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冲傣族民间绘画艺术特征调查研究

2012-10-18杨世济

大众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民画腾冲傣族

杨世济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腾冲傣族民间绘画艺术特征调查研究

杨世济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腾冲傣族民间绘画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傣族民间画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从本民族平时的生活耕作和居住地域空间环境中发掘其内在美,凭着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受去描绘耕耘丰收的喜悦,表现爱情的甜蜜和追求家庭的幸福,去描绘民俗宗教节日庆典,表现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绘画;艺术风格;调查研究

1 腾冲民间绘画概述

腾冲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素以文献名郡,礼仪之乡著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莘。无论城里还是乡村集镇有百年翡翠加工工艺和技艺娴熟的画屏画镜的画铺。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使用的木刻甲马,讲究造型的趣味神韵,构图的疏密,线条的粗细等绘画性,尤其从腾冲和顺展览的木刻甲马艺术来看,有着巧妙的艺术构思和较高的艺术制作水准。从腾冲刘家寨皮影艺术来看,腾冲民间绘画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包容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由于这些民间艺术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创造了积淀深厚、特色浓郁的腾越文化。腾冲现代民间绘画是以傣族、傈僳族、汉族和佤族为主体的创作队伍,作者达百余人,他们在创作中充分发掘人的原初性,创作追求天真质朴和当地民族的乡土气息。

腾冲民间绘画是原始艺术的延续,强调视觉审美效果,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厚、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是傣族、傈僳族、汉族和佤族劳动者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傣族、傈僳族、佤族等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着各少数民族人们的绘画观念和审美,作为腾冲民俗文化艺术品和传统民俗文化珍贵遗产的民间绘画,我们应该去保护和传承,以便使积淀深厚、特色浓郁的腾越文化继续得到延伸和发展,这是当今作为美术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一种眷恋,尤其对家乡独特区域民间绘画样式的丰富性、各少数民族创作群体的分布结构及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民间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2004年开始到腾冲各乡镇进行写生采风,同时对当地的民间绘画艺术进行了解观察学习。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腾冲民间绘画的样式总体归纳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农民画,二是神马,三是皮影。腾冲民间绘画创作群体,根据现有创作资料体现出三个民族的作者群体,是以傣族、傈僳族、佤族及汉族为主体的民间绘画创作队伍,他们都是一手拿画笔,一手握锄头的山野画师,通过他们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涌现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民间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并受到各种奖励,部分作品还出国展出,有多幅作品在《民族画报》、《美术》、《中国民间绘画选集》等全国性美术刊物或画册上发表,有的作者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美术师”、“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目前,腾冲民间绘画少数民族作者之众,作品数量多、艺术风格奇异在全国也不多见。腾冲民间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平已不低于我国著名的上海金山、陕西户县民间绘画。而且,腾冲民间绘画的作者70%以上是傣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分散组成的民间绘画群体。通过调查可以归纳为傣族、傈僳族、汉族及佤族三个创作群体。现就腾冲傣族民间绘画的样式、创作群体的分布概况及艺术风格进行剖析如下:

2 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

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聚居地在腾冲县荷花乡羡多傣族村和襄烟村,羡多傣族村是腾冲傣族农民画的发源地,山清水秀的傣族聚居地,是一个有320多户人家、1230余人的典型山区村,村里除了3户阿昌族外,其余全都是傣族。1974年云南省文化厅派张建忠、孙景波、姚仲华三位美术干部到荷花乡羡多村举办农民绘画培训班,拉开了荷花农民画创作的序幕。傣族创作群体主要代表作者有万德荣、郗发显、郗安宁、郭文忠、晚太明、贾明安等。

羡多村傣族农民画家万德荣,是傣族创作群体的领头人,凭着对生产的热爱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带领这个傣族创作群体走上了艰辛的艺术创作之路。通过拜访傣族农民画家万德荣、郗安宁等人,我们不由的被他们创作精神所感动,当年由于条件艰苦,没有画笔,他们只好用手指代替画笔,缺乏颜料就用灶具锅烟子或紫泥巴等作原料,没有宣纸只能采用布片、木板或树皮绘画,30年来,他们走过了一条艰苦跋涉的田园创作之路,从群众美术绘画活动中看到了在沧桑岁月里发展起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闪光点。优美的羡多傣族村,村庄前一马平川的坝子,古老的大青树下常流着碧水的小溪,绿树成荫的村落有着数千只白鹭围绕飞翔。那傣家人的祭祀活动场所奘房,显示着傣家人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成了傣族民间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万德荣,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的主要代表,中国农民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作品《大队马群》,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建国25周年作品展,发表于《民族画报》(1979年第1期)。作品《我的家乡》1982年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荣获佳作奖,刊载《美术》(1982年第3期),《民族文化》和《边疆文艺》作了转载。作品《摩呀傣》、《傣戏》、《象鸡》、《扭棍》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地级农民画展并获奖。作品列入《云南美术作品展览》和《云南少数民族画选》画集。万德荣的作品坚持原生态的写实性,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具有装饰性。作品朴实而富有生活情趣。

