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芬奇密码》中的符号解析

2012-04-07林葵

关键词:圣杯特曼芬奇

林葵

(福建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小说《达·芬奇密码》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的神秘死亡开篇,“圣杯”这一符号贯穿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符号的另类解读,揭示了一个教会长期掩盖的秘密。小说既有侦探小说的紧张惊险,又有文化知识的丰富神秘,还不乏智力游戏的妙趣横生,引发了读者对象征符号的追捧,成为一部成功地将考古、历史、推理和符号学融为一体的通俗小说。作者依靠对基督教义大胆的猜想和假设,重新演绎了千百年来人们所认同的符号和密码的意义,在全世界不仅久居畅销书榜单前列而且被拍成同名电影,作者随后的一系列作品也受到热捧,并引发了大量相关评论。

符号在人类文明及人类生活中由来已久、用途广泛。在符号学研究领域,对符号这一概念本身的认识,当今较为推崇的是双重意义学派(任意性和象似性)的思想,即把符号看作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三个基本特征:符号必须是物质的;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1]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圣杯和丹·布朗引发的《达·芬奇密码》争议都具备符号的特征。符号学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符号、讯息结构下所代表的深层意涵。[2]传统意义的圣杯以一个容器的形式出现,负载着千百万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神性的归一;丹·布朗引发的争议则象征着传统基督信仰与现代多元化思潮的交锋。符号学研究西方开展得较早,目前已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和研究流派,其中对中国学者影响较大的有巴特(Roland Barthes 另一译法为“巴尔特”)和洛特曼。本文将从巴特的符号定义——“神话层次”对《达·芬奇密码》中的圣杯这一最主要符号进行分析,同时用洛特曼的符号圈理论来分析丹·布朗写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全球阅读热潮的符号表意,通过分析揭示这场传统基督信仰与现代多元化思潮的交锋所揭示的含义。

一、圣杯符号解析

巴特指出:神话是“一种言谈”,但并非任何一种形式的话语,而是一种传播的体系,是与其特定历史阶段密切相联系的特定社会的一种信息。[3]神话所发挥的是双重功能,即神话既使人理解,又强制性地宣告。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圣杯是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过的,后来也用于盛放耶稣受难时流下的鲜血,这个观点已伴随了人们千年。传说这圣杯具有神奇的力量,得到者喝下圣杯盛放的液体,生者可以长生不老,病者可以百病顿消,死者可以死而复生。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基督教的神话传说,它使信教者对圣杯这一符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仍至死不渝地寻找圣杯,表明了人们对永生的渴望。对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来说,圣杯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符号,一件圣物,是他们对耶稣的信仰的寄托。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一个人如果不想成为奴隶,那就必须要有信仰。”[4]丹·布朗也借用小说主人公兰登教授之口道出了信仰对基督教卫士的重要性:“两千年来,基督教卫士们一直保卫着他们的信仰,抗击着企图取代它的各种信仰。”[5]这种信仰的核心问题就是圣杯的真相,这也是《达·芬奇密码》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巴特认为,符号表意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外延意义”、“内含意义”和“神话层次”。[6]84“外延意义”指一般常识,即符号明显的意义,也就是盛放耶稣鲜血的容器,是客体机械性的体现;而“内含意义”是指它如何被塑造出来、被赋予什么涵义,涉及人为、主观的部分;“神话层次”则是从文化层面来思考、理解、概念化事物的方式,是一连串的观念。“内含意义”和“神话层次”都与意识形态有关,可以通过意识来掩盖文化中的矛盾,而外延意义的讯息也往往将这些意识形态自然化,使我们陷入社会建构的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中却不自知。具有“外延意义”的圣杯被人们赋予“内含意义”。圣杯对于基督教来说,就是“基督的圣心,失去圣杯就代表失去了黄金时代、失去了乐园、失去了人类原初的纯洁无瑕”。[7]主人公索菲和兰登教授寻找圣杯、以及寻找过程中的诠释圣杯,也就成了重新赋以圣杯“内含意义”和“神话意义”的谱写新神话过程。作者通过《达·芬奇密码》中的“追寻之旅”,为圣杯传奇提供了新的意义结构。

