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2012-04-02梁多煦

大众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黎 晖 梁多煦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黎 晖 梁多煦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文章阐述了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存在着成果有效供给少、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这与高校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科研团体机制,从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多层面寻求机制上的突破,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切实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是以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为目标的殿堂,亦同时是我国科学研究与科研人员相对集中的机构,在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与使命。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往往比较单纯的看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而忽视了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研究成果转化较低,转化以后能形成现实生产力的更少之又少。经过高校科研人员千辛万苦研究后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只是摆在那里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因此,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切实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当代高校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着诸多制约,经费不足、需求率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都是导致科研成果的客观事实,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1 高校的科研或项目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学术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或商业价值

相对企业而言,这种成果很难转化为直接利益,因此,企业对这样的成果缺乏转化意象也是在所难免,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而产生的成果却最终流向档案室。国家每年对各个高校的科研工作所投入的大量经费,渐渐的即消失于无形。而高校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甚至倒贴经费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最终被企业视为废纸,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及对科研成果的渴求又会压迫国家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因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依旧无法使企业凝结有效生产力,高校科研团队花费资金精力却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优化与更新并依赖国家的投入而继续生存,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终折戟沉沙,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家每年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当于投入两笔经费而企业却依然生存艰难,而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只存在于桌面上或档案室中。所以,提高科研转化率,节约国家资金、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2 高校的科研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

由于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根本。而部分高校的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立项、发表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满足于评奖、评职称、提待遇等要求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影响,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只注重文献的检索,专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他们的研究方法是闭门造车式的坐在书房里用书本和电脑进行逻辑推演,以概念推演概念,从理论走向理论的思考研究。科研成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才能精确化、科学化,而高校科研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高校的科研工作必将会走进一个死胡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成长,才能真正的将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高校的科研工作人员如果长期脱离实际、脱离市场,不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不了解市场行情,一味地钻到“象牙塔”中,是不可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

1.3 高校科研团队未能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担,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团队应该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担,这与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高校科研的目标和理念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应具备与此相适应的观念、思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前段时间的新闻联播中曾报道:“西安某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向政府部门申请了一笔经费,在审批过程中发现此项目在二十年前便由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研究并完成,最终企业向学校支付了一笔费用后将此成果买下,并使其迅速的完成了更新,凝聚了更强的生产力与市场竞争力。”此事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时间与资金,高校也得到了实惠,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为其所属的科研成果所做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而将科研成果进行商品式的设计与包装进行宣传推广在目前看来并不被高校所接受,在大部分高校领导的眼里,高校是一片神圣的净土,高校存在的意义是教化育人,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教好书、办好学才是科研工作的目的,把科研成果当做商品,让高校中弥漫着市侩的铜臭气是绝对不允许的。然而,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内找寻一名精通市场运作,熟悉商品化包装设计,全面了解宣传推广环节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员亦是难上加难,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在完成本身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上述工作有深层次的掌握确实是比较困难。

2 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引导经济型成果、学术型成果、实用型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上述几点中可以看出,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最主要的内因还是人自身观念的根深蒂固所导致。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在国民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受益却不容乐观,对国内的各个高校而言依然是僧多粥少,而有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产业,甚至有自己的科研产业园,这样的高校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着较高的排名。因为这些高校往往都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内部消化形成产业,实现经济效能,产生经济利益。学校通过产业回笼的资金既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又可以加大在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使自身的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校为其企业提高技术支撑,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模式对其余普通高校而言确实不符合其现实,但是通过科研成果商品化方式来实现,这也是与大型高校的模式殊途同归的。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设立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广机构或者在科研管理部门下设一个成果推广科等。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中介机构可以为高校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包装与推广并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服务费,这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一种手段,可以让科研管理部门与之联系并协商,完成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并且可以定期组织科研成果展览,邀请企业走进校园,挑选适合其企业的成果,其实这样的构想是可以实现的,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在校园内进行招聘,这时候高校也可以推行些这类活动,既可以提高学习知名度,又可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将目前的科研成果进行三种分类,即为经济型成果、学术型成果、实用型成果。经济型是指可以形成生产力,为企业与高校带来经济收益的成果,这样的成果可以与企业签约,其所有权归高校,使用权归企业,企业或以一次性支付或以每年给予高校每年由此成果所带来效益的一定比例、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等手段作为高校的回报。实用型是指可以为政府解决问题的研究,比如城市规划与发展、公共设施建设、人力资源优化等社会问题提供决策或帮助,而政府部门则通过奖励的形式使得高校获得经济收益。学术型是指可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研究,这类成果是直接作用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的软件质量的保证,其价值是难以估算的。这三种类型的成果也是引导科研项目与工作的三个方向,三种类型的比例也应该由高校自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经济型项目研究应该由企业来制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研究工作,并且应该由企业提供研究所需经费和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后勤保

