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成效及示范效应分析
——以焦作市为例
2012-12-02邹小玲
邹小玲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原经济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成效及示范效应分析
——以焦作市为例
邹小玲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因“焦作现象”而闻名的焦作被确立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它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探讨了焦作市在经济转型后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了焦作市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建设中的示范效应。
中原经济区;焦作现象;经济转型;示范效应
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提出要探索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得中原经济区具有了不同于全国其他主体功能区的独特发展定位。然而要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目标,目前面临着经济转型压力突出、社会建设缺口明显、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等诸多挑战。曾经因为“焦作现象”而享誉全国的焦作市,再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中央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确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至此关键时期,挖掘“焦作现象”的成效及焦作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经济转型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研究背景
(一)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方案的出台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以往很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就是要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在推动中原经济区人口全面均衡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从而在区域竞相发展态势中持续强化中原经济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更可以被看作是试验区。它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1]。
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基于焦作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2年初,河南省政府发布《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专门部署中原经济区及焦作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工作,在“两会”结束之际,3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了“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座谈会”。由此看来,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的具体举措,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焦作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焦作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历史上曾以“煤城”著称,全市许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矿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曾一度在80%以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焦作的储煤量大大减少,20世纪末已经成为全国80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资源枯竭最终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焦作市被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焦作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而且开通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通往焦作的“云台山”号专列,“青天河”号旅游包机……成功地闯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曾被新闻媒体和业内外人士称为“焦作现象”。如今借助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东风,焦作市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二、焦作市经济转型的成效分析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焦作市在“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资源型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主导产业增长乏力。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焦作GDP年增长率仅为3.5%。1999年,资源枯竭使焦作经济滑入谷底,失业严重,城市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显突出。迫于形势,整个城市经济迫切需要转型。焦作市政府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终于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
图1反映了焦作市1999年到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自1999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3]。2006年以后,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469.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3.2亿元,分别比转型前的1999年的212亿元和9.6亿元增长了6.9倍和10.75倍。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6.4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增长17.8%。出口实现15.6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增长48.1%,整个城市的发展已经成功跳出由于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的困境。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底发布的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排序及发展评价结果来看,在全省108个县市县域整体实力排序中,焦作市仅次于郑州所辖县,其中沁阳市位居全省第4位、孟州市位居第11位、修武县位居第20位、博爱县位居第24位、温县位居第26位、武陟县位居第28位;全部进入2010年河南省县域整体实力前30强。
(数据来源:2011年焦作市统计年鉴[2]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辖区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合理
在焦作市面临资源枯竭,工业效益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之下,从1999年底开始,市委、市政府果断作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将一个“黑色”的煤城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徘徊运行的国民经济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闯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转型过程中,焦作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1.48亿增加到2011年的171.92亿元,增长了116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99年的不足1%跃升为11.7%。焦作市2011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 28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6.5%,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9处,其中2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3处,4A级旅游景区2处,5A级旅游景区3处。拥有星级酒店30家,具有独立法人的旅行社已经达到115家。
焦作市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图3反映了焦作市产业结构在经济转型前后,三个产业在经济结构的分布情况。从1985年到2011年间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的产业结构分布情况逐渐优化为二三一的格局。2011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动荡分化和国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焦作市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 469.39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4.22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 023.84亿元,同比增长为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31.33亿元,同比增长8.4%。
(三)居民收支增速明显,人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图4的曲线图描述的是焦作市城市居民从1988年到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看到,焦作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从1999年深化经济结构转型以来,居民收入和支出增速相当明显,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
表1统计的是焦作市城市居民从1998年到2011年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来,焦作市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005元,同比增长14.1%,是1998年的4.22倍。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2 603元,增长12.2%,是1998年的3.47倍。2012年焦作市全市民生支出98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7.6%,增支19.6亿元。人均一般预算支出4 094元,较上年提高660元,高于河南省辖市平均支出362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41.9亿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8 902元,增长18.5%。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表1 1998—2011年焦作市城市居民人均收支情况一览表
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恩格尔系数/%绝对额/元指数/%与上年比与基期比绝对额/元指数/%其中:食品与上年比与基期比19984265253632659491539254237199944974710541054390452107510751542803951200047894110651123424737108811691469883461200153900511251264444104104612231448533262200260320511191414456745102813531521933332200371543211861677491622107613531697693450
续表1
三、焦作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示范效应分析
从焦作市近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焦作市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同时又走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的首批城市之列,在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所以才有了今天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目标的提出。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给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要实现二、三产业到2015年占GDP总量95%,城镇化率达到60%等目标,既给蓬勃发展的转型排头兵——焦作市以压力,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在崛起之后华丽转身的绝佳机遇。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焦作市在中原经济区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示范效应。
(一)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统领新型工业的产业转型
焦作市的基础是工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也在工业。自1999年开始经济转型以来,焦作市着力完善政策,构筑转型平台,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政、银、企合作,为引资和企业靠大联大牵线搭桥。焦作市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大环境,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已经连续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达7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河南省院士工作站5家,均居全省前列。2008年经济危机蔓延,焦作在资源萎缩、产量下降、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及时做出了以“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创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工业转型的目标,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调整。