《达·芬奇密码》对圣杯的描述与基督教的神话描述截然不同。作者通过圣杯这个纽带,提出了锡安会(the Priory of Sion)的秘密社团代代相传的所谓耶稣与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of Magdalene)结婚并生儿育女的核心秘密。圣杯就是指抹大拉的玛利亚,而她和耶稣的后代索菲还活着,这个女人成为代表基督血脉的符号。对教徒们来说,这是一种无法接受的颠覆信仰的谬说。因而才引发了《达·芬奇密码》里的两个派别之争,一边是“维护”派别,建立起一个郇山隐修会来保护“圣杯”;另一边是神秘的导师,不择手段地去收集一切有关“圣杯”的消息,迫害圣杯的守护者,使圣杯公之于众,试图改变全世界基督徒的信仰。因此引起全球争论的最大原因就是所指的“圣杯—血脉纽带”是否真实。面对基督教信徒的抗议与反对,丹·布朗坚称,自己小说中关于宗教“历史”的内容基于可靠的史实资料基础之上。然而,他终究是位教书出身的小说家,并非宗教专家,他所谓的“可靠的历史资料”来源于《圣血·圣杯》,[8]而该书已经被史学界认定为伪作。

尽管如此,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丹·布朗向读者所揭示的圣杯外延意义已经位移、增生,不再是盛放耶稣鲜血的容器,而是指女性。内含意义显然也不止于此。丹·布朗又借兰登之口道出了圣杯所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为了掩盖真相,免遭欺压妇女、驱逐女神的罗马教廷对异教徒的迫害,传说中寻找圣杯的圣殿骑士们其实是在寻找圣女!圣杯代表着失落的神圣的女性和女神。据小说解释,女性具有神性,有通神的能力,而男性藉由女性获得神的指引。读者和观众不免对这种女神崇拜感到疑惑。丹·布朗又是如何描述这种女神崇拜的呢?书中兰登这样解释索尼埃腹部的五芒星符号:“这个五角星代表万物中阴性的那一半——一个宗教史学家称为‘神圣女性’或‘神圣女神’的概念……五芒星是一个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有关自然崇拜的符号。古人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神和女神共同作用,保持力量平衡,即阴阳平衡。当阴阳平衡时,世界就处于和谐的状态下。不平衡时,世界就一片混乱。[5]书中写道,索菲幼时亲眼窥见祖父与祖母当众的“圣婚”仪式,由于无法接受后来与祖父关系有隔阂。而其实那个仪式正代表着男性藉由女性联系上帝与神的一种努力。丹·布朗借书中人物之口表示,女人是人类联系神与上帝的纽带和桥梁,只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中女人所处的地位,人类才能取得上帝与神的关怀和眷顾,才能获得知识,人类社会才会安详和谐、繁荣兴旺。换言之,女人是上帝的意志在人类中的体现,她们是圣杯,是无上力量的源泉。这就是丹·布朗所谱写的新的神话中宣告的圣杯的神话意义。《达·芬奇密码》表达了作者对于两性之间平等以及权力平衡的探寻,诉求了一种对崇高美的追求。[9]在他看来,“满足我们心灵的,是神秘感和好奇心,而非圣杯本身。圣杯之美,在于那种非世俗的本质……对于某些人来说,圣杯是一个可以带给他们永生的圣爵,对另一些人来说,那是在追求失去的文献和隐藏的历史。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圣杯只不过是个崇高的概念”。[7]因此,圣杯承载着作者对现代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深刻反思,蕴涵着现代人对传统宗教信仰与主流文化的质疑,对新的人类社会人文精神的渴望。这才是作者重新谱写圣杯神话的思想价值所在。