障。而高校也应该承担该项目的后续更新优化等工作。政府决策研究的这类项目也应参照上述原则,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来调动或提供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术类项目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学术与教学需求来进行研究和调节,应该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工作水平与质量。如果用这三种类型来引导科研工作与项目研究,不仅能为高校带来直接效益,亦可使高校教师等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工作能得到实际显现,还能明确研究的目的性,为目前存在的一些各类型交叉的研究理清方向。我们同样认为,将高校科研工作分此三类,亦是未来高校科研工作的主旋律。

2.2 构建科研创新团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研究不再是手工作坊式的个体研究,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性研究;科研人员的工作也不再是分散、封闭的形式,而是强调协作、开放的形式;科学创造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而更多的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我国的科研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因此,在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今天,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十分重要。

(1)强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在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中发挥更大能效

高校是我国科研工作主力。它既有学科优势,更有人才优势。近年来,为适应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团队不断涌现。而整合高校的科研力量,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是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应该在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应具有牵线搭桥,促进团队组建;积极引导、促进团队精神形成;强化激励、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等重要作用。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应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对内、外联系、沟通的桥梁。科研管理部门不仅熟悉本校科研人员的情况,并且能获悉校外的一些科研信息和科研人员信息。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为学校科研团队的组建牵线搭桥。首先应该的及时为有关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是组建科研团队的依据。研究领域与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等科研的直接信息,一般都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所掌握。但一些相关信息,如政府的招标项目,企业寻求的攻关项目等,则可能先被科研管理部门获悉。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一旦获悉这些信息,应及时传递给相关的科研人员,使他们能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尽快组建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再是协助组建团队。组建团队,是科研攻关的第一步。对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攻关,科研人员之间一般比较了解和熟悉,其团队的组建较容易。但对于跨学科、跨校际的攻关,科研人员之间的了解则相对少些,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予以协助。对跨学科的攻关,科研管理部门要为课题负责人推介相关人员,使团队尽快建成。最后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有责任积极协调各种关系,排除各种障碍,保证科研团队的顺利组建。

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一个团队有了这种精神,其成员就具有与团队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可以尽心尽力地投人团队的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但团队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既需要团队内部成员为了团队的整体绩效而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外部坏境,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为高校科研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发扬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数不胜数,并形成了一个及其复杂的庞大系统。因此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科研工作的。而科研团队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通过团队成员的学科互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将促进学科发展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将献身科学精神作为团体凝聚的核心,使团队精神内化到每个人的需要体系中去。因为团队精神既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也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章,而是沉淀于团队成员意识深处的一种认同感,是建立于团队集体心理上的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奖惩等激励与约束的管理活动,引导科研工作者形成团队的协作行为与精神。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能使团队成员围绕团队的共同目标,在工作上相互协作,生活上相互关照,利益上相互礼让,将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作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最后,团队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使团队中大多数成员能自觉把对个人目标的追求与对团队目标的追求相结合,视团队目标为个人的需要,并为之自我监督,自我鞭策,自我奋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对科研团队应强化激励,从而达到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的目的。与此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帮助团队理顺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的关系,建立与团队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奖惩措施等规章制度,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以评价、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而科研人员比一般人的主体意识更强,自我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更强烈。因此,在制度激励的同时,还应辅以人性化的管理。通过激励与约束和人性化管理,将他们的追求目标引导到团队的目标上来。再就是应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的。人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因此,其需求和欲望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只是在不同的境遇下,其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同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各有利弊。物质激励效果直接,但缺乏持久性;精神激励效果间接,但具有持久性。所以,对科研团队,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达到激发团队成员为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目的。还有就是把团队远景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现代科研关系中,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团队离不开单个人,单个人要很好地发展也离不开科研团队。在科研团队中,团队远景即团队的远大目标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的关系亦如此。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要求团队领导了解团队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最需要什么,最重视的是什么,从而帮助团队成员认清并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帮助他们认识团队发展远景与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使团队成员自觉将个人目标与团队发展远景结合起来,视团队发展为自我成长的体现。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还应为其个人发展目标所追求的学术地位、科研业绩等创造良好条件,使团队远景真正成为团队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和憧憬,从而激发团队成员心甘情愿地去为团队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是加强沟通,强化参与,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力。而团队成员创造力的产生,需要民主的学术空气、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能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学术交锋。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注意加强团队带头人与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增进他们彼此了解、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统一目标;另一方面,则通过强化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来激发群体智慧,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将阻碍团队成员创造力产生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使他们能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里潜心科研、不断创新。