郗发显,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主要作者,中国农民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晒粮》、《赶集》1983年参加云南省农民画展,分别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同年,《织锦》入选“香港之窗杯”中国农民画大赛优秀作品展,作品《织锦》《美女池》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大展,获优秀奖。作品《盖新房》1998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农民画展,获优秀奖;作品《深藏》、《心想事成》2002年收入《跨世纪艺坛风采铭录》。作品《留住东方红》2003年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展。作品《牧童》、《穿牛鼻》入选“2004上海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推介周活动”;作品《牧童》、《穿牛鼻》2005年参加缅甸仰光纪念中缅建交55周年“中国文化月活动”绘画摄影展,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线条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贾明安,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主要作者,作品《赶罢广母》1994年在《中国美术报》刊出;《东方女神》1995年在甘肃展出,获三等奖;《飞龙佛塔》在2004年的陕西户县农民画艺术节展览中获优秀奖。2005年多件作品参加缅甸仰光纪念中缅建交55周年“中国文化月活动”绘画摄影展,其中九幅作品被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文化大学收藏,2007年,作品《傣家新貌》参加“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获银奖,2008年作品《春回傣家》获第三届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作品笔法细腻,色彩清淡,生活情趣浓。画面具有主观处理的原生态写实性,打破学院派的透视法则,构图产生反常态视觉效果。

郭文忠,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主要作者,作品《舞奥运》、《爱是一盏灯》,2008年参加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第三届农民书画展,被收入《第三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作品集》;2008年至今被邀进驻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的“中国农民画村”,长期在画村生活、创作和展销画作。

郗安宁,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主要作者,中国农民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四面八方聚神母》、《享受草舒书》二幅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1995年《跨世纪艺坛风采铭录》收录,并拟捐赠世界妇女大会。

傣族民间绘画创作群体的作者们从民间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拓展出傣族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建立在田园风光意象基础之上的农民艺术,融进大量的田园美景、农家乐、民间传统节日、民族风光以及旅游景点的傣家风情图,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农民的美学追求,这一点从傣家画派第一代创作者万德荣身上可见一斑,其作品有抒写山区图景的《农具小卖》、重视环保的《栽竹》、充满生活情趣的《花鱼溜通》、山水画作品《田园小景》、反映良好生态的《牛娃》、亚热带地区的《孔雀之乡》以及民族风情《月光下》。

3 傣族民间绘画作品艺术风格特点

3.1 画面构图

傣族民间画家以自己的原始视觉感受去进行画面布局,画面中注重空间设计,象他们在生产耕耘中珍惜自己的每一寸土地一样经营画面位置,构图以饱满为追求。

3.2 画面色彩配置

多采用蓝、黄颜色色彩相间,喜欢使用同类色对比关系,色彩对比柔和,清凉艳丽。画面色彩简洁明快,象傣族人民的性格,有阴柔之美,作品抒发出腾冲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

3.3 绘画造型手段

傣族民间画家是用心灵在画画,在千姿百态的世界万物中,无论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和繁琐的细节,他们运用形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归纳为几种简单的基本形,根据物象的特征进行概括,大胆的提炼与夸张,强调力量的内涵,注重线条曲线美的运用,画面表现出物象的生动情绪和柔美动态。

3.4 绘画题材

傣族民间绘画在创作中题材广泛,有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耕耘丰收的喜悦;表现爱情的甜蜜、家庭和睦幸福的追求;表现人们积极向上和民俗宗教节日庆典的寓意深刻的主题。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感饱满,形象简括、表现新颖、笔法简洁洗练、趣味性强,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傣族农民的气质特色。充分体现了傣族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Investigation of Dai folk art feature in tengchong

The folk art of painting of Dai nationality in city of Tengchong have the stronger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 and culture, the folk painters of the Dai nationality with their unique visual experience. From the national peacetime life and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regional explore the inner beauty,relying on eyes observation and the mind of feeling to describe the cultivation and harvest of joy. Show the sweetness of lov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family to describe the folk religious holiday celebration and so as to show on the future life of yearning.

The folk painting of Dai nationality; artistic style; Investigation

J22

A

1008-1151(2012)06-0300-02

2012-04-08

保山学院校级重点课题“腾冲民间绘画的调查研究”(09B003K)

杨世济,保山学院教师。

《扭棍》作者 万德荣

《穿牛鼻》作者 郗发显

猜你喜欢

农民画腾冲傣族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