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文思想初探

2012-04-07

关键词:人文主义友人莎士比亚

邱 蓓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十三世纪,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和法国交界的普罗旺斯民间,它是一种歌唱和乐器伴奏的抒情小诗。之后,意大利的“西西里诗派” (Sicilian School)诗人吸取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形成了“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 ABBA,ABBA,CDC,CDC。每行十一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诗歌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为以后的创作确定了基本的内容模式。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诗人极尽想象、直抒胸臆,使用最华丽和最丰富的语言来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想。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诗作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首至第一百二十六首,是诗人写给他的一位年轻英俊的男性朋友的;第一百二十七首至第一百五十二首,是献给“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诗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对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莎士比亚堪称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旧体例,在内容上也更有新意。诗歌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在内容上,诗作主题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最后一副对句点明题意。他的诗歌表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诗歌构思优美,形象生动,词汇丰富,语言巧妙,音调铿锵。因此,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仅在英国的抒情诗宝库中,而且在世界抒情诗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一、以人为本,对人本身的赞颂

十四世纪初至十七世纪上半期,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场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席卷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否定中世纪黑暗的神权至上、禁欲主义和等级制度,宣称人生平等,赋予人和人存在的全部重要性和新的意义,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赞扬人的价值,反对神的权威,即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以理性和知识反对蒙昧主义,以现世主义反对来世主义。在这场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逐渐认识到宇宙是宏大而有秩序的体系,而人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处于自然万物与上帝之间相互沟通的中心环节。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个性的尊严,摆脱了对教会的盲目信仰,产生了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强烈欲望[1]。

面对新的社会生活,诗人们激情昂扬,在作品中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弘扬人文主义,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理想生活。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变化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诗歌。

在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中,最经典的当属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2]

在黑暗的中世纪,人深受神权的压迫,被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没有地位,因此,人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主体,偶尔出现的人物形象也是呆滞、愚钝的。而文艺复兴时期掀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中心地位,人的意志和个性得到了完全自由的伸展,人的生命、人的美成为文学作品赞颂的主体。作为人文主义的积极倡导者,莎士比亚的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显然,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首诗中也巧妙地呈现了出来。首先,诗歌赞颂的对象是人。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热情讴歌了友人的美,把他比作夏日。与中国的酷暑不同,英国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之季。“三月风,四月雨,带来五月的花,五月之后便迎来英国最为赏心悦目的夏季:湿润的海风,清爽的空气,拨云见艳阳,玫瑰吐芳华”[3]。英国的夏季颇似中国春季的莺飞草长,绿意盎然,却又别具特色。可见,夏日是美好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但是在诗人眼中,清凉多姿的夏日不足比拟友人的美,他比夏日更加可爱、温婉。这是因为英国夏季的天气变幻无常,时而阳光明媚,转而又阴云笼罩,时而又狂风肆虐:“休恋那丽日当空,转眼会云雾迷蒙。休叹那百花飘零,催折于无常的天命。”而诗人眼中的友人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他娴静却不阴郁,活泼而无嚣张,绝不似“英国的夏日”喜怒无常而令人束手无策。在他眼中,这位年轻英俊的朋友就是所有美的化身,夏日、太阳、花朵、春天、收获都不足以来描述他的美。

此外,莎士比亚在这首诗中赞颂了人的伟大和创新能力,讴歌了人独有的价值和尊严。夏天再美好也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英国的夏天不到一个月便已呈花褪叶残之态,正如诗中第四行描述的“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同英国的夏日一样,世界上所有的美丽事物都会被时间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最终消逝。诗人由此联想到了自己漂亮的友人。但是,他笔锋一转,认为友人的美貌和青春会长存:“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这看起来与前文似乎自相矛盾,其实不然。爱友的容颜究竟如何能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往日的光彩呢?诗歌的最后两句揭示朋友永葆青春的秘诀:“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诗人用自己的笔与时间抗争,虽然友人的容颜会老去,但是诗歌能够永久地将爱友的美留住。时间能够带走爱友的“形”,但却带不走爱友的“神”,朋友的美貌和青春因他写的诗歌而永存。诗作的最后两行是全诗的精髓所在,通过这两个妙句,诗人突出“生命易逝,艺术永恒”的主题[4]。自然界的事物都要被时间摧毁,但人创作的文学能使人不朽、使美永恒。由于文学是人创造的业绩,因而人才是最伟大、最具有创造力的。通过这一表述,诗人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肯定了人的价值与不朽。这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提倡关心人、肯定人和尊重人的重要表现。

二、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生活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神学统治思想宣称人生来有罪,人类内心的欲望都是一种罪恶,只有通过禁欲,即放弃人应有的一切欲望、服从上帝的安排、接受神的主宰才有可能获得救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他们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反封建、反教会神权、反禁欲主义。他们歌颂个性解放,注重现实生活的意义,追求感官的愉悦和肉体的快乐,通过热情的赞美与深刻的思索,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创作出大量颂扬爱情和友情的诗歌,真挚地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精神。

作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的莎士比亚同样向往美好爱情,渴望与自己所爱的人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一起尽情享受美丽人生。诗人认为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语,不是连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它是生命的火花,友谊的升华,心灵的吻合。如果说人类的感情能区分等级,那么爱情该是属于最高的一级。第一百一十六首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誓死不变的信念: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2]

