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动与效益综合实证分析

2012-12-02

关键词:焦作市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

郑 伟

(河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动与效益综合实证分析

郑 伟

(河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2003—2010年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动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焦作市产业结构整体变化较快,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内部不平衡,第二产业增长相对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相对缓慢。(2)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产业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产业优势明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低于产业平均水平和全省水平,并导致整个产业结构效益由高于全省水平转变为低于全省水平。(3)从整体上看,焦作市三次产业都为增长性产业,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都有一定优势。但从产业内部看,焦作市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的优势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并且优势明显,抵消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的劣势。

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焦作市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市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经济”的转变,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但同时,焦作市在产业结构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仍然没有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产业效益差,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2010年,焦作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245.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1.3亿元,第二产业855.31亿元,第三产业289.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1∶ 68.7∶ 23.2,与河南省相比(14.1∶ 57.3∶ 28.6),第一产业低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5.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10.1∶ 48.6∶ 43.1),第一产业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2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9.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焦作市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刘耀彬、张安军[1]对中部地区7个典型煤炭城市2000—2007年间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焦作市在7个城市中产业部门总偏离份额最多,产业总体竞争力最高。范况生、刘献法[2]用静态偏离—份额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在2001—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焦作市在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方面都有优势,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属于快速增长型。此外,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焦作市产业和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和介绍[3-5]。从现有文献看,关于焦作产业结构分析的文章规范分析多,实证分析少。个别实证分析文献也只是与其他城市地区分析对比,还没有单独就焦作市产业结构和效益进行分析的文献。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动和效益实证分析,为焦作市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变化率分析

产业结构变化率是一个反映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即:

(1)

在式(1)中,k为产业结构的变动值,k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变动的速度和幅度越大,反之越小;qi1,qi0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第i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以2003年作为基期,以2004—2010年分别作为报告期对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化率进行计算,并与同期河南省数据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2003—2010年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化率

数据来源:焦作市统计年鉴(2011)

从表中可以看出,焦作市在2003—2010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较快,且速度逐步加快,平均变动速度为22.8%,明显高于同期河南省3.5%的变化速度,2010年达到最大值29%。这说明焦作市在这一时期,三次结构变动较快,高于全省水平。

二、产业结构变动系数

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内部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与该地区的整体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指标。引入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可以判断内部三次产业相对之间的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在(2)式中,Xi为第i产业的增长率,Xp为GDP的增长率;λi为第i产业的结构变动系数。若λigt;1,表明第i产业的增长速度大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一产业已经或即将成为主导产业;若λilt;1,表明第i产业的增长速度小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通过(2)式计算得出焦作市2003—2010年产业结构变动系数(见表2)。

表2 2003—2010年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动系数

数据来源:焦作市统计年鉴(2004—2011)

从表2可以得出,焦作市在近8年的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要慢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产业明显高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第三产业除在2009年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平外,其他年份都接近或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说明焦作市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三、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分析

衡量产业结构的效益可以采用不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i,它是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并进一步构建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S。

(3)

(4)

在式(3)中,Gi/G和Li/L分别代表区域第i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Bi为第i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Bigt;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Bi值越大,其比较优势越大。反之,亦然。(4)式中,S反映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离散程度,其值越大,说明各产业发展越不平衡,产业结构效益越低。通过(3)和(4)式,计算可得出2003—2010年焦作市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见表3)。

表3 2003—2010年焦作市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指数

数据来源:焦作市统计年鉴(2004—2011)和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2011)

从表3中可以得出:第一,焦作市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并且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先升后降,稳定在2以上。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从1.44下降到0.81,由高于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到低于产业劳动生产率,效率下降明显。

第二,与全省对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全省水平,并且变化趋势相反,差距从0.05扩大到0.1,说明第一产业效率落后于全省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低于全省0.46到高于全省0.08,建立了产业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省变动趋势一致,差距保持稳定,说明第三产业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仍落后于全省水平。

第三,从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看,焦作市差异指数2003年为0.44,2010年还为0.44,中间略有浮动,但变化不明显,说明产业发展不平衡,效益低下的情况没有根本转变。对比河南省差异指数,从2003年的0.59下降到2010年的0.4,降幅明显,说明河南省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平衡。而焦作市的差异指数从低于全省值到高于全省值,说明在产业结构效益方面落后于全省水平,不进则退。

四、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一)数学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 最初由 DANIEL和 CREAMER[6]提出,后经 DUNN[7]等学者在应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广泛应用于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DSSM) 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进行细分,可以捕捉到任何研究时段上的变化,追踪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而不丢失信息,特别是当研究区域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变化,或在区域和国家增长率上有显著差异,此方法的应用更显重要[8],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等领域[9-10],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主要指标和公式如下:

据此定义: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焦作市统计年鉴》(2004—2011)和《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2011),选取焦作市和河南省2003—2010年GDP及三次产业结构数据,以2003年为基期,将2004—2010年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换算为2003年可比价。根据(5)式至(14)式计算焦作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结果见表4和表5。

从表4中可以得出:2004—2010年,焦作市经济增长高于全省水平,总增量G达到575.24亿元,累计增长率为168.5%。其中份额分量N为471.44 亿元,结构分量P为27.93亿元,竞争分量D为75.87亿元,总偏离量PD达到103.80 亿

表4 焦作市2004—2010年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数据表

数据来源:焦作市统计年鉴(2004—2011)和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2011)

