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文化建设视野看流行音乐发展 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2-04-07冯向阳

关键词:流行音乐政治思想

冯向阳

(华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一、流行音乐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历史回眸

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其创作的代表人物是黎锦晖和其弟黎锦光,以及陈歌辛等,此外贺绿汀、刘雪庵等作曲家也写有优秀的流行歌曲。当时这类歌曲并未统称为流行歌曲,上述各作曲家也并非主要以流行歌曲创作著称于世,如黎锦晖的创作主要是在儿童歌舞剧领域。

在此之前,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学堂乐歌,已经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型学校开展起来。历史证明,学堂

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已被视为中国新音乐文化发展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她对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歌曲的主要内容涉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及人文主义教育,传扬民族精神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呼唤男女平等、鼓励学文化、去旧俗、树新风等等。

在流行歌曲与学堂乐歌之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做了很好的衔合。1919年,黎锦晖加盟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并负责其中“潇湘乐组”这一民间丝竹乐组织时,对“平民文化”这一民间传统音乐最重要的也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发生了浓厚兴趣,在推动“平民文化”的运动中,于1922年创办了当时影响很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任主编,并创作了11部儿童歌舞剧以及一些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些作品多具有流行音乐的艺术属性,并抓住了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其歌词语言口语化,旋律优美平易动听,于说教于娱乐中,广受少年儿童喜爱。*在最初的几部儿童歌舞剧中,主要沿袭了学堂乐歌的“选曲填词”方式。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黎锦晖开始用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创作。创作中他十分注意“通俗性”,以致后期创作开始迎合庸俗趣味,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好影响。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可谓流行音乐与学校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雏形,这是我们追溯的历史状况。

二、流行音乐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性

任何音乐形式都有其相应的受众群体,流行音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资源上十分丰富,它以其轻松的形式与娱乐化倾向将其主要对象定位于青年,尤其青年学生。这主要是因为流行音乐的特殊属性与大学生的各种特征相一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也是青年学生,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定位于“本身是一种通过一定载体进行传播的活动”,①可见,流行音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1. 流行音乐的社会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的社会特征相一致。

流行音乐是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紧贴大众社会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满足了人们自娱自乐的需求。其内容也多是表现都市平民生活,表现他们的文化风尚,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借以缓解城市生活中日渐紧迫的精神压力和烦躁心情。正因为如此,流行音乐歌词的俚语化倾向,曲调的狂欢性或委靡化性状也在所难免。流行音乐的这些特点,也使流行音乐成为一种“快餐式文化”,它的高产量和高淘汰率是其他音乐形式所没法比的。

廖:纯属偶然.上小学时,不感兴趣的不仅是历史,地理、音乐、大字(书法)等一切文科课程,甚至包括语文成绩都不怎么样;喜欢的是算数、常识(自然),乃至“无线电”等课余活动.因“文革”开始,没有读过中学,所以与大家相比,所受过的文科养成教育,也就是“高小”的识字水平吧.

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这一承载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的音乐载体,更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即以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为主要倾诉受众群体。高校一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夸大或忽视其复杂性,面对挫折总是怨天尤人,但是他们又渴望了解社会,渴望在受挫中找到心理慰剂,渴望通过努力改变环境。流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例如流行音乐来自于社会生活,渴望对社会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部分流行音乐去实现;流行音乐中的立志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有信心克服困难改变环境,等等。流行音乐理想与现实并存的特点,与高校学生处在要面对理想校园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特点具有共通性。

2. 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的生活特征相一致。

流行音乐在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相关联的城市大众文化。例如,MTV原本只是唱片商推销产品的广告,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表现审美趣味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种新形式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如电子音响合成技术的运用,MTV便越拍越复杂,艺术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由此越来越受到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喜爱。

工业技术的发展使流行音乐的“创作——演唱——传播”变得越来越简单,制作效率有效提高,大大激发了人们、尤其青年人对流行音乐发展链的兴趣。正是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力军,青年人又是这一消费群体的主力。制造偶像、炒作偶像,这些流行音乐的推广方式,迎合了青年人崇拜偶像的心理,使得青年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聚集地——高等学校,不可避免地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商业领域。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流行音乐的消费主体,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如看偶像个人演唱会、购买偶像音像制品、购买有关书籍。而流行音乐的表面化、快餐化、喜新厌旧特点与高校学生浮躁、快节奏、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面对这庞大的青年消费群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地要利用流行音乐的这一特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3. 流行音乐的艺术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的性格特征相一致。

流行音乐有着自娱自乐的市民化特点。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流行音乐是美丽的草,它每天都在成长,但一季一季要换;交响音乐是大树,它必须从幼苗开始,一点一点地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尽管古典音乐是一种精英文化,创作者和表演者都要经过专业训练,欣赏者也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常识,然而流行音乐却可将其民俗化,这就有了轻音乐,有了演唱中的“美通”。由此,我们看到经过“嫁接”的流行音乐的艺术属性是多元化的。