在诗人看来,爱意味着坚贞与矢志不渝。爱情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能给人带来欢乐与欣喜、痴狂和忧伤,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带来自信、勇气和幸福,给意志消沉、郁郁寡欢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止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的结合,爱情不会因为青春失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困难险阻而退缩。善变的爱情,靠不住的爱情不是真爱,只有像亘古长明的塔灯一样永恒不变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这种对爱情的歌颂和礼赞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所传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最佳诠释,它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残酷黑暗的封建制度的批判,体现了人文主义者歌颂自由爱情、反对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此外,莎士比亚的反禁欲主义、重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思想也通过规劝友人结婚生子、及时行乐表现出来。莎士比亚在诗歌中多次强调人生短暂、时光稍纵即逝。他把时间比作“时光老头子”、“血腥的魔王”、 “镰刀”、 “利斧”、 “飞毛腿”、“吞噬一切的流光”,感叹韶华易逝、浮生若梦,告诫英俊的友人要及时行乐、莫负青春[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他敦促友人尽早结婚生子,这样既能享受人生的美好,又能通过后代将美延续下去,使美得到永恒。如第十二首诗:

我,计算着时钟算出的时辰,

看到阴黑夜吞掉伟丽的白日;

看到紫罗兰失去了鲜艳的青春,

貂黑的鬈发都成了雪白的银丝;

看到昔日用繁枝密叶为牧人

遮阴的高树只剩了一根秃柱子,

夏季的绿秧都扎做一捆捆收成,

载在柩车上,带着穗头像白胡子——

于是,我开始考虑到你的美丽,

想你也必定要走进时间的荒夜,

甜美的生命总是要放弃自己,

见别人成长,自己却快快凋谢;

没人敌得过时间的镰刀,除非

生儿女,你死后留子孙跟他作对。[2]

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使用“时钟”、 “黑夜”、“紫罗兰”、“黑发”等多种意象显示时间的破坏性。时间镰刀锋利无情,时间长河湍急汹涌、瞬息万变,年华似水,一朝逝去不复返,美貌也会付之东流。如何能够与时间抗衡?诗人提出要把握稍纵即逝的现在,及早繁衍后代。容颜会随着时间暗淡,美丽会随着肉体消亡,但是只要有子孙存在,美就可以战胜和超越时空,被继承下来。后代的繁衍生息能够将美世代传承,这是美丽能够恒久不衰的保证。诗人的表达自然而坦率,体现出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注重人生、肯定现实生活的处世态度和生活信念。

三、对女性的赞美

在中世纪黑暗的神权统治下,女性处于多重压迫中,她们地位卑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新审视女性,肯定了她们的价值,把她们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她们被视为美与爱的化身,成为诗人歌颂、赞美的对象。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的第二部分着力描写他的情人“黑女郎”。在第一百三十首诗中,莎士比亚描述了她的美:

我情人的眼睛和太阳并不相象;

她的双唇远不如红珊瑚明亮;

如果雪花是白色,那她的胸前就一片黯然;

如果头发是铁丝,黑色铁丝在她头上生长。

我见过玫瑰的光芒,深红与浅白,

但没有任何一朵玫瑰,像是她的面庞;

欢喜在一片芳香

不存在于她呼吸中的每一片雾气。

我喜欢听她说话,即使我非常清楚

丝竹之乐远远比她的声音动听;

我原谅自己从未见过神的离去;

我的情人,当她离去,步伐细碎在小径:

直到现在,我指天发誓

她比任何雕琢粉饰的红颜都要美丽。[2]

情人虽然没有太阳般的明眸、珊瑚似的红唇,也没有雪白的肌肤、金丝般的秀发、玫瑰样的双颊,她的声音并不动听、姿态并不优雅,但是在诗人眼中,她的美无与伦比,她通体散发着美的光彩,她“比任何雕琢粉饰的红颜都要美丽”。诗歌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层层推进,展现了诗人热烈的情感和对情人的爱慕之情。显而易见,把“黑女郎”作为赞颂的对象反映了莎士比亚追求民主、平等的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四、结 语

作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否定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统治,坚信人是命运的主宰者,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去反对神的权威,试图把人们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他通过对友情和爱情的咏叹和歌颂,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在对人性的洞察与描摹中,他提出他所主张的最高的生活准则:真、善、美以及这三者的结合。他在十四行诗第一百零五首中写道:“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美、善和真,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作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位一体,产生瑰丽的景象。”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赏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他除了宣扬真、善、美,除了抒发强烈的情感之外,还含有深邃的思想。他张扬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歌颂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赋予人和人生以新的内容和意义。无庸置疑,莎士比亚这种关心人、肯定人和尊重人的观点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的最高境界。

[1] 陈颖.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作品中的表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刊):139-141.

[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M].梁宗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 杨岂深,孙铁.英国文学选读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 王改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 [J].外国文学,2006(3):37-41.

[5] 罗益民.时间的镰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7(1):283-284.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友人莎士比亚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莎士比亚(素描)
致友人(组诗)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