二、小说热的符号学分析

神话毕竟是神话,那么读者和观众是否如作者期待并成功地被他所谱写的新神话所说服呢?随着《达·芬奇密码》一书上市销售,类似《达·芬奇解码》之类的小说随之出现并热卖。随着各种语言译本的上市,世界各地的读者都沉浸其中,如醉如痴。丹·布朗凭借其不俗影响力在中国荣登2010年第五届、2011年第六届外国作家富豪榜。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本畅销小说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大众热议话题,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有人对以同名小说改拍的电影为主题的中外网络博客进行调查,其结果或能说明一二:观众并非都能成功解读作者的深意。该调查收集到相关博文65篇,在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博主所撰写的博文中,用来表达对该电影态度的词语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一定数量的观众抱着娱乐态度,有的对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电影商业运作分析感兴趣,而有些观众则将对电影主题的思考上升到了信仰甚至哲学世界观的高度。[10]可见《达·芬奇密码》在不同的观众眼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符号解读也是不同的。诚然,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出于文本本身交际的局限性,《达·芬奇密码》都不可能做到充分实现作者的意图,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由丹·布朗为代表主导,以大众为主体的《达·芬奇密码》热潮?

洛特曼认为行为也具有符号性,行为文本也属于符号现象,比如十二月党人的行为就有强烈的符号性。[11]根据这一点,可以说大众的《达·芬奇密码》热潮也具有强烈的符号性。根据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及符号圈理论,从符号到符号圈的发展过程中,文本起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洛特曼将文化的实质定义为信息,而文本可以传递、保存及产生信息。文化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入符号圈,即符号形成文本,文本形成文化,文化形成符号圈。符号圈不仅是符号和文本在民族文化中存在和活动的空间,也是民族历史、观念、习俗等多个符号体系的集合。符号圈与文本一样能够保存、传递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12]根据这一符号圈理论,《达·芬奇密码》保存了圣杯的旧有信息体系,又产生并传递了丹·布朗要传达的女神复兴这一新的信息体系。众多读者、观众的热议与研究则与之一起,形成了符号圈的新内容。

在洛特曼看来,符号圈的最本质特征是不匀质性,这种不匀质性决定了它的运作特征与构造上的不对称。关于符号圈的运作方式,洛特曼认为:“最发达的、结构上最有组织的、最强势的语言构成了符号圈的中心。与中心相比,边缘上则是结构不够发达的、没有组织或是组织性不强的语言……一旦符号圈获得了严格的组织性,走向确定性和系统性,其中心也就失去了多样性、灵活性和动态性,耗尽了不确定性所蕴涵的潜能,最终成为了符号圈发展的阻碍因素……边缘因此成为符号圈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符号圈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张力是符号圈发展的源泉之一。符号圈中永不停歇的便是边缘进入中心,中心又被排挤到边缘的运动。”[12]

