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2-04-02张亚萍赵晓芳

大众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循证基础

张亚萍 赵晓芳 邓 鑫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张亚萍 赵晓芳 邓 鑫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了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及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联系临床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临床思辨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扎实学生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入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中医临床高级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教材,扎实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

1.1 重视基础学习

学习中医内科学要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的联系,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医内科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只有不断地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进行相互印证,巩固基础知识,才能更好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理论来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同时,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联系,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打下牢固的基础。比如,方剂数量的积累是中医内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掌握其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各个药物在该方剂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了解常用方剂的用法,这些都是学好中医内科学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

1.2 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好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了解一些的医史文献,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医经典原文、中药、汤头等,这不仅是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功,也是中医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手段与工具,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孤立、机械地背诵不仅花费时间多,而且效果也不好,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前以病案的方式进行提问,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答,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中医内科学中对每个病症的整体印象;另外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学习活动例如中医内科学记忆比赛、病案辩论会、模拟诊室等方式督促和鼓励学生不断反复背诵,强化记忆一些基础知识,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注重中医内科学的桥梁作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学生在结束基础学习后,首先学习的临床课程,对于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和学习其它中医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扎实的中医内科学功底是今后做好中医临床工作的前提。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需要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的指导下来进行,基础课程为我们临床上诊治疾病树立了原则。“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对于一个疾病辨证确立了治法之后,才能去选择相应的方剂。通过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后期服务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学基本知识,深入理解“理、法、方、药”,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1.4 加强经典著作学习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历代医家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应重视中医经典文献的阅读,比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了解各个疾病的历史沿革和经典方药,对中医内科学学习和现代临床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加强临床病例教学,切实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由于课时的限制,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从理论教学到临证处方用药实践很好的衔接和转变,造成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严重脱节。笔者认为要加强临床病例教学,切实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2.1 重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使医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2]。其核心内容包括提出临床病例、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等,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前期教学阶段,采用课前提问、课后布置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提问中逐渐进步,更好的掌握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

2.2 加强临床病例教学法

临床病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辨证思维能力,逐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3]。病例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改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刻板的状况,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前期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介绍名家医案、临床经验或本人在临床处方用药的心得、经验与体会,让学生切实体会中医内科学临床课程的独特魅力,激发浓烈的学习兴趣,加深与促进理解记忆。重点疾病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进行教学探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按照“理、法、方、药”过程进行临床模拟诊疗训练,对其答案和辨证结果进行总结与点评,肯定、鼓励学生正确的临床思辨与诊疗思路,同时也要切实提醒学生要注意中医内科学学习中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差距,培养学生具有超前进入临床实习的学习的意识。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已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又加强了学生临床思辨与诊疗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4]。

3 构建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提出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法规等过程中,寻求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5]。把EBM理念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思维方法中,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使他们在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初级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但在临床诊疗学习时期和研究生时期,循证医学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培养高级别医学人才的重点。中医学作为我国主流的传统医学,对该学科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许多临床科研设计方案尚缺乏大规模的RCT验证。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提高整体科研素质,从而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

4 小结

作为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学科,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如何进行,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要让学生学会“辨证”与“处方”,为后期其它临床科目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袁白冰,杨伯宁,玉洪荣,等.香港大学医学院的 PBL 教学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6(2):51-52.

[3] 刘晓燕,郭霞珍,马淑然.中医案例教学实现若干关键环节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6,25(1):26-28.

[4] 巴哈尔·哈德尔,王存芬.病案问题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中医药, 2007,25(6):61-63.

[5]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Conducted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for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reform

R25

A

1008-1151(2012)06-0250-02

2012-04-21

张亚萍(1983-),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讲师/主治医师,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邓鑫(1976-),男(瑶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循证基础
《循证护理》稿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循证护理》稿约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