(1)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形成支柱产业集聚群。焦作市大力培育铝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夯实工业强市的基础。近年来先后规划建设了焦作新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十大产业园区和十大产业集群。从入驻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营业务收入等多个方面考虑,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平台。(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钢铁、建材、陶瓷、轻纺、机电等传统产业在全市的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换代。(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多氟多公司和河南利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共有两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科技计划。中铝中州分公司、风神轮胎、多氟多、中原内配、卓立烫印、广济制药、江河纸业、制动器等一批骨干企业已成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多氟多还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认定为河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之一[4]。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统领新型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焦作市将继续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努力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主要的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集聚中心;以精深加工为方向,延长产业链条,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打造以现代化工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以终端应用为方向,积极培育先导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焦作市还将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创造发明,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标准化企业。
(二)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云台山是焦作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2001年底,焦作迅速构筑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旅游新格局以及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雪的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2002年,焦作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焦作山水品牌开始在全国叫响。“焦作现象”证明,旅游业的地区市场占有格局不是固定的,旅游业相对落后地区甚至是资源型城市,只要定位准确,同样可以在旅游业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旅游业在新形势下的蓬勃兴起,一定要从经济产业的角度去培育它,去发展它。这样,才能使旅游与经济结成更紧密的共同体,立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打造旅游产品的特色,形成旅游产业链,使之成为产业型的产品持续快速发展。
焦作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现代服务业突出“太极故里”和“山水焦作”两大品牌,门票经济正在向产业经济转变。焦作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旅游资源富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的步伐大大提速,“焦作现象”已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代名词。回眸2011年,焦作市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创新大思路,谋划大动作,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全市旅游工作高潮迭起,亮点频现,全年共计接待游客2 28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5%和16.53%,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游、购、娱、吃、住、行一体化,焦作引进了央企港中旅集团,分别与北京世贸天阶、河南建业合作,在云台山建设高端综合休闲娱乐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都在50亿元左右。焦作正在市区和温县陈家沟建设两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太极文化产业项目。如今焦作正在实现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加快由自然山水游向历史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转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如何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是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焦作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的转型发展中,非常注意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发扬。焦作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拟通过建设太极文化学院来传承、研究、发扬太极文化,并对焦作的历史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比如对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等历史人物的专题研究,以形成焦作独特的文化优势。
(三)以城乡协调为统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焦作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土地利益保障为核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和载体、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为保障,逐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焦作市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转型发展的成果要体现在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变化上。转型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富民惠民,是否惠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是否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经济转型应当抛弃“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有什么资源就形成什么样的城市”、“先发展后治理,或者是边发展边治理”等传统思维,也要摒弃“拼土地、拼资源、拼初级劳动力”的粗放发展模式,树立比科技含量、比发展质量、比绿色水平、比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思想[5]。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改善民生成果的指标考核,如每万人拥有的医生、病床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寿命,百岁老人数量等,这些都是群众能感受到的,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以土地利益保障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表现为人口、产业和设施在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和合理变化,必然引起土地功能和权利主体的改变。土地利用增效,维护农民土地利益,新型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
(3)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和载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是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拆旧房建新房,也不仅仅是让大批农民向城市集中,而是就地实施的城镇化,是工作模式的创新,是质的突破。据悉,焦作市已于2012年启动建设53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接下来的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建成50个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力争建成100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4)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为保障。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农业现代化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资源要素。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才有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只有改变生产方式,才能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和进度也就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规划、分步推进。
四、结 论
“焦作现象”是焦作旅游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的形成得益于国家大环境的改善,得益于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焦作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得益于全市各单位、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6]。焦作市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焦作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一定会继续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着力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带动,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辐射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徐君,王新红.加快焦作市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25-430.
[2] 焦作统计局.2011年焦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康利敏.焦作市经济转型研究[J].区域经济,2009(7):18-19.
[4] 河南省委政研室.老工业城市的新活力——关于焦作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调查报告[N].焦作日报,2012-02-13(01).
[5] 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77-83.
[6] 宋娜.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发展旅游业路径的思考[J].煤炭技术,2011(10):3-4.
[责任编辑 王晓雪]
Effectivenessof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theDemonstrationEffectofResource-exhaustedCitiesinCentralPlainsEconomicZoneA Case study of Jiaozuo City
ZOUXiao-li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With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becoming a national strategy, Jiaozuo city was established as the Central Plains Zone economic’s transformation demonstration city, this city attracts the public’s attention once again ,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transition makes it known as“Jiaozuo phenomenon”.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chievements of Jiaozuo city, and analyzes its demonstration role in the area of Central Plain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Jiaozuo Phenomen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emonstration effect
2012-07-05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项目(2012B269);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青年基金项目(Q2012-50A);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课题(SKL-2012-3284)。
邹小玲(1977—),女,湖北红安人,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的研究。
E-mail:rudy_xl@hpu.edu.cn
F293
A
1673-9779(2012)04-0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