对照洛特曼关于符号圈运动方式的描述,21世纪初的《达·芬奇密码》热潮正好与之相印证。书中对耶稣基督私密生活的披露,在其他小说中如《圣血圣杯》、《圣殿骑士显形》和《雷恩城堡的黄金》等等中虽早已有所提及,但是丹·布郎对“圣杯”的定义是对西方传统教义的严重挑衅。因此,尽管《达·芬奇密码》自出版以来好评不断,但由于其涉及大量宗教和历史等富于争议性的问题,也招致不少强烈反对。由于害怕《达·芬奇密码》的畅销会动摇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欧美众多宗教团体、神职人员和圣经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罗马天主教会的一位红衣主教在公开场合谴责丹·布朗的小说是恶意的“谎言”,[13]学术界的声音则指出该书漏洞百出,缺乏常识等等。这些争议就恰恰体现了符号圈中心与边缘之间活跃的信息交流,而席卷全球的《达·芬奇密码》热潮由于其影响面之广、影响力之深形成了较强的张力。正如洛特曼所认为的那样,符号圈是动态变化的。无独有偶。本世纪初丹·布朗大红大紫之前,雷德菲尔德的《塞莱斯廷预言》已于20世纪末热销600万册,同时期超级畅销书还有罗琳的《哈利·波特》和卡斯塔尼达的《寂静的知识》等。叶舒宪认为,丹·布朗和这些畅销书作家都属于“新时代人”,由于欧美当代社会运动——“新时代运动”具有普遍性和巨大影响力,为这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思路来源。这些作家其实就是“新时代人大力拓展的异教想像的代表”,[14]而新时代运动的特征就是“反叛现代性及其基础——西方基督教文明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让长久以来被压制的异教思想和观念来对抗和取代正统基督教观念,成为新世纪引导人类精神的新希望”。[14]《达·芬奇密码》热潮作为新时代代表作家作品畅销现象的一部分,折射了洛特曼符号圈理论中,代表新时代人文运动的边缘文化向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主流文化中心不断靠近、不断挤压的过程。而这一动态过程还将持续下去。

在《达·芬奇密码》热潮之下,丹·布朗此前的其他小说《数字城堡》(1998年)、《天使与魔鬼》(2000年)、《骗局》(2001年)也大受读者关注,而此后2009年出版的《失落的秘符》开始发售36小时后,全球销量就破百万,成为被经济危机的乌云笼罩的美国书市的最大亮点。丹·布朗的这些小说都有严肃的主题,传递了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某些精神焦虑的关怀,或是揭示高新科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困扰问题引导读者积极地进行思考,或是对科学发展侵犯人类隐私表示担忧,或是探讨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都表现出对深层的文化意识问题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引导读者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地发展,这在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5]

三、结论

总之,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和信仰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圣杯这一符号的理解各不相同,《达·芬奇密码》一问世,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作品本身的意义及作品持久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作品通过大胆的假设和猜想,颠覆了欧洲传统几千年来的教义观念。作品中所体现的反基督现象,将西方世界的反基督思想从暗处摆到了桌面上,唤醒人们对四处充斥的暴力行为及社会不平衡发展等现象进行思考。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宗教所代表的西方传统文化和多元化思想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显得格格不入,《达·芬奇密码》热潮体现了两者的对抗与交融,折射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诉求表达、诉求平衡的思潮趋势。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对社会平等和新的社会人文精神的渴望。人类已经开始逐渐反思自身的行为,探索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李廷揆.略述罗朗·巴尔特的符号学[J].法国研究,1986,(2):89.

[3]Barthes.Mythologie[M].Paris:Seuil,1957.

[4][意]翁贝尔托·埃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M].王天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4.

[5][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朱振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4.

[7]杨慧林.“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达·芬奇密码 》的符号考释[J].文艺研究,2005,(12):30-40.

[8][新西兰]迈克尔·贝金特,[美]理查德·利,[英]亨利·林肯.圣血与圣杯[M].李永成,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9]王旻.《达·芬奇密码》:“神圣女性”回归了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0):111 -112.

[10]黄珊珊.基于电影《达芬奇密码》主题博客的网络文本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32.

[11]穆馨.论洛特曼的行为符号学[J].北方论丛,2008,(6):64-65.

[12]康澄.文化符号学的空间阐释——尤里·洛特曼的符号圈理论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6,(2):100-108.

[13][英]西豪·考克斯.破译达·芬奇密码[M].薛维华,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8.

[14]叶舒宪.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J].读书,2005,(1):60 -69.

[15]高尔聪.浅议丹·布朗小说的主题与悬疑特色[J].世纪桥,2009,(6):48 -50.

猜你喜欢

圣杯特曼芬奇
非叙述到叙述的更迭——论查特曼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理论
达·芬奇 下
最美的一推
最美的一推
“上帝视角”看地球
论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寻找圣杯”书写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耶稣用过的神秘圣杯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