人组织起来,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通过同伴教育者来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优点。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与孩子关于两性问题的交流都不自然,存在障碍, 通常孩子们在学校和家庭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然而好奇心驱使他们通过看色情书刊或电影的方式了解性, 这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种趋众心理,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也会不自觉模仿他们的行为。同龄人的行为,思想能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称之为同伴压力,当压力为正面时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艾滋病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利用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艾滋病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再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还有非正式的同伴教育,指的是同伴教育员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告诉朋友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关于性和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形式不限,这样可以弥补正式教育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伴教育员的宣传作用。
[1]WHO,UNAIDS,UNICEF.Global HIV/AIDS response:epidemic update and health sector progress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progress report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
[3]肖 青,李祖媛,蒋 婷.广西某师范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调查及需求分析[J].中国校医,2012,26(03):183-185.
[4]郭冰云,谢汉瑜.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晓率的效果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06):90-91.
[5]宋 逸,季成叶,星 一,等.中国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与危险性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8(05):538-540.
[6]郑建东,庞 琳,徐 杰,等.北京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HIV相关知信行定性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03):174-176.
[7]赵二江,崔 丹,梁淑英,等.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 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05-4109.
R737.33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2.08.033.069.02
2012-05-08
彭扬凤(1963-),女,湖南工业大学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学校计划生育工作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刘爱忠(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Email:lazroy@live.cn
(本文编辑: 马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