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及启示
2012-04-03王敬红
□ 王敬红
“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及启示
□ 王敬红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沉默的螺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1],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与自身成才需求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现代教育论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是“教”“受”双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互动中生成教育内容的过程,任何一方的懈怠或“缺席”都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实现,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沉默”对教育效果而言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受众“沉默”的心理因素和“螺旋”的生成机制,探讨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性及借鉴路径,对于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沉默”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准教育的着力点、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1972年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2](P220):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优势”意见又反过来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如此往复,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而影响和制约舆论。在诺伊曼看来,舆论的形成并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导致其产生恐惧孤立心理,从而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由上可见,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一理论揭示了意见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对受众心理及行为异常强大的作用,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概括地说,它包括如下要点:首先,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经大众传媒强调揭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的意见被人们所认知。再次,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根植于大众传媒环境,揭示了舆论引导的内在机制。从传播学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那么在这一领域“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力如何?它是否会给我们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沉默”现象提供帮助和启示?根据诺伊曼的假设,“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产生具有两个前提性条件[2](P222):一是受众信息不足,对于社会上真实意见分布处于“多元无知”状态 ,二是“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二者共同作用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始动。下面,笔者从这两个前提条件出发,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进行理论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受众信息不足”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颇有争议。反面的观点认为,由于置身网络海量信息中的受众已经不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沉默的螺旋”理论发挥作用的初始条件已不具备,因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然而,笔者认为,“信息海量”≠“信息充足”,因为“信息海量”强调的是信息数量,而“信息充足”表达的是信息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事实上,网络时代大量庞杂的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无限广阔的选择范围的同时,也给他们增加了信息选择的难度。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鱼龙混杂、观点纷呈,网络世界中必然存在大量似是而非、以假乱真、蛊惑人心的不实信息,因而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了摆在信息搜索者面前的巨大难题。
选择论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度与人的选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选择范围呈负相关关系。在选择能力一定的条件下,选择的范围越大,人的自由度反而越小[3]。显而易见,在当今信息过量的情况下,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不是人在支配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而是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在支配人。未来学家托夫勒(A lv in Toff ler)在其《未来的震荡》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时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4]。应当肯定,当代青年大学生具备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但其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在海量信息面前就显得辨别能力相对不足,容易造成如下后果,即:信息量越大,越容易加剧青年大学生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肤浅化,越难以转化成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越会强化大学生被引导以抵御迷失的迫切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社会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体系化、专业化的高校教师相比,大学生是信息相对不足的一个群体。如果单凭占有海量信息就否定“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简单、武断和缺乏说服力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群体压力”
按照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当今网络时代不仅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以交互性、平等性为核心特征的网络虚拟世界,必然将交互平等的“内核”延伸到现实世界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从这样的思维路径出发,有人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沉默的螺旋”产生的第二个前提条件——“群体压力”进行了质疑。有观点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多种文化和而不同,个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教育主客体地位的模糊化都促动着个体意见的自由表达,导致大规模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已经被消解[5],“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假设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然而笔者认为:在一些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领域,“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影响或许被大大削减或者改变了形态,因而上述观点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显然没有顾及到社会的整合性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应当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价值导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或党性,所以它必须由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来实现意识形态的传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拥有制度化的权力和资源,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了实现核心和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与生成,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意见环境”。这种由高校教师这一强势主体有意营造的“意见环境”,必然会对生活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群体中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相应的群体压力,从而发挥行为规范的作用。
从以上两个前提性条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在网络时代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冲击,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心理生成机制,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其适用性。现尝试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描述如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由于拥有制度性权威地位,成为合法的“意见环境”的营造者,其传递的意见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优势意见”,学生如果与教师的“优势意见”一致,则会倾向于大胆表白,成为“优势意见”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有一些与教师的观点存在差距的学生,限于对自身掌握信息充足程度的不自信和环境压力,有可能选择“沉默”或附和;还有一些与教师的意见完全相左的大学生,则可能会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流露出反对态度。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便开始启动。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设,“沉默者”由于主动放弃了话语权从而助长了“优势意见”的增势,“优势意见”的增势会逐渐消解反对者的意志和自信,导致一部分反对者转向沉默。“沉默者”队伍的增加,意味着“优势意见”进一步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会帮助“优势意见”取得压倒性地位,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预期效果。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一)启示
从积极方面看,“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启示:第一, 青年大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对教师观点所采取的态度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启发高校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或与环境的互动性,从而自觉将环境的营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高校教师要努力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尤其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媒介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令学生敬佩和信赖的权威形象,让学生在面对教师时产生“信息不足”的感觉,进而增强接受教育的情感意愿和内在动力。第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沉默”现象生成及转化的动态性。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接受心理入手,深入研究“沉默”问题、探索“沉默”现象的生成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消极方面看,第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将“沉默”作为制造舆论的成功标准,过分夸大了传播者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力,剥夺了反对者的话语权,人为割裂了“传受”关系的交互性并使其处于紧张和敌对状态,体现出专制和霸权。第二,它将受众视为处于“多元无知”状态的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受众将“意见环境”当作“真实环境”,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同时,它用“优势意见”、“多数意见”让受众屈从于压力,具有强制性。第三,它过分强调了受众由于“恐惧孤立”造成的“从众”、“趋同”的天性,低估了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力[6],忽略了舆论的逆向变化和少数“意见领袖”的作用,等等。这些理论出发点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在借鉴过程中必须坚决摒弃。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产生于西方、植根于大众传媒环境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应当批判地借鉴。一方面,教育者应正确地认识舆论引导的社会评价功能及其对于强化社会的组织性、扶持社会正气、抑制错误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将校园舆论的引导建立在民主、平等、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交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弱势意见”表达的渠道,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兴利除弊,使“沉默的螺旋”理论真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贡献。
(二)思考
由上可见,“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适用。但是我们也无需否认,现实中“沉默”作为一种意见表达方式,其暗含了多种可能性,有着复杂的原因。“沉默的螺旋”中所指“沉默”有可能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沉默”现象的“冰山一角”。对于“沉默”现象的复杂性,有研究者认为沉默“可能是一些人弱势感受的自我表白,可能是不满情绪的外在表征,也可能是心理反映的表现形式,还可能只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慎重,更不是一种意愿”[7],甚或个体的“沉默”仅缘于性格或兴趣而无关其它,等等。因此,现实中的“沉默”现象,远远超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能解释的范畴。但是,这一理论却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因为无论是何种原因、何种性质的“沉默”,都意味着教育者的独白,意味着教育反馈机制的失灵,对于教育效果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切忌把大学生的“沉默”视作教育的成功,而应将“倾听沉默”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8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4.
[4][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任小时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13.
[5]李润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消解[J].新闻世界,2010(9):161.
[6]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41.
[7]张世欣.辨析“沉默的螺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3.
(责任编辑 黄建新)
Appli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Theory to Undergraduate Ideo logical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g-hong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is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udience research. As a kind of comm unication activity, the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exist in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e theory is applicab le to it. Due to the particu la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 unication,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should be utilized critically.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role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also prevent unhealthy spiral, unequal relations with negative in fluence. The theory suggests educator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ilenc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to improve educational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constantly.
the spiral of silence;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ook=104,ebook=10
G 641
A
1672-0717(2012)03-0104-04
2012-04-19
王敬红(1975-),女,河北深泽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