元。说明2003年至2010年,焦作市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河南省平均增长水平,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言均为增长性产业,但经济增长主要靠地区份额来实现(N/D=82%)。 总体上看,焦作市产业在结构上和竞争力上都具有优势(Dgt;Pgt;0),产业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力较强。从年度情况看,结构分量P由0.67增大到6.71,说明产业结构优势逐渐扩大。竞争分量D由24.75减小到-0.26,说明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小并消失。

表5 焦作市2004—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数据来源:焦作市统计年鉴(2004—2011)和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2011)

从表5中看可以得出:

第一,2003—2010年,焦作市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N1、结构分量P1、竞争分量D1和偏离量PD1分别为54.71亿元、-32.86亿元、-2.94亿元和-35.8亿元。说明焦作市第一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全省份额增长实现,在产业结构上和产业竞争力上都没有优势。分年度看,结构分量P1、竞争分量D1和偏离量PD1年度值始终为负值,并且结构分量P1不断增大,导致偏离量逐渐增大,说明焦作市第一产业发展始终落后于全省水平,并且结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2003—2010年,焦作市第二产业份额分量N2、结构分量P2、竞争分量D2和偏离量PD2分别为261.53亿元、82.47亿元、95.59亿元和178.05亿元。说明焦作市第二产业在结构上和竞争力上都优于全省水平。分年度看,四个分量始终为正值,说明焦作市在第二产业上始终保持一定优势,并逐步扩大。

第三,2003—2010年,焦作市第三产业份额分量N3、结构分量P3、竞争分量D3和偏离量PD3分别为155.2亿元、-21.68亿元、-16.77亿元和-38.45亿元。说明焦作市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一样,主要靠全省份额的增长,在产业结构上和产业竞争力上都没有优势。分年度看,结构分量P3、竞争分量D3和偏离量PD3年度值始终为负值,并不断增大,说明焦作市第三产业发展始终落后于全省水平,并且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距都越来越大。

综合来看,2003—2010年,焦作市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分量Pj、竞争分量Dj和偏离量PDj分别都为负值,但在第二产业上结构分量Pj、竞争分量Dj和偏离量PDj都为正值,并且优势明显,导致焦作市产业整体上的结构分量Pj、竞争分量Dj和偏离量PDj都为正值。也就是说焦作市的产业优势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并且优势明显,抵消和掩盖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劣势。特别是第三产业,既没有结构上的优势,也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并且差距都在进一步扩大。

五、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2003—2010年,焦作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快,高于全省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整体上也具有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产业结构效益较差。突出的表现为第二产业在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份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份额都不具备优势,并有下降和恶化的趋势。简单地说,焦作市经济的增长和竞争力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一枝独秀,掩盖了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不足和劣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这种局面,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要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定位,明晰方向,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发展趋势和脉搏,准确把握焦作市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错位竞争,合作共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快要素聚集,加快产业转型。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各部门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11]。

第二,要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争取2—3年内,第一产业比重降至5%以下。但同时,要提高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效益,要巩固提升粮食高产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探索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土地确权、产权交易以及户籍制度方面实现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争取有所突破。

第三,要加快提高第三产业比例,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尽快扭转第三产业比例下滑的趋势,努力实现第三产业比例稳步提高,争取在3—5年内,第三产业比例提高到30%左右,或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长远看,第三产业比重应提高到40%—50%。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转型带动作用,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高旅游业水平和质量,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同时,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适当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要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3—5年内,应降至60%。长远看,应降至40%—50%。在降低比重的同时,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产业转型升级。要谋划和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转型项目,项目要有真正的技术含量和升级要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外力,改造升级焦作市传统产业。要优化经济环境,创造良好氛围,落实优惠政策,实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1] 刘耀彬,张安军.中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效益动态比较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11-16.

[2] 范况生,刘献法.基于SSM的河南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2):74-79.

[3] 刘亚平,王冰清.焦作市产业发展与分析思考[J].河南科技,2006(3):9-10.

[4] 康利敏.焦作经济转型研究[J].市场论坛,2009(7):18-19.

[5] 赵文亮,刘永江.焦作市产业集群现象分析[J],2008,23(5):39-41.

[6] 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 [M]. 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95-97.

[7] DUNN J E S.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97-112.

[8] 史春云,张捷,高薇,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3-136.

[9]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1):55-58.

[10] 王兆红,张晓平.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28(5):605-610.

[11] 徐君,王新红.加快焦作市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425-430.

[责任编辑 王晓雪]

ComprehensiveEmpiricalAnalysisonIndustrialStructureChangesandBenefitofJiaozuo

ZHENGWei

(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andAutomation,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Using the r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variation,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ifference index as well as dynamic deviation-share analysis model, the author empirically analyze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benefit of Jiaozuo city from 2003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1) The overal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ozuo City changes fast and is higher than the provincial level; however, the interior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imbalanced, and the growth of secondar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fast, while the growth of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re relatively slow. (2)The labor productivity rate of secondary industry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industry and the province with obvious advantages. The labor productivity rate of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industry and lead to the entire industry benefit transforms from the level higher than the province to the level lower than the province. (3) Overall, three industries of Jiaozuo city are growing and are higher than the provincial average level. However,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industry,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Jiaozuo city come mainly from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its advantages are obvious, which offsets the dis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2012-05-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GL071);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2-3284)。

郑伟(1980—),男,河南焦作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研究。

E-mail:Zhengwei@hpu.edu.cn

F062.9

A

1673-9779(2012)04-0413-06

猜你喜欢

焦作市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
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简介
焦作市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焦作市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焦作市土地流转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