(2)为科研团队解锁减压,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面临诸多问题,教学任务过重、利益分配不均、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都会影响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目前,高校注重科研项目的申请,但具体的实施与执行情况却并不关心,科研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工作是否认真有序等情况不了解,因此,团队很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糊弄交差的情况。而且很多科研人员同时是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还有学校下压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难以调整,难以齐头并进,极有可能会两相耽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工作质量的去应付。

再就是团队的利益分配不均,大部分高校比较单一的注重排名,而利益的分配也是以排名为主。在评定职称、各种评奖、奖励的过程中都是以第一作者、项目负责人等排名第一的科研人员收益颇丰,而排名靠后的人员在利益分配时往往空手而归,甚至成果都不能算作自己的。这样不仅是打击排名靠后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激化团队的内部矛盾。毕竟要严格的指出谁贡献大谁贡献小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有很多团队是为了能比较容易的获得立项,往往会把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并且名气比较大的学者放在首位。而这名学者由于工作繁重等诸多问题使得项目是由排名靠后的成员完成的。因此,完全以排名来分配利益是不公平的。另外,在做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项目时,所有成员均为各自领域中的精英,那应该如何去确定排名?因此,高校需建立科研团队激励机制,为科研团队解锁减压。我们认为在完成项目后,团队应该提交一份情况表,由全体成员签字确认,使得利益分配更加的公平合理。

(3)培养合格的团队带头人,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核心是团队发展方向的掌舵人。因此,培养合格的团队带头人是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名合格的团队带头人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性的学术思想、高尚的思想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公正的处事原则,并且还得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协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拥有比较强的凝聚作用。所以说,培养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并不是只看重其个人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更应该注重的是能够较精确把握住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能让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具有高水平、高效率的学术群体,同时还具备了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并且善于调动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能融洽相处。并能将团队成员的个人智慧整合成为群体的智力资源,使每位成员能充分有效地为团队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团队带人是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重心,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是优化科研团队,提升团队的水平与能力的保障。而适当的为团队减压并公平合理的分配利益是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科研团队必须将此落到实处,使之能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在外则能战,在内则能安”的高效率、高水平团队。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研成果是由科研团队来完成的,因此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的重心所在。高校服务地域经济的观念应该强化落实,这需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穿针引线,提高科研水平、构建科研创新团队,进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1] 艾术林.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03) .

[2] 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04).

[3] 袁晓斌.谈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J]. 商业时代,2010(23).

[4] 吴成锋,王玉梅.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耦合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er in the university

Some problems with low achievements transfer in local university, less achievements supply and enterprise inadequate effective demand,we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it is related to unreasonabl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and unsou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chanism.Therefore, the local university must establish effective research groups mechanism, so a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from Source, process, benefits distribution and service system and so on,construct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d th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er

G64

A

1008-1151(2012)06-0290-03

2012-04-26

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基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201106LX834)、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服务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广西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研究”(2010B77)阶段性成果

黎晖(1984-),男,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梁多煦(1975-),男,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成果转化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