流行音乐这种多元的艺术属性,这种极易宣泄自我情绪的特点,是人们容易接受它的另一个重要理由。青年人,这个永远充满活力的群体,其情绪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反之,流行音乐也就成了青年一代的一种文化标志、一种文化选择和一种文化表达。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他们有着多重心理压力,情感丰富,对物质追求愿望强烈,这些与流行音乐能够以情取胜、缓解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等特点存在共通性。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艺术上没有高低之分,当我们认同了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并认清了它的艺术价值,流行音乐在大学中广泛流行也就有了必然性。徐沛东认为:“流行音乐已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音乐,具有广泛影响力,我们肩负着繁荣中国流行音乐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李进. 浅论流行歌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08).这也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问题。

三、运用流行音乐载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流行音乐以其独有的魅力融入了高校学生自身的精神与生活追求中,使得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成为必然性。当流行音乐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选择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就必须站在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高度来审视这个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流行音乐也就不能视而不见。

1. 发挥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适当释放和缓解高校学生的多重压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更顺利的推进。

优秀的流行音乐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在社会群体结构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于过去确实要好,但是他们面对的压力也更多。大学生“天子骄子”的身份已成为过去,他们要面对学习成绩、考试、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因此,在课外他们需要一些解除压力的方式,而听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便成了许多青年学生的首选。“音乐本身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各样的变化具有与人内心体验相一致的情感表现,而流行音乐的通俗性与审美特点使得其更具有解除压力的优势”。*徐沛东.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乐风》(粤内登字0第01166号).2011(03).笔者十分同意这一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许多缺陷,如形式呆板、内容老套、成效低下,甚至有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厌倦。如此,不如运用流行音乐易理解、易吸收、易被接受的特点,将流行音乐这一受学生欢迎的载体深入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这比枯燥的课本学习不知

要生动多少。

2. 紧扣流行音乐来自现实和贴近生活的特点,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成效。

当今的青年人保留有人类发展中的青年人固有的共同特点——充满活力,他们思维活跃、富于挑战、追求时尚、不甘寂寞;他们在意识观念、道德风尚、兴趣爱好等方面所彰显的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社会中最富活力和代表性的社会文化特征。流行音乐是紧贴当代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化和平民化特点突出,流行音乐的属性又允许加以改造与创造,这使广大受众群体的参与性变得非常强。

我们看到,一方面流行音乐不限地域、不限语言的包容性,使青年学生通过流行音乐,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这种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向,使青年学生对它国文化在余暇之时便有了了解。一方面,在流行音乐领域,有许多非专业出身的音乐人,其中不乏高校大学生,他们通过网络、广播等媒介传播自己创作、演唱的作品。这些,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宽松的创作环境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创造欲望,使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更具成效。

3. 运用流行音乐挑战性的特点,培养青年学生的优秀品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更通畅。

高等学校是青年群英最聚集的地方,也是追求真理的一块学术圣地,这里在培养青年的同时也创造了青年文化。青年文化的核心是富于挑战性,这一点与流行音乐的特点正好呼应,并极易融为一体,这使得我们完全乐意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作为教化的内容。许学强在他主编的《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广东高等教育实践》一书中,对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段历史的回顾:“80年代前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校的师生自编自唱的校园歌曲,格调清新,旋律优美,抒发了对祖国热爱、对大学生活珍惜、对校园眷恋的情怀,后来制成《冲浪》等录音带,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高等学校坚持每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规模,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刘雅丛.高校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初探. 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当今的高校教育除了最基本的知识认知教育外,伦理道德、信仰价值观、思想情感等等,都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教育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又必须避免说教,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唯此,才可卓有成效。因此,我们恰恰可以用流行音乐的大众性、富于挑战性等特点来结合我们的工作。

4.积极规避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发挥更实际。

一方面流行音乐因其传播周期短、快餐式消费、内容繁多、鱼龙混杂,使其在内容和质量上良莠不齐。另一方面,青年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又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摇滚乐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中的虚幻世界,无节制的时尚消费,这些社会不良无时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大学教育按照梅贻琦的说法就是研究学术和造就人才;马克思也曾讲到教育有两个功能:一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培养人才,二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大学精神。蔡元培1918年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说对此更有着详尽的解读:“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责任,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很多学校因势利导,利用传播校园歌曲的时机,进行理想主义教育,进行价值观和革命信仰教育。如《脚印》就是一首宣扬脚踏实地人生观的典型歌曲。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教育部门、学校推出类似“红歌会”、大学生文艺展演、“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合唱比赛等活动越来越频繁而且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欢迎。

当黎锦晖那些颇具流行音乐格调的儿童歌舞曲在上海滩飘逸时,人们对他有过指责和批判。8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他一开大陆流行音乐之先锋,做了恰当的评价。如今,流行音乐之糟粕被我们时刻警惕着,流行音乐特有的大众文化属性,流行音乐不断追求新的音乐元素的本质特点,依然流露出它的魅力而受到青年的欢迎。我们对流行音乐在高校中流传有了比以往更宽阔的胸怀,它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并不否认流行音乐中也有不好的东西,这些内容对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而这恰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流行音乐如何能健康地在大学校园生长,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道义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陈小奇, 陈志红.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文化——草堂对话[M]. 新世纪出版社,2008.

[3] 陶辛. 流行音乐手册[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 许学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广东高等教育实践[M].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