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012-04-02韦金亮莫海燕
韦金亮 莫海燕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韦金亮1莫海燕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涵,分析当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笔者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 前言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话题,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开始,一方面生源基础和师资力量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现有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无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使得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核心最紧迫最关键的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己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被认为是人类目前最有远见、最合理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当代与未来、个别民族国家与人类共同体协调、持续地发展。它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平等性。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构建和谐运行机制,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它包括自身规模等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培养的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前提;(2)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发展。
3 当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即包括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国家教育投入和政策引导等,也包括微观的内部因素如教师、学生、办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现做一简要分析。
3.1 宏观的外部因素
(1)教育投入。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而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 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GDP投入是4.7%~7.4%,在我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如果说我国低于美国、日本发达国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低于印度(投入占 GDP 7.1%),这就难于解释了。可想而知,高等教育投入难于得到保证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政策支持与导向。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确实需要大批量的高层次人才,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后,一方面,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没能及时开发和调整,使得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造成就业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极度浪费了教育资源。究其原因,政府指导不到位和缺乏政策支持是关键因素。
3.2 微观的内部因素
(1)教师。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教师处于短缺的状况,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有些高校不得不聘用一些现学现卖的教师,出现了本科学历教本科、甚至有低学历教高学历的现象,造成教师素质的下降方面。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尺度是重科研而轻教学,在年终考核或评定职称时,科研业绩是硬指标,而教学业绩是软指标。
(2)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的终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等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3)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基本能力的反映,主要指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现教中心、运动场等,这是实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在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后考验着学校的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出现了办学的生均经费和资源占有率下降、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等现象。
(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仅仅指学校周边的环境和校内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还有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班风,这种隐形文化和无形资产对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深刻、长远的,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5)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学科专业建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教材建设、教风、学风及教学秩序管理等诸多方面。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它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任务安排等教学文件及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管理措施,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序、高效、宽松、和谐的服务。
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瓶颈,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结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对个性化,多样性以及综合行等方面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高教学质量。
(1)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扶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包括高校设立、高校设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重点项目研发、办学主体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合理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科学、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排除一切困难实现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央财政预算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支出”的目标,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软硬件建设。
(2)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通过建立以高等学校教务部门为总负责,学工处、招就处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系(部)积极参与的三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质量的难点和关键,完成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营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高校可通过下述途径达到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目的。第一,实施卓越计划,通过建设教授工程、名师工程、团队工程,打造一支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善于引领和带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第二,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通过严格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实现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意识转变。第三,确保高水平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明确各级职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4)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针对许多高校存在“科研第一”的现象,各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界限模糊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应集中精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自身在本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比如针对教学型的高校,应该在教学上多投入,改变先前的教师职称、工资和奖金单纯与科研成果相挂钩的现象。其次,要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利用好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关系,做到用科研来求解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当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黄开腾.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2] 易莉,苏晓芳.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3] 曹晓晓,陈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10(2).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analyzing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author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Quality of teaching;Promote
G640
A
1008-1151(2012)06-0182-02
2012-04-12
韦金亮(1976-),男,广西马山县人,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生班,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高等教育研究;莫海燕(1971-),女,广西横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讲师,研究生班,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与职教研究。